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生命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

一、高校生命道德教育现状

近年来,国内外大学生自杀现象屡屡发生。2002 年首届国际自杀预防研讨会上,有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年平均自杀率为23.00/10 万,自杀已成为1534 岁青少年人口中第一位的死因。学生自入学之日起,就不断地被要求考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等等,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学生智育方面的教育,从而忽视生命道德方面的教育。学业上过高的期望、精神上过少的关注、爱情方面的挫折、人际关系的冲突等原因,导致部分大学生走上自杀的道路。

我国的生命道德教育研究相对起步较晚,2000 年以来,首先在我国台湾、香港地区开展生命教育,内地一些省市也随之开展,2008 年云南省提出三生教育作为德育的内容来抓。学校的德育着重着手于培养学生的崇高理想方面是必要的,也是正确的。但却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生命的存在与成长,致使大学生缺乏生命意识和生命责任意识,忽视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社会上出现了诸多漠视生命的现象,甚至有的学生走上自杀、犯罪等极端的道路。

目前我国高校生命道德教育工作,有很多的盲区和薄弱点,现今仅有少部分关于生命道德教育方面的文章,大多数研究也仅限于理论层面,对我国生命道德教育的现状并未很好地呈现,黑龙江省的生命道德教育处于相对空白状态。我们在生命道德教育的理念上存在一些误区,生命道德教育多维网络系统建构不到位。

二、积极心理学概述

20 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M. Seligman)首次从理论上提出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这一概念,他倡导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活动等方面做出新的诠释和解读,帮助人们发现并利用自己的内在优秀品质和能力等帮助人类拥有更幸福的生活。其更强调要从研究人性的优点与价值出发,去挖掘和发现事物的积极方面。

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们尝试在积极心理学的视域下引入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体系模型构建,利用当前比较完善的、有效的积极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将积极心理学视角与生命道德教育体系相结合,从最初对学生所存在的问题的过分关注转化为对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和品质的关注,使生命意识内化为自我意识的一部分。从积极心态出发引导大学生珍视生命的价值,正确诠释生命的意义,使他们树立积极、健康的生命观及对待生命的态度,成为有社会执行能力和富有同情心、心理健康的成年人。

三、生命道德教育的涵义

生命道德是道德的一个全新的范畴,生命道德教育的理念是出自于生命教育,是道德与生命的结合,凸显人对生命的关爱,调整人与自己生命、他人生命以及与他类生物生命关系的道德。生命道德教育就是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对大学生整体人生的塑化进行积极关注,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探索与认识生命相关的意义,了解人类生命的有限性,从而让大学生学会欣赏、珍爱和积极体验生命,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与理想抱负,最终完成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

从20 世纪下半叶,国外的一些国家就陆续提出敬畏生命的道德教育。生命道德教育由唐纳华特士提出,原是针对美20 世纪60 年代作为吸毒、自杀、他杀、性危机等危害生命的现象的对策而出现。英国由彼得麦克菲尔创立的体谅道德教育学派,经过若干年的研究,编写了以《生命线》命名的系列生命道德教育教科书。日本也对《教学大纲》进行了新的修改,具体针对日本社会青少年的自杀、欺侮、破坏环境、浪费等现象,把尊重和敬畏人的生命这一主题作为其德育目标。

四、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生命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将生命道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生命观

目前,很多高校陆续开设教育类、心理学等方面的课程,但是,关于专门针对生命道德教育的课程几乎很少。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同时,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他们对待生命的态度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对他们的未来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且目前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我国的基础教育的模式多为应试教育,高中时期片面重视学业成绩,从而忽视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也缺乏基本的生命道德教育过程。进入大学后,大学生所面临的自身就业、学业、人际关系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与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又缺乏处理这些问题的经验,导致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比例有上升的趋势,自杀现象频频发生,这警示我们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生命道德教育。因此,要将生命道德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纳入学校课堂教育教学中。在教育中对大学生实施系统的生命道德教育,让大学生正确认识、尊重和珍爱生命本身。也可将生命道德教育课作为院校通识课进行开设,加强通识性教育,从多方面加强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各科任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将生命道德教育纳入各学科体系教学中,将生命道德教育与专业教育、职业生涯设计等课程设计相结合,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

(二)挖掘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丰富生命之内涵

为了增强生命道德教育的实用性和实效性,可以把生命道德教育的精髓以及相关理论知识整合、渗透到各学科教育中,采用实地参观、影视赏析、生命故事叙事、角色扮演、生命情景体验和素质拓展训练等层次化、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尊严与神圣。积极心理学强调的是发挥人的自我潜能,挖掘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丰富生命的内涵,自觉地树立严谨、和谐的生命价值观。学生通过实地的观摩活动,对他人的生命与价值进行感受,带给自己心灵的震撼,触发大学生对人生价值、死亡及生命意义的理性思考,形成深厚的生命道德情感,并将这种情感内化。

(三)关注大学生的积极方面,提升大学生生命道德意识

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内度过的,积极心理学强调关注人性的积极方面,以乐观的态度看待一切。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可以逐步渗透生命教育,发挥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建设的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教师指导学生从积极的层面看待当今现实社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从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可以通过积极开展以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救助生命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将生命道德教育寓于其中,使大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生命存在的价值及意义。也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校报、橱窗、墙报及校园网络等平台,引导教育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生命观,促进大学生认识和尊重生命的成长。

(四)发挥大学生潜能,为生命教道德教育保驾护航

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积极的自我教育的潜能和倾向,具有自我成长和修复的能力。将积极心理学思想应用于生命道德教育课程,将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与人格作为新的着手点,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积极的心理体验过程。对生命道德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构建,提高大学生的生命道德意识,尊重、敬畏和丰富生命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系,拓宽生命道德教育的方法和路径。

在生命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大学生发现自身所具有的积极态度、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帮助他们培养自我良好的、积极的意志品质,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提升其逆商,关注大学生的自我决定感,促使大学生克服自我方面的担心、羞涩、恐惧等情绪的冲动。提升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主要包括性格与能力、动机水平、情感等心理品质的提升和调整。在生命道德课程体系设计方面,以积极的教学理念为导向,注重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通过提升积极心理品质,不仅有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保持,同时也能够对大学生的潜能进行有效的调动,从而提升其主观幸福感,引发大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关注与尊重。

五、总结

通过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干预措施,大学生充分认识到生命道德教育的意义,将生命道德内化到个体的认知层面,挖掘生命道德教育的内涵,提升生命道德教育的质量。在主观、个体和群体等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上提高大学生对于生命道德教育的认知,将生命道德意识内化到大学生的意识体系,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构建出适合大学生的生命道德教育网络和实践生态模型,增强大学生对生命的意识、生命观念的认知,从积极的、人本的角度来关注个体的可持续发展,探索与认识生命本身的价值和意义,热爱并发展个体独特的生命,实现个体与学校、社会共融的和谐关系。

在生命道德教育过程中,将生命道德教育与积极心理学深度融合,以生命道德教育的平台课程为基础,构建大学生的生命道德教育多维生态体系课程,培养大学生自尊、自信和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提高大学生的生命道德意识,从而尊重生命、关爱生命。从生命本身的角度出发,构建体现人文精神的生态化生命道德意识文化氛围,培养和优化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方位多维度的复合型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论文   教育论文   心理学   多维   道德   视域   生命   大学生   道德教育   个体   意识   意义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