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自卑补偿的跨文化观

1引言

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试图把心理学看作一个整体,并且把个体的每个反应、活动和冲动都看作是个体生活态度的一种体现。在阿德勒的心理学体系中,自卑感以及自卑的补偿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也是阿德勒心理学体系的核心部分。关于自卑感和自卑感的补偿,阿德勒认为全部人类文化的动力都建立在自卑感之上,人类正是在不断地超越自卑和追求卓越的过程中取得进步和成就的。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自卑,或是关于相貌,或是关于学识,或是关于家庭等等,这种自卑如果得到很好的补偿,就会变为我们生活的一种正性动力。但是若是没有得到适当的补偿,由于自卑而影响到一个人的发展甚至是毁掉一个人都是有可能的。所以,研究自卑以及补偿,对于人类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促进自身的正常发展,都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目前东西方学者对于自卑的本身的研究并不多,一般都是将自卑作为其他的心理研究变量的相关因素或者调节变量来进行研究翟贤亮等的《自卑的他人补偿探究阿德勒的自卑补偿理论的补充与完善》(以下简称翟文),从社会比较的视野,探讨了自卑补偿的他人补偿维度,拓宽了理论的视野,但是笔者认为其理论还存在一些局限性,本文旨在对他人补偿的跨文化适应性提出质疑,认为他人补偿不具有跨文化适应性。

2自卑感的他人补偿理论

自卑感可以摧毁人,也可以塑造人。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它是人类成长的根本动力之一。阿德勒的自卑补偿理论从补偿对象、补偿性质、补偿行为的实施者三个维度来谈人类对于自卑的补偿。在补偿实施者维度,阿德勒只提出了个体自我补偿。他人补偿理论在阿德勒自卑补偿理论的基础之上,补充完善了阿德勒的理论,在补偿的实施者上提出了自卑补偿的他人补偿。

2.1他人补偿的基本观点

他人补偿的观点认为,自卑补偿是在心理上的补偿,在补偿方式上存在客观的不同于自我补偿的他人补偿。换言之,补偿行为是由自卑主体之外的他人来实施,是一种与个体自我补偿方式相对应的补偿方式。自卑补偿从社会比较的角度来进行,认为补偿是针对在比较中发现的客观存在的差距和由此个体心理产生的落差进行的。人可以通过集体得到替代性补偿,从而达到自卑补偿的效果。

2.2他人补偿的心理机制

自卑的补偿是一种心理上的补偿,即克服心理上的自卑或生理上的缺陷,去发展自己在其他方而的长处或者优势,从而达到赶上或超过他人的一种心理适应机制。由于心理上的某种缺失感或不平衡感的存在而要寻找一种补偿,使其心理保持一种完整或平衡。自卑与补偿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所以我们可以从自卑的本质来分析补偿的心理机制。

关于自卑的定义有很多种。林传鼎认为,自卑是个体在和别人比较时产生的情绪体验;黄希庭认为,自卑感是个体在遭遇挫折或无法达成目标时产生的无力感、无助感及对自己失望的心态。李艺敏认为,自卑=自我/他人,即个体是自我与他人比较的产物,自卑是主观情感,是个体认为自己不如他人而视之为缺点并为之苦恼的情感体验困。从各种定义不难看出,自卑感在实质上是人的心理上产生的一种感受或者情绪状态。翟文中认为:作为一种行为过程,补偿行为的发生过程中包含着许多变量,即其方法选择、行为实施者等,这些因素具有可变性、能动性、多样性。因此补偿的实施者也具有备可变性,并不只是自卑者本身。换言之,自卑补偿只是为了达到补偿的目的,不管补偿的过程如何,补偿的行为由何人来完成,只要达到了自卑补偿即达到目的。

