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传统的国家,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光彩夺目的文化遗产力。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语文教学是一种文化行为,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渗透文化的内容,才能更充分地承载传播文化和育人的功能。可是近些年,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及高中语文教学片面追求应试的现状,孩子们越来越热衷外来文化,吃洋餐,看韩剧和日本动画片;现在的中学生也认为端午机、重阳节等节日不如情人节、光棍节、圣诞节有意义;《三国演义》等名著已成为日本韩国最畅销的图书之一;茶道文化等我们似乎也要去韩国日本学习了,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正濒临断链的危险,传统文化已渐渐淡化与流失。如何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当前语文老师必须深思的问题,为此我做了以下的尝试与研究:

一、在语文学科中挖掘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教材文本中有相当多的文化因素。从教学的可操作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层面看,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挖掘中华民族文化。

1、伦理道德文化。以《论语》《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文化思想精神和中华民族在近代形成的民主、科学的人文精神,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始终是割舍不去的精神文化主导。《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礼治,就是要对一些重要的道德范畴和概念、术语,像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加以强化,《劝学》和《师说》中,古人勤学、尊师的美德可以让学生亲自感受,《陈情表》中,可让学生反复诵读文章,有意接受孝的传递,并让他们写读后感,真正得到传统教育的目的。一些优秀的人文作品如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萧红的《祖父和我》、莫怀戚的《散步》、丰子恺的《给我的孩子们》等让人耳目一新,可以在阅读课上指导学生阅读,能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传统道德伦理文化的熏陶与感染。

2、历史哲学文化。语文教材中涉及很多的历史人物、文学作家、文化名人和历史事件,历史积淀很厚重。让学生走进屈原、杜甫、陆游和辛弃疾,让他们感受什么是爱国;走进苏轼,知道什么是旷达;走进王维、孟浩然,知道什么叫宁静;走进李白,知道什么是豪放。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学生就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动力,最终积淀为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文化孕育的目的。诸子散文《论语》《孟子》这些文章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和睿智的哲学精神,既有积极入世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抱负和豁达的人生观,又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气质,还有对社会各色人等的深刻剖析,对不同时代的理性批判。可以说,语文教材是一座开采不尽的历史文化的宝库。

3、民俗乡土文化。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现当代著名作家鲁迅、老舍、周作人、沈从文、冯骥才、莫言等的作品,以及四大古典名著节选,中国民俗文化的集成。这些作品包含着丰富的风俗习惯、风物民情。因为这些作品大都是从作者熟悉的时代风俗入手,语言风格也都带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如鲁迅小说《社戏》《故乡》《孔乙己》中的社戏、省亲、江南水乡的菱角、罗汉豆、科举考试、茴香豆、酒店里的曲尺柜台,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中的腰鼓等,真是中国传统民俗的大百科全书。这些文章,把学生从现代生活拉回到对传统风俗人情的关注,品味到传统文化中独特的内涵。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内涵的策略方法

挖掘语文学科的传统文化内涵,关键是以学生为本,找到教学实施的切入点。

1、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有意渗透并传承传统文化。我们在语文学科中挖掘出优秀的传统文化后,课堂上要善于抓住这些文化因素,向学生传递文化信息。如学习余光中的《乡愁》,学生很少有远离故乡的体验,所以教师一定要从作者的简介切入,介绍作者的经历,指出像作者一样的生于大陆、长于台湾的游子们几十年的思乡情、故园梦,却未能有个圆满的结果,思乡就成了他们永远的情结。这样就能使学生理解热爱家乡、不忘故土的传统,理解历来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主题乡愁情结。

文本只是例子,有计划地拓展文本是挖掘文化因素的有效手段和方法。把相关题材、思想、感情、文化拓展到课外,有助于学生受到课外更加深厚的思想文化的熏陶。例如教学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时,就可以拓展学习阅读《大堰河,我的保姆》,了解艾青的生活背景和志趣追求。再如可以拓展学习阅读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闻一多的《七子之歌》、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等一些优秀的文章或诗歌,多角度地理解中华民族传统的爱国主义情怀,更深刻地体会民族精神文化的丰富内涵。

2、推进综合学习中的文化活动。多种多样的语文综合学习活动是学生进一步领略民族文化魅力、开展文化实践的重要载体。我们可以利用大课间时间,可让学生声情并茂地诵读《诗经》、《离骚》、《弟子规》、《论语》、《孟子》、《老子》、《道德经》等经典文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种诵读活动不仅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语感,发展了思维鉴赏等多方面的能力,同时也从教育学习的角度传授给学生以文化知识,而且还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3、利用作文教学,传承传统文化。我们在语文学科中挖掘出优秀的传统文化后,充分利用作文教学,认真捕捉每一个细节和每一个练笔机会,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在选读了《论语》后,我让学生写关于责任话题的作文,以前此类作文的立意基本在学生自己的生活范围内,选读后的作文立意大部分已上升到集体、国家层面,有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气魄和动力,让人看后耳目一新激情满怀。关于礼的理解,学生理解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物动后,我让他们走进生活,深切感受自己身边不和谐的原因在哪,让他们知道诚实守信、宽以待人的品德,懂得说话的基本技能和要求,懂得良言一句三春暖的真正意义。每次都会针对性地进行写作训练,然后将佳作推荐出来共同学习并找合适的报刊杂志寄出去。这样,学生的写作兴趣逐步增加,语文成绩也因此逐步提高,传统文化也得以传承发扬。

4、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寻找乡土文化,开展实践活动,传承传统文化。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不可缺少的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他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了整个民族的精神憧憬。语文课上,经常会和传统节日相遇,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元宵节、中秋节等,每到此时,我会把法定假日的语文课定位《到民间采风去》,让学生利用好假期查阅相关资料,过好节,主动参与地方上的民间活动:剪纸、喝雄黄酒、苗族风情歌会、彝族火把节等。尝试研究每个节日的渊源和每个民族的习俗,做好书面整理并收藏,积累创作素材,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俗文化风情,适时展示祖国好家乡美的精神风貌。这样既能丰富他们文学创作的题材,又能传承传统文化。我认为这样的文化传承意义是深远的。

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并且把它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使他们在熟练地掌握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中接受地方文化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及人文教育,并对他们进行实用语文的指导,使他们在热爱家乡文化,热爱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提高语文素养和智商情商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素养和道德修养,进一步实现语文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目标。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不朽的脊梁,有着鲜明的民族特征,印证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品位和文化精神,体现了中国几千年来国民的价值和审美追求。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承载者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就要利用好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并且把它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使他们在熟练地掌握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中接受地方文化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及人文教育,使他们在热爱家乡文化,热爱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提高语文素养和智商情商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素养和道德修养,进一步实现语文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7

标签:论文   教育论文   语文教育   传统文化   孟子   论语   传统节日   文化教育   内涵   高中语文   语文   传统   文化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