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品德教育理念下的学校品德教育的分析

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学校品德教育中形成道德品质,促进社会性发展。然而,因长期受限于升学桎梏与权威体制,中小学德育的开展存在着诸多问题,学校成为了单一狭隘的训练和灌输场所,着重听话孩子的养成,常运用训诫,甚至惩罚以达到目的。每个学生在标准化的工厂生产模式中加以复制,逐步丧失独特性与创造力。社会各界对德育的实际操作也存有诸多质疑,这成为推动德育发展的障碍。为彰显并落实当代德育精神,品德教育需重新定义与澄清,并寻求新的发展。

道德是合乎正道的语言、思想和行为,如廉洁、守法、孝顺等伦理与道德层而的观念与行为表现,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观念与行为是道德教育的目标。人品指的是人的品格,是有着道德价值判断的人格,比较偏重于人格特质的内涵,如负责、勇气、尊重、毅力、感思等,并不完全属于道德观念与行为的范畴,而是兼顾个人社会行为与个性性情(情绪)的层面。其不仅与一般生活行为规范有关,而且与学业学习密切关联,与个人未来的成就与发展息息相关。人品以道德为本,人品高低以道德作为评判的标准,即是所谓的品德。

品德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品德教育本身,这就如同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教育本身。无论是一般教育还是品德教育,都是人类所设想出来的工具,是为了人的幸福,为了人品的健全发展而设计出来的。如果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实现完关人品,是为了人品的潜在可能的、圆满的充分发展和实现,那么品德教育即是促成此目的的重要因素。受西方当代德性伦理学发展的影响,品德教育开始重视与个性、情绪之间的关系,这是传统道德教育理论所忽视的。因此,所谓品德教育是指培养和实践优秀人品与德行的教育教学活动。即学校教师运用适当教育内容与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行为与人格特性,让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行为、生活习惯与反省能力,以培养学生成为有教养的公民。在这样的定义下,品德教育代表着更广泛的德育意义,与传统道德教育有所不同。传统的道德教育着重道德行为,实施方式多半单调且以训诫为主,而新的品德教育理念却是强调伦理核心价值,与道德推理历程并重,实施方式以多元民主与启发为主。所以,当前学校品德教育的推动重点之一除了转化既有教育精髓外,还应撷取其他优秀经验,着重以多元整合策略实施品德教育。品德教育关注的是人类,包括个人的、团体的、人类整体的、生活的福社和尊荣。品德的核心是人类生活中的是非、善恶、对错、好坏,这些核心原理在逻辑上存在于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也就是说,一个人是否有品德,一定要放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情境中来看,看他在所参与活动中的表现,这意味着品德教育的进行不能脱离特定的社会生活情境。所以,品德教育其实就是生活教育,这里的生活是广义的,指的是我们一生当中必须要参与和经历的重要特定情境。

品德教育虽然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等诸多层而的共同参与,但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及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校教育被视为起承转合的重要环节,被赋予较高期待。在现实教育情境中,有品德与生活课、品德与社会课、思想品德课与思想政治课等有关道德教育的科目,这些课程不能说完全没有效果,但却收效甚微。为什么呢?除了受升学主义影响,德育不受重视外,这些课程往往是以教书的方式进行。在教书的过程中,没有把要教的东西,如对人的尊重、容忍、关怀等具体地放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情境中。以勇敢为例,学校品德教育不是单纯教学生成为一个勇敢的人,而是教学生在特定情况下,能够表现出特定的勇敢行为,或具备让特定勇敢行为产生的勇敢品德。在学校品德教育中,应先教导学生在某一特定场合中能展现出特定的勇敢行为,例如挑战权威,并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具备和特定情境与行为有关的勇敢品德。只有透过有效的学校品德教育,学生才能触类旁通地产生学习的迁移,把他学到的东西运用在其他类似情境,如从具有挑战权威的勇气转而形成见义勇为的品行。在其他品质培养上,如诚实、勤勉、虚心、孝顺、仁爱、正义以及恭敬等方而也应如此。

