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陶行知平民教育教材中的国民精神

上世纪三十年代,众多的文化名人,如蔡元培、徐特立、梁启超、夏丐尊、梁实秋、林语堂、刘半农、叶圣陶、朱自清等,编写了大量质量上乘、影响深远的中小学语文教科书。这些教科书在正规的,系统的学校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传承了祖国的语言文字,更重要的是它们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意念,表现了一个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同时我们也看到,辛亥革命之后,国家所处的积弱积贫的状态,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能走进校门接受正规教育的学生比例极其有限,广大平民几乎没有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机会,那么对于那些不能进入正规教育体系的庞大数量的孩童和民众来说,上述的教育功能如何实现,如何在教会他们识字和阅读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改变国民愚、弱、贫、私的而貌,实现语文教育的教化功能?

为此,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身体力行,为最底层的穷苦国民编写了一套识字、阅读教材。1923年由陶行知和朱经农共同编写的《平民千字课》和《老少通千字课》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前者的使用对象是十二岁以上的不识字的民众,后者则针对老人和孩童。《平民千字课》和《老少通千字课》作为一套在全国的二十个省区、五万多人中推广的扫盲识字课本,为广大的村夫牧子、凡夫走卒,提供了学习的机会,成为了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教材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脱盲、识字、普及大众语文中功不可没

教材通过其极具特色的选文系统使广大底层民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化和教育,其开启民智、改良社会的作用不应被我们忘却。这套教材的实质是在广大农村和城市贫民中推行语文教育,并在识字中完成对国民的现代性的启蒙教育。也许由于其非官方的身份,这套教材始终未能引起当时知识界的重视,在民国教材热的今天也被学界冷落,少人问津。在论述有关中国近代社会教育,平民教育的诸多文献中也几乎没有学者提到过这套教材,更没有人对教材展现的思想教育的功能加以关注,本文旨在分析陶行知的这套教材对民众的思想启蒙作用,展现教材的核心价值,并能对今天的语文教育带来借鉴意义

我国古代流传于民间的识字教材也非常重视其教化功能,总结起来无外乎围绕这样一些内容展开:即孝梯忠信、以农为本、勤俭节约、禁染恶习、珍惜光阴。其中孝、忠等又成为家庭伦理和国家伦常的核心。这些内容不仅在老百姓的思想意识里已经根深蒂固,而且也已固化在了传统教科书中。然而陶行知所处的年代已经处于西学东渐,中西文化撞击交融之际,对老百姓特别是底层的民众,他们更需要怎样的道德教化,陶行知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在《平民千字课》的编辑说明里开宗明义:培养人生与共和国国民必不可少的精神态度,训练处理家常信札等应用文件的能力,培养领受优良教育的志愿及继续读书看报的能力。简言之其思想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使国民具有国民的精神鉴于此,本文着重就陶行知的这套平民教育教材中所涵盖的国民精神进行分析研究,以期揭示实质内涵。笔者以为该教材中所涵盖的国民精神主要包括这样四个方面的内容:劳动、读书最为光荣的集体意识;热爱生活、公正理性的公民意识;通古识今、公正理性的道德意识;倡导民主、诚信守法的法治精神

一、培养劳动和读书最光荣的集体意识

陶行知为了扫除文盲奔走呼吁,亲自编写识字扫盲课本。识字便可阅读,阅读便可学知识,长见识。《千字课》第一册中塑造了一位爱读书的劳小姐:家里没有父母,只有一个弟弟,家里很苦,姐弟俩天天苦吃苦做,但她们心里都很快乐,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快乐,就是读书。他们就是没有饭吃,也是要读书的。有一天,姐姐不好过,没有做工,晚上没有钱买米,大家只吃口汤汤,就去读夜书。两个人劳劳苦苦的做工;快快乐乐的读书。他们家里苦的不得了;他们做人好的不得了。等到弟弟长大了,做了个很有用的人才,人家都说是劳小姐的家教好编者崇尚读书,推崇读书乃精神愉悦之动力的主旨不言自明。晚清民国时以读书为荣的故事并不鲜见,但劳小姐和弟弟连肚子都吃不饱却还以读书为乐,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做工》一课中也写到:做工的要读书,读书的要做工你做工;他做工;我也做工;我们大家都做工。有的做粗工;有的做细工;粗工细工都好。一面求学,一面做工。才做了工,就去上学。上学好;做工好;上学做工都好这里不仅是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宣战,更体现了工作不分高低贵贱,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开明思想。做工和读书是开启国民读书光荣、劳工神圣思想的第一课

