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学生状况

" 在课堂教学的“提问——回答——反馈”的环节中,提问由谁主导,反馈由谁进行,直接影响着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过程,那么这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是谁发现的,是谁提出的,这是一个以谁为教学中心(教学主体)的问题。我发现,不管是普通教师还是名教师,问题是教师事先在教案上设计好的,教学时,教师一个一个提出,而学生,只是等待着老师的提问,并用一种标准答案回答老师。

我们成天高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为什么不让学生去设计问题,然后由学生问,老师答呢?课堂提问双方为什么不能倒换一个位置呢?长期以来我们课堂教学积习甚深,在课堂提问上已是“病入膏肓”了。

首先,“老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我们的老师在备课时已把问题想得很细,一个一个在教案上列得清清楚楚,教学又以教案为准,不敢越雷池半步,谁去发现问题已由教师包办了。即使有一个”“质疑问难”的教学环节,也只是做做样子,走走过场,重大问题已由教师提出并解决了。

其次,“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已在实践操作中驾轻就熟,甚至很多教师玩得炉火纯青,学生的思维已被训练得出了定势:问题不是都装在老师的头脑里了吗?老师自然要向我们讲明白的,毋需再费心思。没有探究意识也就养不成探究习惯,时间长了,学生自然缺失了问题意识。

第三,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都是在一种预设的、固定的、程式化的轨道上运行,老师亦步亦趋,毫无生发开来的胆量,如果学生冒然提出一个问题,教师生怕节外生枝,打乱自己的步骤,耽误了时间,开明一点的老师用“你这个问题提得真好”来夸奖一下,其实不作任何“纠缠”。有的老师却满心厌烦,说学生问题离奇、与教学无关,并告之“以后不要再胡扯”,弄得学生胆战心惊,以后谁还敢再“胡扯”?

爱因斯坦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今天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又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由教师提问为主导向学生提问为主的转变呢?

首先教师应为学生大胆提问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当学生所提的老师看来幼稚时,也许是学生灵感乍现,老师要多一点容忍,少一点讥笑;当学生所提问题让老师难堪时,要多一点理解,少一点责备;当学生为了表达一个问题急得面红耳赤时,要多一点鼓励,少一点不耐烦,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象或别出心裁的念头。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应着力创设一种引发学生主动提问的情境。如在教学中,可让学生事先预习,课堂上由有疑问的学生提问,而其他同学可以解答,意见不统一的还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这样课堂气氛会空前浓厚,学生就会在“提问——解答——辩论——得出正确结果”过程中,体会一个探索者的成就,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就感。第三,注重教法改革,大力倡导启发式、研究式、问题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自己去揭示题意、探索知识、发现规律、归纳学法、评价效果;不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表不同见解、敢于辩论、纠正别人错误的独立性;求同存异,发现别人未发现的问题,探索新途径、新视角的创造性。

我们的教学目标不应该是把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有问题,而是应该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的。

所以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对课堂的提问要好好研究,层层深入,一步一步的激发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些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时、分的认识”一课,“时、分”知识学生在生活中有一定的认识,所以我在教学中先暴露学生的认知水平,把握住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在学生的“会”与“不会”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再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出发,把学生的“欠缺处”与“空白处”作新知教学的起点,借助于学生的生活准备,把握住学生的“我已知”、“我还要知”、“我去试”,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其实,我们不能囿于传统习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必须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要用新的教学理念去支配我们的教学,以学生发展为要求寻找教学的起点,每一次教学活动过程都应了解他们的原有的知识水平,了解他们喜欢的活动方式。反之,我们的课堂将迷失方向。

新课程实施以来,合作学习做为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得以大力推广。实验教师力求在课堂中通过合作学习这一环节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各抒已见,取长补短,促进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可是,在我们的课堂中,会常见到这样一幕:当老师要求学生小组学习时,学生们有的东张西望,有的趁机做小动作,有的不读给别人听,有的不听别人读,各做各的,没有取到学习效果,只留于形式。原因在哪里?我认为:

首先是学生年龄小,不大会合作,甚至没有合作的意识。现在的家庭中,独生子女较多,娇生惯养,我行我素,认为自己做什么都是对的,不愿与人合作;另外,就是个别同学没有助人为乐的精神,存有私心,怕别人超过自己,只有对自己平时要好的伙伴才肯开绿灯,一起学习。还有的同学,自卑心重,胆子小,不敢与他人合作。因此,让学生合作学习时,尽量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小伙伴。

第二是学生没有合作学习的习惯。教师要慢慢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习惯,不能操之过急,要让学生听清楚学习的要求,再进行合作。

第三是小组长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不管是一个大集体,还是一个小组,都需要一个组织者。教师要组织全班学生一起推选组长。组长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素质:①学习要优秀,责任心要强。②要能管住自己,有助人为乐的精神。③要善于倾听自己小组成员的发言,听取其他组成员的意见。④要懂得怎样组织自己小组成员进行学习,鼓励学困生多发言。⑤要控制好自己小组的吵闹现象,对不积极参与的同学找其原因,汇报给老师。⑥要有对自己小组成员评价、总结的能力。

最后是没有做到公平评价。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一种鼓励。在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善于观察,对合作较好的小组、组织能力较强的组长、积极参与学习的成员都要及时评价,哪怕只是一个拇指的表示,都会给学生带来惊喜、带来信心、带来动力。

所以对于课程改革,一有公开课现在就是统一的上课模式,这对于老师来讲备课容易了但对学生来讲很不公平。学生各不相同,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应该针对自己的班级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班的教学方法来教学,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3

标签:论文   教育论文   学科教育   学生   课堂教学   主体   课堂   状况   小组   评价   老师   发现   教师   知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