高校流行语的社会心理透视

"

[论文关键词]高校流行语 社会心理 语言时尚

[论文摘 要]高校流行语是一种社会语言变异现象,反映了深层的社会心理:从众扎堆心理、压力宣泄心理、语言游戏心理、尚简求快心理、猎奇求新心理、委婉含蓄心理等。对待高校流行语现象既要有宽容心态,又要加以适当地引导。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与社会同处于共变之中。社会波澜壮阔的变化不可避免地要在语言中打下深刻的烙印,影响着语言的改变。流行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盛行,使得语言也开始表现出“另类”的模样,成为一种时尚。高校流行语正是运用于特定区域、特定人群的时尚语言。

高校流行语研究的简单回顾

陈思指出“,流行语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它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变化,折射出当下人们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态。高校流行语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群体独特的独特文化心态。”[3]但是目前的研究对流行语背后的社会心理关注不够,因此本文主要谈高校流行语所折射出来的大学生心理,兼谈如何正确对待高校流行语。

高校流行语心理的深层考察

“言为心声”,语言中反映了人的一切,特别是说话人的心理。“一个人说话时的音量、音调、节奏、语气都能表露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人的喜怒哀乐,一切骚动不宁,起伏不定的情绪,连最微妙的波动,最隐蔽的心情,都由声音直接表达出来。”[12](P60)所以,通过语言分析心理是一条有效的途径。结合有关社会心理因素,考察高校流行语,我们认为高校流行语主要体现了大学生以下的一些心理。"

从众扎堆心理。社会心理学认为,群体是指那些成员之间相互依赖、彼此存在互动的集合体。大部分群体的成员彼此接触,互相影响。大学生的语言运用就是这样,流行语经常是少数人或者一个小集团创造使用,由于表达上的特异性,结果很快为群体内其他人所接受,因而很快流行开来,成为校园的语言时尚。既然是时尚,其崭新的面孔让人的感觉焕然一新,于是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传播。有的人本来也无所谓,后来看到别人常用,效果还挺好,也开始试着用。从众扎堆心理既是流行语形成的条件之一,又是流行语得以传播的有效途径。像“有没有搞错”“、郁闷”等等就是这样运用而生的。“郁闷”在陈思的调查中位居北京高校十大流行语之首,[3]高校学生只要情绪上稍有不如意“,郁闷”一词便脱口而出,本科生用,研究生也用。这实际上是从众扎堆、彼此影响的结果。

这种心理体现于流行语的创造中,就是根据自身游戏的需要,故意歪曲语言的原意,如用“星星点灯”来表示“脸上疙瘩星星一样多,灯笼一样红”的意思“,早恋”表示“早上锻炼的意思”“,特困生”已经不是“特别困难的学生”,而是“特别发困、瞌睡的学生”的代名词。流行语的创作主体游戏着并快乐着。

尚简求快心理。杨永林“由于现代化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处处反映出出一种讲求实效的求简趋势,代表了一种去繁求简的社会心理和时尚要求。”[14](P63)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也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乃至言语、行为,流行语来源广泛、内容丰富、采用了许多修辞策略,但是,我们注意到流行语就其形式看一般都很简短,除了像“晕”、“顶(支持)”“、酷”“、牛”“、哇噻”这样简短的说法,还有像“表酱紫”、“酿子”这类,实际分别就是“不要这样子”“、那样子”的音素减缩。简洁明快的话语成了高校流行语的一个鲜明的表达风格,这是大学生尚简求快心理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心理的深层反映。

猎奇求新心理。猎奇求新心理是人类创造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流行语创造和使用的新奇追求是流行文化的典型特征,语言的新奇反映在语音、词汇、语法以及字形等各个方面,关键是要能够引起人们的足够注意。王德春、孙汝建、姚远指出“,能引起注意的信息形式要有一定的刺激度、刺激对比度、刺激的重复率和刺激的新鲜度。”[12](P100)流行语的新奇强烈刺激吸引着高校学生不断地追逐、模仿新奇的语言表达,而且这种追逐和模仿很少加以选择,往往“良莠不分,兼收并蓄”。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高校学生的语言表意往往出人意料“:人类”在他们那里被阐释为“人渣+败类”“、白骨精”被阐释为“白领骨干精英”“、天才”被阐释为“天生的蠢材”、“偶像”是指“呕吐对象”“、小笼包”是“装可爱”的代称“、油条”指“很花的男生”“、烧饼”是“很轻浮的女生”的意思等等,不了解这种心理、不作一番调查、不深入大学生群体中,很难明白有些流行语的确切意义。"