在《东升开发票》的课文里,讲了一个业余时间抓紧读书并且很快学以致用、读书致富的故事:东升本来不识字,在一个店里做粗工,后来进了平民学堂,夜里用心读书,进步很快一天,店里开发票的人走掉了,东升就用学过的知识完成了开发票的工作,被店主刮口相看,从此每月多得两千文的工钱。我们仿佛看到老师以拉家常的口吻告诉学生,读书不仅很快乐,而且真的能让贫苦百姓过上好日子这种以读书为乐,读书有用的观点与传统教科书中宣扬的学海无涯苦作舟和读书为了考功名,为做官,为封妻荫子大相径庭

《平民千字课》共四册,每册25篇课文,约有十分之一谈到读书和做工的主题,更不乏大量的浅显直白,朗朗上口的名言警句,如:少年不读书,一世苦到老读书不用功,回家无脸见弟兄,读书不用心,回家无脸见母亲读书不做读书呆,想想从前,抓住现在,创造未来等。让最广大的劳动人民认识到劳动和读书最光荣这些正是国家走向自由、民主、科学之路不可或缺的宝贵的公民集体意识

二、热爱生活、公正理性的公民意识 针对愚、弱、贫、私的国民,特别是城市和农村贫民,陶行知力图在识字教学中渗透做新市民,新农民的基本素质教育。这里的基本素质主要指:

1.诚信守时,脚踏实地。如《老实人卖牛》《愚公移山》等在《迟到一点钟的谢五》这篇课文中,用一个通俗易懂的小故事,告诉人们不照时候做事,会吃很多苦的道理;《席下明珠》则讲了一贪不义之财的诚信君子的故事;《到底如何?》里有个空想先生,空想先生看到一家卖缸店生意很好,就想开个缸店发财。当天他就拿了所有的钱买了一只缸,卖了一天也没卖出去,到了晚上,他就坐在缸里想:我这只缸的本钱是五百文,明天卖去了可得一千文,就可买两只缸了。这样一只变两只;两只变四只;到了十天头上,就有了五百十二只缸,那时就可以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了,想到这里他开心的跳起来,结果唯一的一只缸倒在地上摔破了。他的故事让人在哈哈大笑的同时,明白了脚踏实地的做事才是最重要的,否则只落得黄粱关梦一场空

2.互帮互助,自立自强,革除陋习,如《荒年不怕》《雪中钓鱼》《事要预防》等。《分米》故事里的乐吾把自己家里的最后一升米分给饿肚子的邻居;《王春江》里的颇具现代精神的父亲王春江把万贯家财全部拿出来给乡里修路建学堂而不留给儿子;《何老太太念观音》《为什么不知道自己的事呢?》这两篇课文直指迷信的愚昧和虚假。《过生日》一文里,寥寥几句就把国人自己勒紧裤带请客送礼的窘态呈现了出来:阔人做生日,急煞穷亲戚。不送寿礼难为情,送了自己没饭吃。大官做生日;小官心里急。寿礼顶少送一十,一月薪水去半壁。读完不禁让人哑然失笑

3.充满爱和正义。如《荒年不怕》《他真要买人吗》《我待他还是很好》等。在《三个问题》一文中,最后的几句充满了哲理:所以你要知道:最重要的时候就是现在;最重要的人就是你对而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待人好。《在他真要买人吗?》的故事里讲了一个充满爱心和正义的好人曾公亮的故事:因为借了官家的钱还不起,所以老人只好卖女还钱,恰巧被曾公亮知道了此事,曾公亮买下了姑娘之后悄悄地离开了。贫苦百姓卖儿卖女的事情在那个年代屡见不鲜,曾公亮的故事好似在穷苦人的心里点亮了一处温暖的所在。《好马和宝刀》也讲了一个关于正义的故事。《我待他还是很好》则讲了一个以德报怨的故事。这些故事都会给底层的百姓心里满满的正能量啊!

