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新高考带来的挑战与忧虑

中国教育史上规模最大的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进行着;新一轮高考改革,即将拉开序幕。作为语文教师,沐浴语文新课改风雨,酸甜苦辣感慨良多;面对新高考挑战,惶恐忐忑在所难免。回首语文新课改经历,展望新高考语文趋势,整体感受可用八个字概括:三大挑战,两点忧虑。

一、语文教师面临的三大挑战

一是知识储备的严峻挑战。

语文学科涉及民族生活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语文教师本应是杂家,在各科教师中知识储备文化积淀要求是最高的。新课改教材体系的崭新变化,对语文教师的知识储备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大容量(每学期一本教材一本读本)、快节奏(以板块为单位处置教材)、新编排体系(以崭新的理论体系编排阅读和写作教材)、古今中外流派纷呈(外国小说众多流派、古今诗歌众多流派、中国古代经典研究等等)的新教材体系,对语文教师专业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课改语文教学以学习领域为背景,进行模块教学,一个模块一本教材,由若干板块组成,只有约36个课时,语文教师再不能像过去那样一课一课按部就班进行教学,必须要对相关领域的知识有宏观把握,教学时取舍有主有次轻重得当,要对语文学科的某一模块、某一板块、某一领域有准确掌握和深入研究。既要求教师是"杂家":基础扎实、知识全面;又要求教师是"专家":研究深入、专业细致。这对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是严峻的挑战。

作为老教师,课改前教语文,拿起多年一贯制的统编教材,那教过好多遍的课文想怎么处理就可以怎么处理,想怎么惬意就可以怎么惬意。新课改新教材让那样的时光一去不返了。要自如地处理好这一本本全新的必修选修教材,决非易事。新课改打破了几十年一贯制的那潭死水,激起语文教师充电学习的生命波澜。第一遍处理课改新教材,几乎一直处于课课有问题、时时要学习、节节课备不及的高度紧张状态。当然,这样的生活既促使教师更新知识储备丰富自己,也使得教师无形之中增添了几分专业人士的自豪感。

二是自主开发课程的全新挑战。

自孔子以后,很少有人自己设计教学内容,自己开发课程施教的。新课改的实施,逼着每个语文老师向孔子学习,自主设计开发校本课程。教师自己设计开发课程,拟写课程纲要,制定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自己执教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这是破天荒的新鲜事情。

校本课程需要语文教师根据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条件,密切联系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结合学生所处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生存环境,把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和社会情境作为课程内容和课程形式的重要来源,教师发挥自己在本学科资源中的优势,恰当整合本学科与其他学科课程资源,设计开发出富有自己特色的校本课程来。

开发出受学生欢迎的具有自己特点的校本课程,既是新课改把课程设置权利下放给学校和教师以激活教育资源,调动各方积极性的改革举措,也是新课改对教师的全新挑战;开发出受学生欢迎的校本课程,既是教师的莫大快乐,更是对教师自身素养和能力的全新挑战。

三是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行为的巨大挑战。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个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实施新课改对教师在知识储备、专业素养方面提出较高要求的同时,更加重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角色的转变,这自然会使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巨大变化。课堂学习方式要由以前的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变成在老师引导激励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不只是自己理解教材处理教材,把教材体系给学生揭示清楚,更要学会做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课改前的教师多是讲师,如今的教师多是导师、主持人、设计师。

在师生关系方面,强调尊重学生赞赏学生。教师必须尊重每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权利,尤其要尊重那些学习成绩不良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或缺陷的学生、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决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决不能体罚、责骂、训斥学生。教师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点,赞赏他们的进步和变化。对于师道尊严传统比较鲜明的中西部地区的教师,这需要经历一个相当痛苦的蜕变过程。

从浅层次看,新课改要求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行为,似乎只是教育领域的事情。从深层次看,这正是中外课程理论的碰撞融合,东西方文化的碰撞融合。在教育领域系统引进民主、自由、科学、博爱等西方文化元素,这势必对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更新繁荣产生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设若我们能从本质上理解这样做的意义,或许可以自觉能动地较好地应对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行为这一巨大挑战。

二、对语文新课改的两点忧虑

忧虑之一:新课改语文课程的教和学与高考要求有部分脱节现象,但是评价语文学科、评价语文教师的尺度依然是高考成绩,这就使得语文新课程改革依然笼罩在应试教育的浓重阴影之中,新课改背景下的广大师生依然挣扎在应试教育的苦海之中。

