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

" 如何引导小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数学,是当前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课题、对于数学创新学习,我们的理解是:创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合作、探索的情境中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初步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为此,1998年3月我们确立了“小学数学创新学习”实验课题,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意识、精神,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探索促进学生创新学习的方法、途径。

一、实验与研究的基本过程和原则

1.实验与研究的基本过程。

我们两年的实验与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8.3-1999.l)确立素质教育观和创新学习观。在各年级选择一个实验班。主要围绕“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喜欢上数学课”和“仍给学生思维空间,满足学生探索的需要”两个问题改革数学课堂教学。

第二阶段(l999. 3-1999. 7)。主要进行“教师驾驭课堂的艺术”和“改革课堂组织形式——进行小组学习”的探讨。

第三阶段,1999年9月以来,实验由点到面,在全校铺开。研究教材、教法、课堂的组织形式、师生关系、教学手段的改革,同时又对数学概念、应用题、复习课等方面进行探索。

2.指导学生数学创新学习的原则。

(l)全体参与原则。基本涵义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这是创新学习的根本方向。

(2)主体主动原则。基本涵义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这是创新学习的前提。

(3)启发探索原则。基本涵义是在创新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索者,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新事物。教师的启发,目的在于引起(而不是代替)学生的探索。这是启发探索创新学习的基本方式。

(4)求异求优原则。基本涵义是引导学生从尽可能多的不同角度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他们尽可能提出与众不同的新观念、新思想和新方法,并能从“异”中求“优”。这是创新学习的灵魂。

(5〕民主愉悦原则。基本涵义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相互启发,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心境和愉悦的情绪。这是创新学习的重要保证。

(6)个性化原则。基本涵义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帮助。这是创新学习的客观要求。

(7)实践操作原则。基本涵义是引导学生在创造实践活动中,动脑、动手、动口。这是创新学习的重要途径。

(8)评价激励原则。基本涵义是对学生的创新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成果,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帮助学生实现成功,体验成功,主动地不断地争取新的成功。这是创新学习的动力因素。

二、实验与研究的主要操作措施和方法

1.着眼于进行指导学生创新学习的教学设计,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2)扩大例题的思维空间,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把例题尽可能变成适合学生探讨研究问题的素材。如“成反比例的量”一节,把原长篇讲解内容改为只是现几个成反比例关系的实例,提出一个讨论题,让学生用学习“成正比例的量”的思想方法去分析数量关系,找规律,得出结论。

在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紧紧被问题吸引,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困惑,时而高兴,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体验中,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

2.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引导他们多想、多说、多做,感受成功的愉悦。

如教学“工程问题”时,教师联系济南高架路建设,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修高架路中的数学问题。如果让你来当总指挥、打算怎么办?”问题一出,学生兴趣盎然,思维的闸门打开了,争先恐后说出了自己的打算,一个比一个想得全面,还真有总指挥的超前意识和胆略。

教师抓住时机出示例题,两个学生列出算式:1 (l 10 l 15)和 l ( )。老师耐心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很快解决了单位“l”和工作效率问题、认定了第二种解题方法。

这样的课堂是和谐、民主、蓬勃的,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增长知识,开拓眼界,发展智力,体验成功的愉悦。

3.以“小组学习”为核心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启发诱思,鼓励合作,共同发展。

针对学校大班额,难以面向全体学生的问题,我们深入研究班级、小组、个人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的组织形式。重点加强小组研讨学习方式的指导,相对削弱大课堂讲解的学习方式。课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和广泛交流思想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不同见解。建立适应学生心理特点的激励机制。严密组织,加强管理,使每个学生都尽可能发挥个人在小组学习中的潜力和管运里才能。学习小组的骨干成员不但能把同学很好地组织在一起,还能把握讨论问题的方向,使大家各抒已见,积极参与,提高了教学效率。

实践证明、小组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在小组学习中,优等生的才能可以得到发挥,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为学生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积极进取,尝试探索,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性格特征,促进学生能够创造性地适应环境变化的创新个性品质的形成。

4.实施“问题教学”,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产生新思维,养成创新意识和创新个性。

我们的课堂提问是师生互问、生与生互问。使学生在提问、交流、争辩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步养成好问、善问、有创见地问的良好习惯。

如教学“8加几”时, 一个小朋友选择了用小棒摆8加5,老师启发其他学生给这个小朋友提问题。

生2:“为什么要凑十?”

生3:“为什么拿2根,不拿3根或者1根呢?”