关国强调品德教育应同时教导道德推理历程与德行表现,并且注重个人道德自主性的启发与社群意识的塑造。因此,自20世纪末以来,关国开始推动新品德教育的综合型模式,尝试将品德教育融入学校整体文化,以多元整合策略实施品德教育,这其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之处。

关国一直在探索新品德教育的综合型实施模式,由此提出品德教育全方位实施的教学法,包括典范学习,启发思辨,劝勉激励,环境塑造,服务学习和追求卓越。在这一新品德教育综合型模式的影响下,建构道德社群,营造品德本位校园文化的实施策略被提出并展开了探索。品德本位校园文化营造的策略,强调将品德教育融入学校整体文化的重要性,要求不仅彰显民主精神与兼顾文化差异,同时也应符合新品德教育的内涵与实施关键。台湾地区从2005年开始推行和品德校园文化营造有关的专题研究项目,总结归纳出一些原则与心得。本文将对这些经验与方法进行分析、吸收、借鉴,以供未来品德教育实施参考与借鉴。

(一)品德校园文化营造的内涵与原则

品德校园文化营造是以学校为本位的德育实施模式,强调将学校品德教育融入校园整体文化的营造中。有研究者认为,应引导并协助各级各类学校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道德社群,并营造品德校园文化,使得学校全体成员,包括行政人员、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区人士等,在对话、沟通与共识凝聚的过程中,建立学校品德教育的核心价值与行为准则,并规划出校园优质文化的发展方向与前景目标。这样的理解,强调了品德校园文化营造的特点:品德教育需借由民主参与及凝聚共识方式形成,使学生在良好校园文化中被赋权表达,逐步培养思辨、沟通、批判的能力,以及具备当代品德核心价值的个人素养;学校应努力建设富有正义、关怀与正向参与的优质校园文化,学校行政管理人员与教师扮演德行模范和良师益友的角色,共同为品德校园文化的营造而贡献心力;品德教育需以学校具体需求和发展前景为基础,借由正式课程、非正式课程与潜在课程等,落实多元渠道且进行深度实施,并与社区、家长积极合作成为伙伴关系,以共同营造整体校园文化。

品德教育的实施,特别强调民主过程、多元参与、统整融合、创新品质和分享激励五个原则。品德校园文化营造所突显的精神包括:品德教育兼具内容与历程,内容包括品德教育的核心价值及其行为准则,而且不可忽略过程的重要性,包括思辨、沟通、批判等;品德教育是公民社会塑造的重要环节,不仅局限在个人修养或家庭伦理,而且关注公共领域的道德基础与专业领域的职业道德等;品德教育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多方参与配合,但仍以校园为基础和主导,促成理想与实际的联结;品德教育并非学校附属课程或外来课程,而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层而,可与学校既有的诸多课程与活动加以融合统整;品德教育结合校园的实践来推动,可避免由上而下的政策管理模式的强制推动。

