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分析国内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发展与应用

一、什么是电力电子技术?

电力电子技术主要包括电力学、电子学、控制理论三大学科,是一门新兴的现代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目前已经成为电器和自动化专业主修课程,也是不可缺少的基础课程,对于培养我国高素质、高水平的电力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的说,电力电子技术就是电力领域的一种核心技术,就是使用专业的电力电子工具器件对电能进行变换和控制的技术。这些电力电子器材都是有半导体制作而成,所以也成为电力半导体器件,主要用于电力的交换。

电力电子技术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整流器时期、逆变器时期、变频器时期,促进了很多领域的革新和飞跃,最早出现要追溯到五六十年代的硅整流器件。在八十年代末发展起来的集高频、大电流、高压于一身的功率半导体复合器件,是电力电子技术由传统向现代化迈进的里程碑。

在整流器时期,大约20% 的电能以直流电的形式消费,工频(50HZ)的交流发电机提供工业的大功率用电。其中比较典型的三大领域是电解(化工原料、有色金属等需要直流电解)、直流传动(造纸等)、牵引(地铁机车、电传动的内燃机车等)。六七十年代晶闸管和硅整流管得到很大的发展和应用,现代很多的制造硅整流其的半导体企业都是在当时掀起的创办热的产物;逆变器时代的来临是由于七十年代大范围的能源危机使得以节能著称的交流电机变频调速得到迅速推广,大功率你便用的晶闸管、门极可关断晶闸管、巨型功率晶体管成为了电力电子器件的主角,在这个是其的电力电子技术虽然工作频率仍然较低,但已经可以实现整流和逆变;八十年代变频器时代的来临,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发展的基础。新型器件的发展不仅为交流电机变频调速提供了较高的频率, 使其性能更加完善可靠, 而且使现代电子技术不断向高频化发展, 为用电设备的高效节材节能, 实现小型轻量化, 机电一体化和智能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二、当前我国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

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成果日新月异,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今天,电力系统也逐渐趋于现代化、智能化。电力系统的发展程度直接决定一个国家在未来国际的发展地位。

(一)我国电子电力技术的发展现状

虽然我国关于电力电子的研究已经几十年的时间,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因为科技的发展太快,不断有新型的科学发明出现,加上我国原本在这一领域基础比较薄弱,使得我国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始终落后于国外先进水平,很多被迫切需要的应用领域都没有被当做重点研究对象,与国外的先进电力电子技术先进水平相差甚远。其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很多高技术的电力电子产品及装置的组件均有国外进口,值得关注的是,很多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以及国家安全的相关领域的核心技术,国外都对我国进行封锁和限制政策,改变我们国家目前所面临的这种严峻的国际形势是我们这一代电力工作者以及国家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近年来,我国不断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致力于提高电力技术方面的竞争力,追求高质量的国产化,但国外很多国家都拒绝转让专利技术或者重要的组件,这些大都涉及到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电力传动技术中的核心科技,比如:大功率的变流技术、大功率逆变器并网技术、电力电子券数字控制技术等。在这些核心技术中,国内生产的装置可靠性差而且缺乏重大工程的经验累积。

(二)电力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的意义

随着国民GDP 的增长,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生活、

工作处处离不开电力的支持,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广泛应用,不仅能够切实实现电力系统的稳定和运作效率,还为未来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目前,电力电子技术在发电环节、书店环节、配电环节等方面进行大规模的研究,力求在未来去的更广泛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电力系统逐渐迈向现代化、智能化。而电力电子技术的革新和发展对于电力系统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电力电子系统在通过不断吸取先进经验的过程中进步,必然会给电力系统带来史无前例的革命。然而,作为一种仍然处于发展阶段的电力控制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应用过程中的稳定性还远远不够,我们要在电子设备的不断创新和完善中寻找实现电力电子技术提高电力生产质量减少成本和运输损耗的出路,这对于实现电力系统的经济效益乃至实现国民经济质的飞跃,都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论文   计算机论文   其他计算   电子技术   电力系统   电力   晶闸管   逆变器   简要   器件   国外   领域   我国   国内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