生4:“为什么你从5根里拿小棒和8凑十,不和右边的5根凑十呢?”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问题意识,可以把零散的知识加以概括,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构建。

第三个问题的难度比较大,也是关键性的问题。这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再次研究探讨,把36和72的质因数与12和18的质因数进行比较,学生凭借自己的认识,在教师的点拨下,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5.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构建知识体系,优化认知结构,不断打实创新学习的认知基础。

目前,我们已实现了师生角色的转换,知识的结构体系由学生分小组自主整理。

如复习中面图形前周长和面积时,一个小组是这样梳理的:

它简单明了、形象地表示了各类平面图形知识间的联系,构建出乎一面周形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是小组自学、合作学习、集体智慧的结果。

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潜力很大,我们一旦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他们就能开动脑筋,迸发出智慧的火花,独出心裁,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将所学过的知识梳理总结,形成网络。

6.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实践能力。

要重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使学" 生能灵活应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掌握的基本技能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教学第六册“归一”问题时,我们从生活实际入手,自行设计一张贴近实际的商业发票,师生模拟买卖商品,填写发票。

让学生说说填发票时你是怎样想的。实际上填写发票的过程,就是解答“归一”问题的过程。这样设计紧密联系生话实际,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通过填写发票,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渗透了数学的应用意识。

这样做,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融入社会实践,服务于生话,真正体现了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

7.引导学生由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学习,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学会求知是十分必要的。基于这一思考,我们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教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知识,而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教学第十二册百分数的应用——“利息”时。课前,老师布置学生向家长或去银行了解储蓄的有关知识,并搜集定期存款凭条。又如,教学第八册“十进制记数法”时,“数的产生”这部分,我们布置学生通过课外去查阅资料,获取知识。

8.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重点的现代教育技术,近年来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和发展。声像结合,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和动态逼真的教学课堂情境的创设,在解决数学教学问题和提高教学效率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9.建立学生创新学习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正确导向和保障。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怎样把课堂教学引入素质教育的轨道?评价是导向,评价是激励,必须发挥课堂教学的评价作用。小学数学课堂评价应突出七个方面:

(1)教学设计上要有创新思想。主要看是否能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是否符合小学数学的发展规律。

(2)课堂上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解决的问题,绝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提示;凡是需要学生合作学习的,就大胆放给学生;凡是需要教师讲解的,教师就要精讲、讲到点子上。

(3)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学生参与。就是看是否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中达到多种组织形式的有机结合,提高在一定时间内学习知识的效率。

(4)教学方法是多种方法的优化组合。应该是探索法、研讨法、讲解法、实验法、课讲演示法等多种方法的结合,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问题。

(5)从课堂上学生学习投入的程度看学生喜欢不喜欢数学课。主要看是否营造了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课堂气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的程度。

(6)做到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主要看是否发挥教师自身的创造性,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教学活动,做到尊重大纲,用活教材。

(7)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主要看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否扎实、灵活。

三、实验与研究的效果

l.转变了教师的观念。

老师们认识到数学教学要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在教学活动中,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实现了师生角色的转变,做到了不唯书,不盲从,灵活处理教材,改变了传统教育的弊端,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了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使有差异的学生个体都能得到最佳发展的理念。

2.提出新的数学教学基本结构。

新授课:创设情境——小组学习——全班交流——质疑问难——总结、概括——巩固、应用、拓展。即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学生在小组内探索、交流,达成共识,向全班汇报,培养了学生创新学习的意识,这是问题解决的核心环节。

复习课:看书——整理——交流——总结。梳理——综合练习。即学习小组或学生个体通过看书,梳理一个单元或一部分内容,找准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以文字叙述、图表、实物或其它表现形式,形成知识一网络,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整理意图、表现形式、整理内容,这个过程一定要是全员参与的过程。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组与组之间互相提问、相互质疑、相互辩论、相互评价、完成知识构建。

3.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2000年1月我们对

四、

五、六三个年级学生的期末成绩进行了质量分析。(表略)

我们惊喜地看到实验班的学生数学成绩大幅度地提高,特别是概念部分优秀率平均提高了18.3%。成绩的提高得益于概念的教学由原来的教师讲授、学生记忆改变为老师提供素材,学生小组研究、探索、总结出概念,因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4.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发展。

在我们的数学课上,问题由学生来提出,结论由学生来探究、方法由学生来提索,结果由学生来评价,发展了学生创思维。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大都有探索新知的欲望,能够不拘泥于书本,不依常规,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发现,有自己的新思路、新设计。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思路畅通、灵活、有深度。

5.对推动课堂教学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也推动了我校各学科的教学改革,使我校的创新教学一直走在省、市的前列。

四、实验与研究带给我们的思考

关于提高教师驾驭课堂能力的思考。

开放的课堂,学生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增强。由于教师不能充分考虑、估计课堂上可能发生的多种变化;由于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手段的丰富,给教师驾驭课堂带来了困难。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宽厚的知识,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经验,掌握最新信息,以应付课堂上学生开放性的提问。

通过实验,我们认识到引导学生创新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创新教育的关键。经过两年多的实验与研究,我们探索出了指导学生创新学习的途径,取得一些成果,但还有一些问题需要继续探讨,恳请各位专家提出宝贵意见,以利于这项实验与研究更加完善和深化。

主要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刘品一《小学数学教育》2000年第5期。

《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天津社会科学院1999年5月版。

《创新教育理论与实验学习材料》潍坊市普教教研室2000年3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论文   教育论文   学科教育   课堂教学   涵义   情境   课堂   小组   原则   能力   数学   教师   知识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