其实这也正是语文教师最为关心的“新课改背景下高考语文试题的变化趋势、如何让自己的教学适应新课改形势下的语文高考需要”这一问题的折射。就目前情况看,语文新课改气势磅礴宏观阔大的课程理论、课程设置、教育理念改革背景并没有怎么有力影响到语文学科的高考。高一开始的轰轰烈烈的新课改,到了高二下学期,必修选修的课程已经基本完成,该拿的学分学生大都已经拿到,接下来的一年多时光里,高考摆在师生面前,高考压力加在校长肩上,于是应试便又成为师生生活的中心事件了。

比较新课改前后的语文高考试题,所考察的主干知识、主要能力,题目数量和难易程度几乎没有什么本质差异。经历新课改思想洗礼的语文教师,猛抬头依然是高考成绩才是硬道理,课改前使用得驾轻就熟的应试法宝依然有效,于是专题练习、考点突破、强化练习、解题方法归纳总结等等应试法宝被重新祭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学习前面一两年穿上新鞋,后边一年多依然走着老路。

以新课改经验出得比较多、新课改试验比较成熟的浙江为例,这一现象也相当严重。许多一直呆在高三,一天新课改教材也没教过的教师,所教班级语文高考成绩一点也不差甚至更好。以至于有些教师说“新课改语文教材教不教都不会影响高考成绩的”。

  教育资源充足,人文积淀丰厚,新课改推行较早且比较成熟的浙江尚且如此,其他新课改省份更是好不到哪里去的。应试教育的恶魔不除,无论多么理想化的课程改革都会被应试机器吞噬的。

如今各级教育行政官员、各级各类学校校长、几乎所有的学生和家长,普遍存在一种心态:教育成败学校好坏,评价标准就是高考,高考成绩优秀,就是教育成功学校办得好,否则就是教育失败学校办得不好。谁也不敢触动高考成绩和考试分数这根致命的弦。因此,实施新课改后,一些有良知着眼学生长远发展的学校和教师,把高中三年的高考应试训练变成了一年或一年多一点,给学生留出两年或一年多一点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时间。一些无良的学校和教师,一如从前,依然是应试教育分数第一。

轰轰烈烈的语文新课改,设若不能挣脱应试教育的魔爪,那么,语文学科的尴尬境况无疑会日益深重,这不能不令我们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深深忧虑。

忧虑之二:语文新课程改革与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能否有效统一?语文新课改能否有效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据本人调查,实施新课改以来的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明显增强,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有显著提高,但汉字书写水平整体呈下降趋势,作文表达水平有下滑迹象,喜欢读书的学生越来越少,不喜欢阅读经典名著的学生越来越多,整个学生群体中喜欢语文学科的比例有下降趋势。

学生的正面变化,正是贯彻新课程理念的回报;学生的负面变化,则是因为语文课时压缩较多,不少学校语文一周只有四节课,和英语课时一样;语文学习领域扩大学习内容增多,但学生课外可用于语文的时间明显减少,再加上语文应试训练所需的时间消耗,高考应试导向的强烈扭曲,使得学生能够静下心来读书写作的机会越来越少。失去阅读失去写作对语文学科十分不利,对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十分不利。

语文学科是中华文明之根,是我们民族最为重要最为闪光的文化遗产。中华民族要在多元文明急剧碰撞融合的全球化浪潮中占一席之地,就必须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本功能,就必须引导和培养下一代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舍弃文化传统,势必造成民族文化、民族特性的丧失,中华文明势必为其他文明所侵蚀吞没。世界上诸多古老文明的衰落丧失,已经明确无误地告诉了我们这一点。无论处于何种经济时代,民族自立才是世界和谐的首要因素。

振兴民族语文、弘扬民族文化、捍卫民族文化主权,是每个语文教师的基本使命,也是评价新高考、语文新课改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没有下一代对民族语文民族文化的热爱,就没有新高考、语文新课改的成功,就没有我们民族的长盛不衰,这应该不是危言耸听。

语文新课改刚刚开始,给语文教育吹进了一阵新风,给语文教师的自身完善和发展创设了机会,提出了挑战,当然也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新课题,我们只有积极把握这一机会,实事求是地应对各种挑战,研究新课题破解新课题,才有可能找到语文教育的正确出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9

标签:论文   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   民族文化   忧虑   语文教师   语文   教材   民族   课程   语文学科   教师   学校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