3基于东西方文化对他人补偿的质疑

翟文在自卑补偿的他人补偿理论中认为,在东西方文化下他人补偿具有适应性,都可以客观存在。东、西方文化分属不同意义的文化系统,生长在其中的个体对自我的认识也是不同的。东方文化中的个体会根据所述的社会群体来定义自我,其自我评价会受到所属群体的影响,也就是自卑的补偿会受到所属群体得分影响,可以通过集体来补偿个人,也可以个人来补偿集体。西方虽个人主义盛行,但他人补偿仍客观存在。西方公益组织、联合会、社团党派等发展成熟,维护民主、自由的维权行动通常是有组织有纪律地进行,表明了西方人承认自己个体的弱小、人轻言微,而集体行动的号召力更大,可以弥补个人的弱小。东西方文化分属不同的文化体系,二者的特点和差异也很鲜明,东方人和西方人的个人奋斗的内容很可能也因此打上了各自文化的烙印而具有了不同的特点,使得东西方文化下的自卑也各具特点,也就导致了自卑补偿的他人补偿在西方个人主义文化之下和东方集体主义之下必然是不同的。由此来看,翟文的观点看似正确,其实有待进一步商榷。

4东、西方文化下的自卑补偿

人是具有社会性的,要想了解人就必须了解这个人所生活的社会及其文化背景。比如纷乱的社会造就压抑的人格在提醒我们要站在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之下去了解人以及人的个性。自我问题与具体文化背景关系紧密,所以自我的研究必须考虑文化因素。在心理学视探讨自卑补偿时必然会涉及到自我的问题,我们就必须要关注到文化背景对其产生的影响。东西方文化不论是外在的表现形态还是内在的文化底蕴、价值取向、道德追求都有着巨大的差别。所以,在探讨自卑补偿时关注到他人补偿是否具有跨文化适应性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4.1东方文化下的自我及自卑补偿

东方文化最典型的代表应该就是中国文化了。中国文化是特点鲜明的集体主义文化。谈到中国人的自我,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中国人的自我是与社会具有很强的互动性。人们在与社会进行互动的时候,得到的反馈将会影响到个体对其他人和自我的理解。中国人的自我是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与互动的一种产物,重视心理社会的一种平衡的稳态。中国人对重要他人的信息更敏感,对自己和亲密他人的关注都很多。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中国文化之下人们是部分地根据自己所属的群体来定义自我和进行自我的判断的。自我效应记忆实验表明,中国人的自我记忆效应并不明显,却与和母亲相关的记忆成绩呈相同水平。这也说明,中国人的自我不仅仅是包含了自己,还包含了其他亲密的人。

自卑的补偿,是从心理上的补偿,是为了弥补由缺陷或不足导致的心理的紧张或不平衡感。那么,在东方集体主义的大文化背景下,替代性补偿是可以存在的。简单地说,如果一个人不擅长唱歌,但是他所在的集体取得了大合唱的第一名,那么他由于自己不会唱歌而产生的焦虑或者紧张等感受就会大大降低,或者说是从集体的荣耀中感受到优越感。中国人在而对集体的成功或者他人的成功时,会产生很强的自豪感。这个例子就是自卑者本身没有实施自卑补偿的行为,而是通过集体的感受到了优越感从而缓解了自卑的情结,这也就是说,在东方的集体主义文化下,自卑补偿是可以存在他人补偿的。

从归因方式上看,让中、美被试对凶杀案进行归因,发现中国被试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美国的被试受到的外界影响较少。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教育理念着重培养的是集体主义,而较少地考虑自我的需要,习惯性地将个人的本我同集体的利益进行联结,而形成自己与集体或他人之间的一种关联性的自我。比如,当某个人通过一项活动而获得认可时,中国人会感谢组织、父母、老师等人,而不会考虑是自己的努力成果。在中国文化教育背景的影响下,中国人更习惯将外界和自己联结。由此推知,当中国人有自卑情结存在时,也会将自己所处环境的外界的补偿来做为对自己自卑的补偿,即自卑补偿的实施者可以为自卑主体以外的他人。

4.2西方文化下的自我及自卑补偿

西方文化主张个人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强调人类的创新精神.重视人类的自由.张扬人类的个性,是典型的个人主义文化。西方文化中,一些哲学家关于自我的观点更加强调不受控于社会情境的自我认同。西方人的自我更加强调我自己本身的一些情感情绪、认知和意向,更重视自己是一个决策者,是一个独立的人,是自己一切认知活动的控制者,严格地区分了自我和包括父母兄弟姐妹等亲密他人在内的他们自己。