(二)品德校园文化营造的实施历程与策略

品德校园文化营造的实施过程有一定的弹性,但通常都包括预备、执行、评价、推广与持续发展四个阶段。具体而言,预备阶段,实施要素包括组成推动品德教育发展的领导团队与协调中心,凝聚核心小组共识,筹办品德校园文化营造所需的知识技能提升的培训活动。执行阶段,实施要素包括定期召集核心小组会议,将品德教育融入校园生活,提供品德教育的经验学习,以及成人品德方而的良好身教。评价阶段,实施要素包括进行参与对象的问卷前后测评以及观察访谈,品德校园文化营造核心小组的研究与反思。推广与持续发展阶段,实施要素包括整合品德校园文化营造的资料库或网站资料,将品德教育纳入学校生活的常态。 品德校园文化营造的实施策略可分为正式课程、非正式课程与潜在课程三类。正式课程,强调品德教育必须能够融入各学科/学习领域,即有效品德教育须配合有意义与挑战性的理论课程学习,透过阅读、研究、写作、讨论、辩论、合作学习、解决道德两难问题等多元的教学途径,教导学生形成道德认知,以及在信息充分的情形下,做出智慧判断、推理与沟通等。例如各科/领域教师可激发学生对于该课程的求知兴趣,培养达成学习目标的良好习惯,如自制、勤奋与负责等,以发展其未来的职业良知。语文教师可借由阅读激发学生的思辨与表达沟通,数理教师可借由推理增进学生的理性思考判断,体育教师可借由活动促成学生的合作负责与良性竞争等。不同的层次可有不同的非正式课程设计。例如班级层次,教师可运用班会等学生自主的机会,使学生学习如何做决定与负责任,以及彼此关怀,进而建立民主教学的环境,使学生由遵守外在规则转化为内在动机与潜能,对学校核心价值有所认同及承认。年级/学校层次,教师可适度运用道德纪律,借由学生道德推理与被赋权的方式建立学校规则,使其了解规则的价值与重要性,发展其道德推理、自我控制与尊重他人的能力,进而愿意遵守规则,而非以外在奖惩迫使学生遵守。学校、社区层次,学校可提供多种机会给予学生,使其觉察他人的需求,养成协助与关怀他人的意愿与能力,为学校或社区服务,使品德教育的范围越出教室或校园。潜在课程则是强调校园软、硬件的周全规划与精心设计,共同提供与营造品德校园文化。硬件方而,借由班级、校园的环境参与布置,使学生欣赏、爱护与认同校园环境,进而产生集体感,以达到潜移默化的品德教育功效。软件方而,借由创立学校道德文化,积极建立关心社区群体与学校的核心价值,使得教职工与学生知情意行一致,产生对学校的集体感、认同感以及尊重、合作的气氛等。

(三)品德校园文化营造的评价方式

品德校园文化营造的评价以三个重要方而贯穿其中:核心价值及其行为准则的揭示、学校生活蕴含正义关怀与正向纪律精神、学校本位的品德教育社群营造。具体而言,核心价值及其行为准则的揭示,在于评价学校是否清楚界定核心价值及其行为准则,并详尽有效地展示与陈述,让教职员工、学生、家长及社区,对学校所欲推动的核心价值能达成共识;学校生活蕴含正义关怀与正向纪律精神,是评价学校生活中是否蕴含正义、关怀与纪律的气氛,使成员感受并形成认同;学校本位的品德教育社群营造,在于评价是否彰显了以学校本位与需求为基础的品德教育,透过民主参与和沟通,促进全体成员的道德发展与社群感,达成发展品德校园文化营造的共识。由评价内容引出品德校园文化营造的十项评价指标,包括品德校园文化精神及核心价值融入正式课程,班会与班规强调班级民主与和谐气氛,师生与同伴展现尊重与关怀,跨年级仲裁机制有效设立与运作,学生自治组织与学校代表实质参与,班级/学校/社区服务学习展示成果与反思,学生道德、思辨等能力强化及德行实践提升,教职员工/家长/社区共同参与并成为品德教育伙伴,校长/教师成为校园/班级道德领导与楷模并能持续引领专业成长,学校具备优质校园物理环境与师生互动的良好气氛。品德校园文化营造的具体评价方法,可采用自我评估与检讨、问卷或量表调查、课程/方案执行过程与成果的观察与记录分析、学生的学习心得反馈、家校合作访谈、教师行动研究的自我反思与深度研究、教育行政人员的评价与建议等方式。

以上提到的品德本位校园文化营造,作为新的实施策略,提供了与传统品德教育不同的发展思路,符合民主精神与学校本位的理念,亦能整合校园中的既有课程与活动,与新品德教育发展的理念相一致,并反映了未来的德育发展前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论文   教育论文   基础教育   品德   学校   本位   德育   校园文化   道德   核心   课程   价值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