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音乐课堂成为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

摘要:爱国主义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而音乐教育又是少年儿童生活中不可脱离的内容。因此,我们要以此为抓手,吃透教材因材施教,发挥电化教学手段的效果,以学生看得见的画面形象,来促使他们深刻的理解作品,激发了他们唱歌的热忱,从而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由于音乐教学是通过听、学、唱等手段来进行教学的,它不同于听报告、开讨论会等其它的教育手段,所以必须注重于音乐艺术形象的塑造,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必学重视音乐形象对学生的感染作用。而音乐教学又是一门艺术课程,除传授知识技能外,还应该注重对学生情感的灌输和培养,是同学们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获得相应的知识,而且能增长对情感的追求和掌握。所以,音乐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仅仅是培养人的需要,也是音乐艺术本身的需要。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相长 因材施教

爱国主义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而音乐教育又是少年儿童生活中不可脱离的内容,小孩子无论是走路、游戏或休息时,都会本能地哼唱,这就为爱国主义为内容的音乐教学提供了广泛的场合,它不仅可以在课堂中贯彻,也可以在课堂外贯彻。前辈音乐家贺绿汀对此有一个概括的论述: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关系到整个子孙后代文化修养、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的大事,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启蒙性质的教育,启蒙教育在人的一生过程中是极其重要的阶段,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这也许就是国家把中小学音乐教育规定为普及教育一个组成部分的理由,因为音乐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是用艺术美的甘露去浇开孩子们的心灵,打开他们指挥的大门,培养和提高识别美丑的能力。因此,优美动听的音乐不仅仅是使孩子们可以赏心悦目、更主要的是可以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我们的音乐教育就是肩负着这样的使命,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学校的音乐课堂必须成为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阵地的性质。那么,如何能达到这一目的呢?我认为需要抓住以下几点:

一、吃透教材,因材施教

这也许是老生常谈了,但它确实重要,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实际安排教学环节,让学生学的自然、贴切、扎实,又能灵活、生动,使他们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从不自觉到自觉,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这是一名教师传道解惑的秘方,只有对此有了充分的认识,才会在实际教学中有强烈的责任感。比如我在教唱歌曲《保卫黄河》时,先将时代背景讲解清楚,然后让同学们观看电视录像《黄河大合唱》,看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识谱、练唱到分声部合唱,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从内心中体会到我们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神圣力量。由于抓住了这一教材的特点,针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发挥了电化教学手段的效果,学生以看得见的画面形象,来深刻的理解作品,激发了他们唱歌的热忱,从而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二、音乐形象,不可忽视

由于音乐教学是通过听、学、唱等手段来进行教学的,它不同于听报告、开讨论会等其它的教育手段,所以必须注重于音乐艺术形象的塑造。《歌唱祖国》是一首献给刚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赞歌,它用豪迈雄壮的歌声赞颂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像巨人一般的地屹立在世界东方,勤劳勇敢、热爱和平、热爱家乡的人民正在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劳动着的情景,歌曲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歌词生动旋律形象鲜明,是一首经久不衰的具有号召力的歌曲。为了让学生更准确的理解这首歌曲,我在教唱时突出介绍了曲作者王辛的作曲手法,如采用了四五度的跳进,从低音开始以明朗的主三和弦的分解逐渐向上进行等手段,以寓意新中国如初升的太阳。让学生在演唱时逐渐建立起一个明朗的艺术形象――新中国。

三、灌输情感,教学相长

由于音乐教学是一门艺术课程,除传授知识技能外,还应该注重对学生情感的灌输和培养,是同学们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获得相应的知识,而且能增长对情感的追求和掌握。我在给学生教唱《长江之歌》时,切实体会到这一点。这是一首洋溢着赞颂情感的抒情歌曲,它讴歌了万里长江的壮丽景色,抒发了各族人民对祖国锦绣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为了让学生真正拥有这种情感,我在上课时先向同学们介绍了歌词产生的背景,让他们了解到作为电视音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它的歌词是从成千上万件应征作品中精选出来的,有生活体验的词作者、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青年创作员胡宏伟的歌词,以宏伟的气势、深情的辞藻、概括的手段,描绘了长江的伟大形象,并赋予她巨人般的性格: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使人感到长江有着母亲般的慈祥;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又使人感到长江的巨大力量,展示了她的宏伟气魄;你从雪山走来、你想东海奔去,又以生动的词句,拟人化的手法将人与景融为一体,使人倍感亲切。通过歌词的分析讲解,是同学们对长江的亲切、崇拜的心理做了情绪上的铺垫,教育的目的就顺理成章了。通过歌曲内在的思想情感的挖掘,让长江的伟大形象深深地烙在学生的心中。

从以上简单的事例中,不难看出,音乐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仅仅是培养人的需要,也是音乐艺术本身的需要。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奏响爱国主义的主旋律,这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要积极开发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精心设计每次音乐教学实践,抓好这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工程,培养出无愧于时代的跨世纪人才,是中国立于世界强国之列,这就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音乐课堂成为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阵地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黄沙玫.音乐课堂的创造力氛围研究初探[J].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9年04期

[2]宋晓辉.谈如何让流行音乐恰当走进音乐课堂[J].商业文化(学术版) 2010年10期

[3]张蓓莉.当流行音乐走进我们的课堂[J]. 教育教学论坛 2010年31期

[4]王彦林.有效的音乐课堂魅力无限[J]. 教育科研论坛 2011年04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1

标签:论文   教育论文   教育学   爱国主义   目的   因材施教   长江   音乐   音乐教育   课堂   形象   核心价值观   情感   艺术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