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策略

" 创新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在地理学科领域开展创新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强,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探究、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坚持艺术化和实用性的创新教育,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超越自我、勇于创新的品格。

一、创新教育要有自觉性

在地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应该是教师有意识、自觉的行为。教师只有长期有计划、自觉地进行创新教育,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激赏学生的创新意识,倡导创新思维,才能使学生健康乐观、积极进取,既具有创造能力,又独具个性。

创新教育的自觉性,源于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几年来,地理学科在学校基本处于被排斥、被忽视的地位。面对不尽如人意的现实,有的教师自暴自弃、自惭形秽,去埋怨、去等待,这样不仅适应不了环境,更谈不上有所变革、有所创新。而有的教师却能抓住时机,挣脱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羁绊,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率先着眼于创新教育,坚持面对每一位学生,想方设法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改革,充分发掘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与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创新教育的自觉性,源于教师对学科功能的认识。地理学科在创新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地理学科描述了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环境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这些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既能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独立判断,探索自然奥秘的志趣,又能为学生进行创造想象,提出创新观点积累素材。其次,地理学科讲述了人口、环境、资源、能源、粮食五大问题,这些着眼于未来的全球性问题,既可以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又可以激起学生关注社会、思考现状、展望未来,进行创新活动的强烈责任感。第三,地理学科着重培养学生的地图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能力、想象能力、求异思维能力等,这些都是未来创新活动所需要的重要能力。

创新教育的自觉性还源于教师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其核心是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有奉献精神。如果教师能履行职责,刻苦钻研,奋力拼搏,那么才有可能去自觉进行创新教育。

二、创新教育要有艺术性

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在于改革,在于别具一格。创新教育也只有“艺术化”,才能有成效。

创新教育的艺术性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如创设一种愉悦、和谐、民主、科学、互助、进取的教育氛围,把学生置于被关心、理解、信任的情境中;现代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融为一体,自然、生动、真实,不露痕迹,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方式,对学生产生深刻的、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手段现代、新颖、独创,使学生目不暇接、美不胜收,积极参与模仿与创新;教师的教学方法恰当巧妙、引人入胜,使学生主动思维与想象、学习与探索,并在积极的学习追求中,体验成功的欣喜和失败的焦灼,感受到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在地理教材中,同样有创新的内容,不同的处理,效果会迥然不同。有的教师所谓的创新,是空洞说教,强迫命令,揠苗助长,让学生摘永远摘不到的苹果,这不仅会使学生兴趣索然,而且还会泯灭学生的创造火花。有的教师超越常规,大胆进行艺术创新,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学生质疑时,诱导他们主动去发现、去创造。在学生愤悱时,讲其所需,疏其所阻,导其所难。在学生渴求新知时,给他们介绍新观念、新技术、新思路,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求新意识以及无穷的创造力,使教学过程充满艺术魅力。

比如,在复习“太阳和太阳系”一节时,就可以打破旧模式,实施艺术化的创新教育。教师可以结合时事政治,用电教手段,先形象展示李洪志关于“宇宙爆炸”的一些荒谬理论,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对其逐个批驳。然后派代表上台发言,如果批得不彻底,或论据不充分,其他学生可以自由上来补充。由于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事,学生情绪高涨,争先恐后,据理力争,教室里洋溢着愉悦、民主、科学的气氛。学生既感受到源于科学的力量,又体验到源于自身才能的满足。为了进一步点燃学生的创造火花,在学生意犹未尽之时,教师继续追问:地球如何抵御来自宇宙天体的撞击?如果地球真要爆炸了,那人类该如何应付呢?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探索应着眼什么?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往往兴趣浓厚,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回答五花八门,表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以及探索空间奥秘的信心。

三、创新教育要有实用性

教育是未来的事业,学校为未来培养人才。这就决定了创新教育的主要目标必须是培养人具有适应时代发展的综合素质。据专家预测,未来21世纪的创新人才,其核心素质是自我更新能力、实践运用能力、创造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在中学学科领域中实施创新教育,不能搞花架子,要实实在在,要有实用性,要为学生将来更高层次的创新打好坚实的基础。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有句格言说道:“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一手拿着获取真理的能力,让我选其一的话,那么我宁要获取真理的能力,而不要真理。”确实,如果有了获取真理的能力,那么自己就可以去发现更多的真理了。同样,如果教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就能自己去发现、去了解、去掌握更多的知识了。

因此,创新教育要求我们:教学不仅要教“学会”,而且更要教“会学”。不仅要传授某种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获得这种知识的能力。自学能力对于学生来说终身受用,是未来获取新知、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不竭源泉。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经常采用程序教学法,或者以自学为主的五步教学法,通过目标定向、个体自学、分组讨论、综合演绎、自测自得等,创造条件引导、训练学生自学,养成学生的自学习惯,让学生看到自身蕴藏着的巨大的学习潜力,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

(2)重视训练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而求异思维也称“发散思维”或“开放性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等方法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

在地理教材中,可训练学生求异思维的素材比比皆是。例如,“地球如果反向自转,一天还是24小时吗”,“地球如果直立绕日公转,地球上还有四季吗”,“如何解决地球上的淡水危机”,“如何使地球上的资源、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何解决全球粮食问题”等等。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标新立异、别出心裁,让学生自由思考、逾越常规,让学生想象猜测、异想天开,从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当然,对于创造性思维过程来说,仅有求异思维是不够的,浮想连翩之后,还要经过收敛,找出规律性的东西,选择最合理的思路,最有说服力的假设,所以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也是不可缺少的。

(3)开展探索性的实践活动

地理学研究范围广阔,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但课本容量有限,不能穷尽全部。尤其是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鲜事物层出不穷,依靠课堂、教材已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与创造欲望。因此,必须通过开展丰富的主题性、探索性、研究性的地理实践活动,来加强学科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接触新思维、新知识、新方法,锻炼自己的地理技能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为创新活动提供不竭的素材。

如围绕“防止荒漠化日”、“粮食日”、“水日”、“环境日”、“土地日”、“人口日”、“保护臭氧层日”等等环保纪念日,开展主题月、主题周活动。一方面邀请专家,对环境问题的现状、原因、治理措施等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多角度的阐述;另一方面请学生出谋划策,大胆想象,用小论文或幻想短文的形式,谈谈自己对解决这些问题的设想与创见。

综上所述,在地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教师必须着眼未来,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教师要善于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创造性地提出新思路、新方法,并且自觉的、艺术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努力培养符合新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2

标签:论文   教育论文   学科教育   地理   自觉性   真理   学科   思维   策略   能力   未来   教师   艺术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