委婉含蓄心理。委婉含蓄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积淀下来的一种民族心理,这种心理外化为语言的表达风格,遍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自然也影响了文化素质较高的大学生群体。一些不能直说、不便直说的内容都被包装上冠冕堂皇的词语,如不说“打麻将”而说“研究国粹”、不说“做爱”而说“人性”、不说“散步”而说“晒月亮”、不说“气死我了”而说“7456”、不说“人的脑子迟钝”而说“286”、不说“接吻”而说“种草莓”等等。这种含蓄在很多时候创造了一种诗情画意,使本来普通的场景、平凡的事情蒙上了一层美丽的面纱,而这也正是大学生富于想象和追求诗意的心理表现。

总之,高校流行语以极其强烈的视听或表演重新塑造了大学生的感官,并把自身的欲望、幻想和心理内置其中。“更可能从一种隐含的层面,投射出青年对于自身赋予重要性的流行语所代表的事物意义的认定,因此,流行语便成为青年社会文化心态的符号表征”[2]。高校流行语总是从不同的角度,表达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的取向以及内心深处隐秘的心理。

高校流行语表现的正确对待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以上谈到高校流行语隐含的社会心理是再正常不过的社会现象,只不过是借助了语言这个外在表现形式。其实,每一代人的心理和各种社会变化都是借助于语言得以有效展示,并通过代际传承积淀于后代人的心理中。高校大学生心理作为社会心理的一部分,无不尽情地反映在高校流行语这个小小的窗口里。

既然是正常的,也就无需大惊小怪,更无需如临大敌,必欲完全除掉而后快。殊不知语言也有它自身的调节和筛选机制“,语言的发展其实是一个自我淘汰、自我完善和自我调节的过程”。[15](P380-381)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加快,不违背“四项基本原则”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言论自由”具有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这是高校流行语产生和流行的肥土沃壤。有了这样内在机制和外在条件,再加上表达上的反常意外、新颖别致的效果,高校流行语存在的合理性也就大大加强了。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中,语言变异变量因素中, 年龄变量是最重要的参考因素,因为“青年语言变体则是对新的语言变化反应最快、最多的一种变替,甚至可以说他们就代表着语言变化的潮流”。[16](P31)高校学生充满朝气、富有活力、高涨着创造热情,高校流行语正是这种特征的典型体现。尽管高校流行语有肆意歪曲语言的倾向,但是其中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惟有如此,语言才不断地显现出亮色,刺激着人的耳膜和眼球,使人不断触摸到语言带来的新颖和快感,从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为语言自身的创新和发展带来活力。

再则,流行语毕竟是流行的东西,它往往只风行于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场所和特定的人群,离开这些条件就很少被使用,比如大学生在家里对父母讲话就绝对不会使用此类语言。至于它能不能上升为全民语言,成为普通语言中的合理成分,就要看它是否进入更加广泛的使用范围,得到更多人的赞成、拥护和使用,一旦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使用频度提高,其新颖度也会不断磨损,直到我们觉得它是语言成分中普普通通的一员。从这个角度看,高校流行语丰富了社会语言表达样式,成为社会心理流露的特有方式,同时也为全民语言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

无庸讳言,高校流行语也确实体现了大学生的消极心理和情绪[17]。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和有关教师可以通过对高校流行语的关注和研究,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做些管理和引导工作,但是有关人员在工作时不应忽流露这些消极心理的积极作用:通过语言的自嘲和发泄,大学生也减轻了心理负担,把压力置之度外,从而有效地调整了心态。从语言发展历史来看,规范语言有意无意的干预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否则,人们随意理解和“创造”语言,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语言的交际功能,所以适度的引导和干预也是必要的,比如加强普通话的推广与宣传、开展用语用字规范普查活动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论文   教育论文   心理学   流行语   社会心理   高校   透视   高校学生   群体   心态   语言   心理   大学生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