4.热爱生活,乐观向上,如 游玩》、我们想》、《摇船歌》等。虽然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但透过教材中的诸多描写生活智慧、郊游之乐、田园之关的课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编者的主旨在于:告诉老百姓对生活仍然要满怀热爱,要寻找生活的乐趣,给苦涩的生活增添一丝甜蜜。其中所散发出来的乐观和向上的精神让人深思。

三、通古识今、公正理性的道德意识

通古不仅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还要了解世界的历史、重大事件和人物,而后者更显出这套教材的价值和意义。在落后、封闭的乡村和城市底层,给他们介绍西方先进国家的思想和理念,讲讲不同的宗教、不同的英雄人物,不同的国家,想必是很有吸引力的,也是极具国际视野的。

教材中,《孔夫子》《孟夫子》《岳飞》《诸葛亮》《愚公移山》自不必说,还有很多具有独特气质和风貌的历史人物如《讨饭的开学堂》里的武训、不愿做官的《田兴》《范大夫》,敢为天下先的,具有冒险精神的《郑和下西洋》,如何变法治理国家的《王安石》等等。同时,编者也选取了《佛》《耶稣基督》《瓦特》《佛兰克林》等世界历史名人作为教材内容。这些故事展现了影响世界的两大力量宗教和科学对人类的改变,这些历史人物的选取并不是随意为之,而是寄予了编者的期许和理想的:即教育立国、改革先行,不唯官不唯上,勇于冒险,崇尚科学,尊重信仰等等 。

这些课文的引用不仅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秀文化精华教授给了百姓们,而且开拓了广大平民的视野,让他们了解自己身边的世界,从而更加看清楚自己,进而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真正自由的人。这也许是陶行知想通过教材开启民智的最终目标和愿望吧

四、倡导民主、诚信守法的法治精神。

陶行知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作十万新民的教育主张,即通过教育使国民具有国民的精神和国民的能力。这里的新民笔者认为应当是与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密切相关:即民主、法治精神。教材在最后一册中用了大部分的篇幅介绍了国家、民主、法治、契约等相关内容。《建设在民意上的中国民国》以孙文建设共和顺应民意大获成功,而袁世凯既想做总统又想当皇帝,违背民意而失败为例,告诉人们民意的力量真是强大无比。《有赏有罚》讲了彭刚直公有赏有罚整顿军纪的故事;《守法》讲了英国的法官不惧太子秉公守法的故事。《法治精神》一课则将中国古代和民国的法律制度加以对比:做百姓的遇到好官,还能得到法律的保护,若是遇到不好的官吏,就只有听从他们鱼肉了。在这种情形之下,虽有法律却等于无法律,只可称为人治,不能称为法治,到了民国,有了国会,国会里的议员,都是人民选出来的代表。所有的法律都应当由他们决议,不是少数人就可以废比和变更的,因此无论政府和人民都受法律的拘束,也得到法律的保护,这才是真正的法治。那么民主法治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的,陶行知在《君子国游记(一)、(二)、(三)》里描绘了一幅社会文明、诚信守法、崇尚科学、军纪严明的君子国的画而,虽然最终只是一场好梦,但编者还是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我们未来的中国就应该如此的呐喊。

康德在《什么是启蒙》中认为:启蒙就是使人们脱离未成熟状态,把人们从迷信或偏见中解放出来,是获得了勇气的个人运用理胜反思并且走出传统束缚的过程《平民千字课》所体现的思想内容正是充满了这样的理性和启蒙思想的。社会契约取代王权神授,用科学启迪人们的愚昧、无知和传统偏见,整套教材充满了进步向上、乐观主义的精神。陶行知也说过:社会大学之道,首先要明白人民的大德。人民的大德有四:(一)是觉悟; (二)是联合; (三)是解放; (四)是创造。教材在实现扫盲识字功能的同时,首要和核心的价值就是唤醒平民的觉悟,帮助他们看清自身,看清社会,照亮历史与未来。这不仅是陶行知平民教育教材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的最大贡献,也对今天我们开展的公民教育、文明教育乃至当下中国梦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9

标签:论文   教育论文   教育理论   平民   国民   教材   精神   千字   课文   做工   法治   意识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