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反思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被学生的积极参与所代替,一支粉笔、一根教鞭、一快黑板的教学手段被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多媒体所代替。语文课堂充满了活力,使人耳目一新。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不少老师的课堂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徒有形式,没有实效。因此,我们应该吸取先进的课改成果,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将学生的自主性与教师的主导性相结合,在引入多媒体、合作学习的同时注重实效性,力求使语文教育思想在反思中建设,在实践中成长。

一、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反思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语言不仅是交际与思维的工具,而且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与生存方式。语文活动就是人的一种生命运动。人类文明的精神成果,大都积淀在语言文字之中;人们通过语文活动,吸收了前人创造的文明结晶,使自己成为有文化教养的人。而过去的语文课上,教师往往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工具训练课,缺乏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交流、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位置,体现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还语文课程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叶圣陶说过:语文教学的根本在于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一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为了使课堂气氛活跃,教学形式灵活,突出教学手段的先进性,有些教师竟不再重视诵读的重要性,很少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揣摩品味,对精彩文段思考分析。课堂上教师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淡化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教学,甚至有人认为搞基础知识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试想,缺少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即使学生的文学感悟力再好,也是难以学好语文的。因此,我们在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同时,决不能以削弱语文基础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自主性与主导性的反思

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构建,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教师讲授少了,课堂上的讨论多了,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如在文本的阅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结果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也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一节课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在这节课上要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语文教学这种长期的多样性、模糊性、独特性会对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长期不假思索地说、无根据地说、任意地说、编造着说,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让他们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任自流。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而教师则应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三、形式与实效的反思

当下,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但是,语文教学是师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多媒体课件的作用,仅在辅助两字,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课堂讲解,更不可能代替学生的主体阅读。语文的魅力在于语言的本身,有些内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而必须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去感悟、领会。若过分依赖多媒体,滥用多媒体,就会在无形中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黑板上不着一字,学生哪能尽得风流?听、观多媒体音、画,又岂能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鉴于此,我们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应辅在学生经验的盲区、知识的盲点、思维的堵塞处和情感的模糊处。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绝不能成为一种美丽的包装,而要坚持为学生的学服务,以起到启发、诱导、点拨、开窍的功效,追求点石成金的境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操作中,我们往往只看到讨论的形式,而看不到其必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其实质就是给学生穿上了所谓的新鞋,而继续接受式学习的老路,未能很好地拓宽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课堂教学中这样的点缀,虽然具有观赏性,但不具有实效性。

批判是为了建设,反思就是为了超越。走进新课程,绝不应该只是为应试教育披上一件漂亮的外衣。新课标是理念、精神,更是实践和探索。我们应抛弃形式主义,吸取先进的课改成果,让自己的语文教育思想在反思中成熟,在实践中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论文   教育论文   基础教育   语文   语言文字   课堂教学   基础知识   课堂   人文   多媒体   教师   工具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