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探讨

"

论文关键词:心理素质;高校体育;优化教学内客;创新教学模式

论文摘要:当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形势严峻,利用体育教学特点和资源的优势。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来有效地培养高校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

体育教学由于其具备集体性、竞争性、对抗性强,身心互动,并大多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等特点,是较理想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如果运用得法,还能使其成为心理治疗的有效方法。下面我从剖析当代高等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人手,谈谈如何有效利用高等院校体育教学资源、尝试创新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问题。

一、当代高等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通常由生物遗传和社会环境影响两方面决定,其中社会环境影响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要准确把握当代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应从分析当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形势、健康心理的标准和当前社会环境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等方面来实现。

(一)当代高校严峻的心理健康形势

(二)当代高校学生健康心理的标准

(三)当前社会环境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方法探索

大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面对目前甚为担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注重高校体育教学的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培养,就显的尤为重要和紧迫。高等院校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方法,应从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优化其教学内容着手,并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和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来提高教学效益。

(一)充分利用体育教学资源、合理优化其教学内容

1、充分利用体育教学资源:在按“体育教学大纲”主线实施体育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主体教学进程不受影响的前提下,从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索质角度,充分利用体育教学资源,调整课程设置,侧重增设体育与心理健康类课程。增设体育与心理健康类课程分为理论课与实践课,以实践课为主。理论课主要讲授体育与健康心理的基础理论知识,实践课主要在运动场上进行身体练习和心理训练。开设或增设体育与心理健康类课程,还应根据各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开设课程的性质及开设的程度。如一般低年级开设普通体育与心理健康课,高年级开设选修课、专项体育心理课、保健与心理咨询课等。普通体育与心理健康课可设为必修考试课,规定学期考查,学年考试。"

2、合理优化其教学内容:增加必备的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必要的心理教育指导。如:学生生理和心理一般的发展规律;学生生理、心理咨询等释疑解惑内容。

(二)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有效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

1、探索教学模式:可尝试运用“身体、心理测试_+建立档案呻分类教学_+再测试分析再分类教学”的教学模式。具体操作方法为:体育课开课之初,体育老师要组织对选修体育课的新生进行身体、心理摸底,身体、心理摸底可采用一组小技能测试、书面答题和心理咨询相结合的方法。小技能设置主要测试学生是否存在恐惧症、焦虑症等体育实作方面心理障碍;书面答题和心理咨询主要包括了解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对各项体育运动的认识和爱好,对人际关系、网络兴趣、恋爱情感、人生择业等方面的问题,主要测试学生是否存在疑病症、忧郁症和情感危险等方面的心理障碍。

测试完后,应将测试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建立以班为单位的体育健康心理素质简易档案,如果条件允许,这些简易档案还应设法与院校心理素质体系相挂钩。摸底后,将班里学生分成上、中、下三类,根据体育课的整体教学安排,可将班里学生分成快、慢两个层次的小班,分类施教,综合心理素质中上类为一小班,综合心理素质中下类为另一小班。对综合心理素质较好的小班,在实施正常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多安排难度较大、动作复杂、技术性强的体育实践教学项目,利于培养他们百折不挠、顽强向上的坚强意志,也利于培养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对综合心理素质较差的小班,在实施正常体育教学过程中,可先安排有利于调节情绪、提高自信的体育教学项目。也可先侧重理论课,有针对性地对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咨询和辅导,必要时对“体育与健康、人生观、恋爱观、人际关系、网络”等问题开展讨论交流,提高认识。"

对整个年级的重点类学生,也可进行集中重点教育,可与班主任或体育课代表联系,做好重点生的心理引导工作,对有危险倾向的心理障碍学生,应开展心理危机干预,防患于未然。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一般采用一个学期为一个时间段,情况好转时,也采用一个学年当作一个时间段,体育教师在学期或学年开课之初,再对选修体育课的学生进行身体、心理测试摸底,结合上学期或上学年体育教学过程中观察了解,及时修改补充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简易档案,根据新学期或新学年体育课的整体教学安排,又将班里学生分成快、慢两个层次的小班,根据不同小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再实施分类教学,如此循环下去,以提高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效益。

2、有效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在整个大学阶段的体育教学实践中,一是要采取分类教学法。针对学生的个性和素质差异,分类组织教学,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整体索质的提高,利于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二是要采用鼓励教学法。针对体育项目恐惧性、艰苦性、对抗性强的特点,在体育教学实施过程中,特别是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老师一旦发现学生的优点和进步,要通过不断肯定、表扬,给学生巨大的鼓励,来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从而提高学生自信心和上进心。三是采用情感教学法。针对体育运动剧烈、情感体验强烈的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应采用情感教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集体的体育运动中来,老师也尽量参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工作和生活态度。四是采用体验教学法。针对体育运动中成功与失败转变频繁、心理体验强烈的特点,在体育教学中,要不断利用学生成功愉悦体验和接受挫折压力体验来逐步完善人格,提高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为了让学生体会成功愉悦的体验,教师可有意营造教学环境,如经常性地传授某项体育运动的相关知识,对有一定难度的动作,降底难度,减小危险性,加强保护和帮助的力度,使学生体验通过自身努力完成动作后成功的快乐。为了让学生体会挫折压力的体验,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暂时的失败和挫折,体会压力,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克服学生由失败、挫折而引起的焦虑、恐惧心理,并及时地引导、鼓励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给学生正确的定位和努力方向,使其健康成长。

当全社会关注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已成为一种趋势,当高校各学科都在深入探索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教学方法和途径时,作为自身教学有特殊需要的高校体育工作者,更有义务和责任去正视现实、积极应对、探求策略,为响应党中央提出的“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总目标而努力奋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7

标签:论文   教育论文   心理学   心理   体育   健康   小班   体育课   高等院校   体育运动   心理健康   当代   方法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