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性视角的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趋向研究

高等教育的公益性在担负社会职能过程中,将越来越倾向于人才培养的社会性,以科教兴国为战略主体的高等教育,无论在管理体制的深化上还是解决当前教育社会性问题中,都需要从高等教育的社会性评估机制中来推进教育秩序的稳步发展。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对于每一位受教育者来说都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尤其是在构建自我人格、增强受教育者社会意识上,教育心理学的宏观引导功能将成为解决受教育者心理问题的主要依据。高等教育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复兴实践中,探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向,从高等教育社会性基础上来探讨未来发展路径,通过深入探析宏观心理学、微观心理学的时代精神和特点,从而为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理念,提供积极的改革环境。

一、宏观心理学向微观趋向的转变

随着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在宏观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过程中,针对受教育者的智力、知识、能力发展需求,将趋向受教育者自身人格特征及素质的养成。也就是说,对于传统高等教育宏观心理学的深入研究,将更多地围绕大学生心理发展趋势和特点,进一步深入到受教育者的心理构成要素研究上,促进教育心理学的细化发展,以微观层面来探索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从而形成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中心。我们从微观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发现,对于高校受教育者自身的心理变化,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通过构建受教育者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影响受教育者心理变化的构成因素分析中,提升受教育者心理学教育的针对性,特别是将教育心理学与大学生社会意识形态同步,从而为高校教育心理学的时代性转变创造条件。同时,借助于教育心理学微观层面的研究,能够更好地拓宽教育心理学的宏观发展路径。人作为社会关系发展的总和,在心理学研究中是核心。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要围绕大学生的社会关系发展,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上来着力发现和总结符合受教育者心理特征的社会规律,从而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特别是对受教育者的性格养成进行全面指导和判定,提升受教育者的社会意识、性格和态度。可见,在深化教育心理学微观分析中,高校教育心理学能够从微观层面来获取大学生的性格、人格、能力、意识等形成性因素,进而改善对受教育者心理问题的宏观引导。

二、教师评价标准向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体的转变

心理学教育评估标准是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的重要内容,从当前高校教育心理学评价方式来看,以教师评价为主的评价机制和评价方式仍占主导地位。随着高等教育社会化的发展,人的社会性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对于受教育者来说,在进行心理学评价实践中,将逐渐实现由学生自我评价为主体的新的评价机制建设。心理学自我评价机制,能够有效减少教师评价的片面性,从教育心理学的宏观发展上来改善受教育者的自我评价作用。因此,构建学生自我评估标准,主要内容包括两点:一是注重评价监督机制的构建,特别是对于自我评价主观能动性的监督;二是发挥自我评价中的参评、互评方式,并促使参评、互评成为受教育者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客观全面评价自我的有效手段。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在评估体系建设上要以关注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为重点,特别是在高等教育社会性发展上要增强对大学生自我个体心理的研究。以合理化的评价标准来推进教育心理学评价主体的创新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心理学评估过程及评估方法要进行科学选择,特别是在反映广大学生内心意识状态,以及衡量大学生自我心理素质上,要能够结合当前教育改革实际,从政策引导上来推进教育心理学的评估。如在评估对象的选择上,要坚持高校大学生自我评价为主体,从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反思中发挥评价主体的积极性,能够从评价实践中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在评价过程中,要从高校教育心理学评价实践入手,创新评价方法,转变教育心理学评价理念,结合当前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中的问题,从教育心理学创新评价中为广大学生积极开展自我评价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

三、社会性视角下高校教育心理学的价值构建

1. 注重生活与知识的融合

从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的知识领域研究来看,教育心理学知识主要是涵盖学科的各相关理论,而教育心理学理论是构成学科知识的主体,也是推进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当前高校教育心理学教学实践中,对于大学生的性格、人格构成以及知识、情感、能力、价值观的养成,都需要从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传递中来实现。在大学生的生活世界里,教育心理学要联系大学生的生活实践展开,迫切需要从理论知识的检验渗透到社会实践中,获得受教育者的性格、人格、思想意识等形态内容,从传统的学科教学中促进大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的正确认知。也就是说,用社会性视角来审视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价值,从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与创新思想中,实现对大学生生活世界与知识世界的融合,并从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认知中正面启发学生的心理机制,以满足大学生知识教育与心理发展的紧密结合,增强大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适应性。

2. 注重教育心理学对传统教育模式的突破与创新

在传统教育心理学教学实践中,心理学研究的内容表现出较强的滞后性,特别是对于当前高等教育社会性发展,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所表现出的社会性,迫切需要从教育模式的转变中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的社会性转变,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认可,而高等教育心理学教育反而停留在传统教育模式中,不利于当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心理教育方式的改善,这样必然需要从创新教育模式中来重新设定发展方向。针对当前高等院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教育,将社会作为教育发展的基本前提,大学生在参与社会生活中不断了解和认识社会生活发展形式,并从社会实践中启发自身心理发展。因此,结合高等教育社会实践教学需要,教育心理学要从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中,针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特点,积极开展针对性的研究,从制约当前教育心理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中,提升教育心理学的时代同步性,并从创新教育模式实践中围绕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情感、态度、智力发展状况,来渗透教育实践和心理检验方法,促进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教学价值的发挥。

3. 注重教学评价中的自由教育风格导向

从时代发展下来探讨高等院校的教育风格,高校社会性发展将贴近社会作为新时期教育风格的主体,特别是自由教育风格,广大受教育者在接受自由教育风格中,自身心理发展发生变化,教育心理学应该能够从心理变化中来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建立以受教育者自主评价为基础的自由教育风格,鼓励广大学生参与到自评、他评、互评中去,以突出人本理念为导向,从建构高校教育心理学自由风格实践中,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实践表明,在教育心理学评价实施中,对于受教育者自我评价的开展,更能激发受教育者的参与积极性,更能够促进受教育者自我意识、自我思想、知识技能等方面的不断改善。

4. 注重教育心理学的前瞻性研究

当前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开展的实践,从微观层面来探究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并从受教育者的自我心理构成要素上,发挥内部心理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心理刺激关系,从而提升广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水平。围绕外部环境的变化来探索教育心理学教育实践活动,从教育评价方式的转变,以及对教育心理学教学结构的优化上来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时代性特征,坚持人本理念,积极发挥大学生自我评价的有效作用,从当前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需求上满足受教育者心理发展的广泛性,增强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的前瞻性。

四、以社会性为发展契机来实现高等教育中国梦目标

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必然需要从教学结构优化中提升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而教学结构的优化需要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知识与技能的多维渗透中来实现。同时,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实际,在课程构建及知识整合上结合大学生的性格发展特点,从受教育者的性格、人格、意识等方面进行科学引导,促进广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形成。为此,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在与时代教育的统一中,要从教育体系的创新性上来强化时代特色,围绕中国梦发展目标,从构建高校心理学教育发展格局上,增强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适应性。如在教育心理学学科内容设置上,要注重大学生知识、能力、思想、意识形态教学内容的合理设置,能够从教育心理学可持续发展目标上,构建多层次的学科发展体系,以满足构建中国梦所提出的新要求,增强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另外,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从内因、外因作用中来探究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受教育者心理发展的积极影响,尤其是营造有利的教育心理学教学环境,促进广大学生思想、意识、性格的健全和发展,并能够从各类外部环境因素分析中,提升教育心理学在构建完整人格中的积极导向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论文   教育论文   心理学   社会性   高校   微观   高等院校   视角   评价   心理   大学生   社会   知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