西方人的自卑补偿是通过在自卑之外的其他方而努力赢得优越感或者是超过别人,从而达到自卑的补偿。美国等西方国家注重倡导的是个人自我价值、自我实现需要的体现,习惯性将自己同外界区分开来,对刺激进行处理。在这种文化条件之下,自卑补偿是无法做到他人补偿或者替代性补偿的。西方人更喜欢直接地通过自己在导致自卑以外的方而追求卓越来找到优越感,是符合阿德勒的自卑补偿理论的自卑补偿方式。西方人参照母亲进行记忆加工的成绩明显差于参照自我的记忆成绩,这也说明了在西方人的自我中,亲密他人母亲不包含在自我之中,不是属于自我的一部分。西方人喜欢奋斗,更喜欢为自己取得的成绩而自豪。当一个人取得了某项成就而得到别人的认可受到赞美的时候,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人通常会很直接地接受赞美,承认是自己努力所取得的成就,是自己能力的体现。

4.3他人补偿的文化阂限

当自卑补偿的实施者为自卑者本人时,阿德勒的自卑补偿理论具有跨文化适应性。因为不管是在何种文化之下,不管承认还是不承认,人都会因为自己的自卑而产生一定程度的焦虑感或者紧张感,但是人都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可以主动地在其他方而来寻求弥补或追求一种优越感,以缓解自己的自卑感。这也就是阿德勒的自卑的补偿理论体系能够适应于任何的文化体系的原因。

但是自卑补偿的他人补偿这种补偿方式,在不同的文化中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在集体主义的东方文化大背景下,人们的自我中包含了亲密他人,人们的自我知觉、自我评价、自尊等都受到所属群体的影响。这种文化下的人可以从亲密他人的行为活动中得到替代性补偿。但是在极度崇尚个人主义的西方文化中,自我就是自我,概念中不会包含其他任何人,人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不会受到所属环境和群体的影响,所以西方人没有办法在其他人的行为活动或是交互活动中得到替代性强化,也就是说.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下.自卑补偿的他人补偿是不存在的。总而言之,自卑补偿的他人补偿是存在文化的。

5自卑补偿的替代性补偿

5.1具象自卑、抽象自卑与替代性补偿

根据阿德勒自卑的三个阶段的理论,可将自卑分为生理缺陷的自卑和心理障碍以及社会障碍方而的自卑。我们将自卑从另一个角度进行了划分,认为来自于童年期的对成年人的从属感,没有独立性,以及器官发育不完全等由于生理上的不足,势必会产生一种人人皆有的自卑感,即具象自卑。与之相应的潜意识的自卑感会迫使人产生一种冲动,去追求优越来弥补内心的不足感,这种不足感一般是无法追根溯源的,即抽象自卑。在阿德勒的自卑补偿理论体系之上,我们提出了自卑补偿的替代性补偿,即针对抽象自卑进行的补偿。这种补偿是自卑主体针对抽象的但是客观存在的自卑所进行的补偿,换言之,是自卑主体为了缓解自己感受到的紧张感或焦虑感而自发地进行的追求优越感的行为。

5.2替代性补偿的跨文化适应性

自卑补偿的替代性补偿在自我补偿与他人补偿的补偿方式之中都存在。在自我补偿的补偿方式中,替代性补偿是个体进行自我补偿的一种方式,是任何文化下的人都会进行的自觉或者不自觉的补偿。在他人补偿中,所有的补偿均是一种替代性补偿,东方的集体主义文化下是可以存在的,西方的个人主义文化中他人补偿是无法客观存在的。

6结论

在自卑补偿的补偿实施者维度提出他人补偿的存在,对阿德勒的理论进行补充和完善。但是他人补偿理论的提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没有考虑到是否在任何文化背景下他人补偿的机制都适用,这是有失偏颇的。在自我概念中包含了亲密他人的东方集体主义文化下,他人补偿是客观存在且适用的;但是,在强调自我的西方个人主义文化下他人补偿是不能够客观存在的,自卑补偿的他人补偿方式是存在文化。相比较而言,自卑的替代性补偿是具有跨文化适应性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8

标签:论文   教育论文   心理学   自卑   实施者   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   自卑感   西方人   个体   自我   理论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