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自媒体时代下高校网络舆情特征及思考 ———基于社会心理学视角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示,学生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25.2%。互联网成为高校学生了解社会信息和表达自己的主要场所。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和自媒体时代的特征有密切的关联。从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来看,作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大学生尚未成熟的个性在复杂网络环境的激发之下极其容易引发高校网络舆情危机。高校需要进一步研判网络舆情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心理学规律,对高校师生实施科学的正向网络舆情引导,从而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率。

1 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内容、特点

在高校网络舆情的定义方面,通过研究以往发表的文献,学界对高校网络舆情有不同的定义,本文主要使用学生主体论和互联网传播载体说:高校网络舆情是指以在校大学生为主的群体通过互联网对校园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校园管理,以及其所关注的其他社会现象所表达的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

1.1 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内容

高校网络舆情内容涉及广、内容多。本文参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聂峰英的《自媒体时代下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指标体系与机制研究》一文,将高校网络舆情的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1.1 与国内事件相关的舆情

相比于国际事件,当前大学生对于国内发生的事件更加关注。特别是那些与人民利益息息相关的事件。这些事件发生之后,有非常多的大学生参与到这些事件的讨论中去,通过移动终端以及电脑在学校贴吧、微信、论坛上发表观点,传播舆情。

1.1.2 与学校相关的舆情

学校是在校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地点,与大学生关系系最为密切。因此在学校中发生的事情也非常容易成为高校网络舆情的热点。学校事件主要包括校园腐败、事故、与学生利益相关的事件等等。

1.1.3 与个人相关的舆情

大学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因此当他们自己形成一些观点和意见的时候,便会利用自媒体在网络上进行信息的传播,一般来说与个人相关的舆情包含的内容较多,涉及的范围也较广。

1.2 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

1.2.1 自媒体时代网略舆情新的特点

自由性与直接性:高校校园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与外界直接交流的平台,大学生既可以通过网络社交软件沟通交流,也可以利用贴吧、微博等平台对某一事件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

1.2.2 沉默的螺旋

沉默螺旋自于德国学者诺依曼,他认为: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在人们发表意见时,会对周围人的观点进行比较和判断,当自己的观点与其一致时,便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反之则保持沉默。在高校网络舆情中,沉默螺旋现象无处不在。

1.2.3 群体极化现象

群体极化也就是群体决策极端化。美国心理学家萨拉凯拉尔与同事通过研究证明:网络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大约是现实生活中面对面时的两倍多。自媒体的环境中,各种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大学生要对其中鱼龙混杂的信息作出判断、形成正确的理念,这对于在校大学生无疑是一种挑战。大学生社会经验相对不足,思考问题不够深入,辨别能力不高,从众心理明显,所以大学生网络舆情中易出现群体极化现象。

1.2.4 从众心理和社会趋同效应

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真实或想象的团体压力下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和行为,朝着与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社会趋同效应则可以被定义为社会标准化倾向,指的是群体成员在群体规范效应下,为缩短差距,而趋向于相同的观点和行为。当代大学生具有思维和情感丰富、表现欲强的特点,渴望通过网络平台去表达自己,但往往缺乏理性分析的能力。他们容易受到身边人观点的影响,从众现象明显。同时由于大学生处在相同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思想观点处于同一层次,正是这种社会趋同效应,使他们的行为难免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容易引发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自身特有的网络舆论。

2 基于特征的思考

传统舆情是单向传播的时代,主流媒体单一的向课题专递信息,这时,沉默的螺旋使人们因从众心理而更易受主流媒体影响。

在高校贴吧中,虽然与主流意见不统一的同学力量较为薄弱,但网络匿名性的特点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网络中可以与全世界的网民进行交流,校园持少数意见的同学很容易获得其他人的支持,在短时间内,变少数为多数,最终主导话语权,出现反沉默的螺旋现象,这些情况就可能将网络舆情引导至非理性的方向。

3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引导与处理

3.1 保障大学生合法权益

从高校网络舆情的内容可以看出,高校网络舆情中与大学生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部分容易引发网络舆情危机,在自身权益受到损害时,由于部分高校的互联网诉求机制不够健全,当学生们的正当诉求不能得到正面回应或者及时解决时,一部分大学生会选择在网络平台表达自己的境遇,随着网络的围观、评论和发酵,逐渐形成网络舆情危机。

3.2 构建学校与大学生平等对话的协商解决机制学校可定期组织学校各级管理人员及学生代表共同参加的座谈会,学校也可以在微信官方平台上开放匿名意见箱,发挥网络匿名性和隐蔽性的优点,使同学们做到畅所欲言,让大学生遇到与自身权益有关的问题时能有渠道,有方法地真实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意见和诉求。

3.3理性、自省的自我调试机制

自媒体时代下,变化的是传递信息的载体,不变的是社会的基本道德,大学生作为年轻的一代,更容易接受新技术、新思想,作为占中国网民25.2%的群体,大学生是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大学生富有激情、创造性,但资历尚浅,容易产生趋同心理,很容易被网络中鱼龙混杂的信息所绑架,随波逐流。因此高校应该开展网络平台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各项素质。

3.3.1 培养大学生独立的人格和自主意识

独立人格之于身处虚拟网络世界中的大学生,犹如人坚实的骨架和笔直的脊梁,只有内心自由才能精神独立,才能重新构建道德判断的标准,使大学生在面对参差不齐的网络信息时能明确自己利用网络的目的,明确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

3.3.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认知

社会心理学认为,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同时考察自己的心理特质、动机、态度和情态等,从而驾驭自己给人的印象的心理活动。社会认知具有认知选择性和认知反应显著性等特征。大学生作为社会新生力量的代表,对网络的依存性极高,而大学生又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阶段,要正确地看待网络上的信息,事件,要对网络舆情事件作出适当的反应,就无比要树立正确的社会认知,预防社会传染现象的发生。

3.3.3 引导学生学会对事实真相理性分析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要学会在网络运用中使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所受到的教育对自己的所见所闻做出判断,明确自己在网络事件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3.3.4 引导大学生在网络媒介中理性发言

网络的匿名性给了我们安全感的同时,也成了滋生过激言论的温床,没有实名制的监督,说什么都掩盖在匿名的背后,导致很多大学生不能在网络上理性地表达自己,这就需要高校开辟第二课堂,引导大学生理性地在网络中表达自己的观点。

3.3.5 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适应能力

目前社会中,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的学业、就业、生活压力加大,再加上大学生正处于建立亲密关系的阶段,在高校贴吧中,随处可见抱怨、迷茫的帖子。这就需要高校在进行知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达到解决由于大学生压力导致的网络舆情危机事件。

3.4 建构和完善高校网络舆论引导机制

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应该有正确的价值导向,应当传递正能量,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应当应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把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用大众化和生活化的方式传递正能量。学校要通过正面的舆论宣传和价值引导,提升大学生在网络舆情中的社会责任感,从根本上杜绝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8

标签:论文   教育论文   心理学   舆情   高校   媒体   社会心理学   网络   视角   群体   特征   观点   现象   事件   大学生   社会   时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