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本真教育下的师范教育

当今社会并不缺乏对教育的关注,但是大多都带有功利色彩,只是停留在对表面现象的讨论,并没有达到对教育本真的追求。也许我们只能窥探到本真教育的一角,并未彻底揭开它的真面目。教育需要我们亲身接近它,发自内心地去仰望,从而通过教育实践经验来改变现状。

一、迷失教育本真的现实教育

当我打开凤凰网的教育网页时,首先步入眼帘的是三条这样的新闻:《大学生休学办色情网站,被捕时准备扩大事业规模》、《大学教授假借同名学者论文,被封史上最牛造假》、《湛江一教导主任为抹黑学校篡改36名考生中考志愿》,他们以醒目的标题占据着网页的中心位置,让人想忽略都不行。为何我们的教育界会有如此多的负面新闻,而且这些新闻背后都有如此严重的后果,关乎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丧失,道德情操的败坏!接着这类实事新闻的,就分别是高考、考研、公务员、职场、留学类板块,可见当今社会,人们关注教育都带有功利倾向,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考出好成绩,将来能拥有所谓的好工作,能端上国家的铁饭碗等等。

这是一种很糟糕的社会现状,人们普遍只关注现实,却并不理会教育的实质,雅斯贝尔斯在他的著作《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曾这样写到:真正的教育应获得自身的本质。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教育目的在于让自己清楚当下的教育本质和自己的意志,除此之外,是找不到教育的宗旨的。[1]这段文字不禁让人联想到我国的教育,着重应试教育,学校仅仅只注重考试技能,忽视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创造力等等。考试、分数、升学等充塞在校园里,塞满了老师和学生的脑海,随之产生出极度紧张的学习氛围,老师、家长大都只关心学生分数、排名等实际数据,却较少关心处于高度学习压力下学生会产生何种不良心理,因此才会发生许多令人痛心的悲剧。此时的学习已经严重偏离精神的陶冶,只是在传授应试方式。学生们理所当然会觉得这样的学习是乏味的,他们学习的动力不是为了获得真理,而是应付考试。于是,不只是成绩较差的学生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就连成绩好的学生也会厌学。著名教育学者刘铁芳先生曾这样说到:这样的教育对于个体生命而言其实是外在的,我们的教育中实际上存在着这样一种事实,就是把学生看作物,看作升学竞争的机器。学生的物化也就是教育本身的物化,教育成了一种确定性的追求。[2]我们今天的社会是一个充满残酷竞争的社会,因此也改变了我们的教育现状。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态驱使他们逼迫孩子接受这样的应试教育,殊不知就将孩子推进了平庸的框架。应试教育下的产物都是标准化的,缺乏超越、创新的思维,他们的精神空间也是狭窄的,很难拥有完整、成熟的人格。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的教育悲剧,造成人格的扭曲。

二、教育的意义回归本真教育

雅氏指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因此,教育的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导向由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当然,作为教育基础的能力、语言、记忆内容除外)。真正的教育绝不容许死记硬背,也从不奢望每个人都成为有真知灼见、深谋远虑的思想家。[3]这段话虽然简短,可它几乎涵盖了教育的精髓,给我们现代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实践应该成为教育的主要形式,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获得属于自己的经验。同时,老师和家长应该正确对待学习成绩方面的问题,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独特的天性,也就不可能在同样的方式教育之下都能获得相似的结果,对待孩子接受教育的正确观念应该是让孩子获得健全的人格,并且能发挥其潜力,而非期望每个学生都能成绩显著。

对于当今社会屡见不鲜的负面教育现象,雅氏也阐述了其形成原因,只有导向教育的自我强迫,才会对教育产生效用,而其它所有外在强迫都不具有教育作用;相反,对学生精神害处极大,最终会将学生引向对有用性世俗的追求,在学习中,只有被灵魂所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瑰宝,而其他含混晦暗的东西则根本不能进入灵魂中而被理解。[4]导向教育即雅氏强调的重点,因为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教会学生学习和认知,而是通过选择恰当的教育内容,将学生思维引向正途,使其自身潜力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且加以实现,这样的教育不仅摆脱了标准化的平庸框架,并且每个学生都拥有个性思维,他们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灵魂的教育大致也就是如此。当今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容易产生迷茫的感觉,读书的时候浑浑噩噩,不知道自己学的这些东西到底有何用处,因此也不会认真去学习、钻研,等到毕业离开象牙塔踏入社会后,又会感觉无所适从。上大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是为了那一纸文凭,而文凭的背后却空空如也。面对残酷的竞争,现在的文凭似乎也逐渐失去了它原先的魅力,因此才会出现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学子误入歧途的可悲现象!无论是应试教育还是唯科学主义,都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不可忽视的危害。唯科学主义也可以算作科学活动所派生出的一种文化形态。与科学精神不同的是:(1)唯科学主义把特定活动方式的科学扩张为人类各个领域都须遵循的范围。科学由此成为人生观与价值本体论。(2)凭仗科学在现代生活中的支配地位,唯科学主义进而将扩张的科学人生观尊奉为现代诸多人生观中至尊唯一的人生观,从而以科学的名义在现代多元思想文化中建立起一种强势专制的意识形态话语。[5]归根结底,导致这些问题根本原因就是我们的教育缺乏导向性,完全的填鸭式教育,把一部分教育家认为有用的知识堆积在学生脑中,但却不管这是否适合于每个个体的情况,完全背离了灵魂教育、本真教育的初衷。

此外,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同样要警惕唯科学主义。今天我们关心科技人才的培养,但对此我们必须小心从事,因为我们为科技人才的匮乏而震惊,而其所造成的后果却变得模糊培养出来的科技人员只是服务于某些目的的专业工人,他们并没有受到真正的教育。[6]经过系统的科学技术方面的训练,我们或许能培养出操作娴熟的专业技术工人,但我们似乎忽视对其思想上的陶冶,最终极有可能导致这部分人变作思想单一的工具。因此,破除唯科学主义应从学科教育出发,综合教学势在必行,我们必须教育学生拥有大自然整体意识。青少年正处在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给予截然不同的教育将会产生天壤之别的效果,教育者们应当抓住这一特殊的年龄段,一方面传授科学知识,另一方面也不忽视道德伦理教育,只有双管齐下,才能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例如,在教授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时,融入文化观念,不仅强调这类科学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同时更应该告知学生要警惕科学,不要过分依赖它给人类带来的便利,殊不知就会变得贪得无厌,无止境地向大自然索取,向他人索取,凡是以自己的利益为先的恶劣结果。

三、本真教育对当今师范教育的启示

师范教育究竟占有何种地位?冉云飞先生曾这样写道:没有比作家冰心在一篇《我请求》的文章里,所运用的教育是只母鸡的比喻,更直观而震撼地言说出了教育可以想见的实际效用。母鸡能譬喻教育功能的地方有二:其一,母鸡有不可小视的生蛋功能,而蛋的营养,如同教育对个体的健康成长起着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一样,能看出教育在眼前对受教者个体的直接影响;其二,母鸡有孵化更多小鸡的功能,就像教育的间接性和发散性,有着类似于心理学意义上的涟漪效果的同化作用,受教者能影响周围更多的人且创造更多的效益。[7]在此,师范教育可以看作是一个紧密联系的链条,这个链条又辐射向整个社会的各个层面,在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里,人人都需要进入学校接受老师的教育。由此观之,不论是在何种教育模式下,老师对本真教育的实施都占有重要地位。

在我国,由各级师范院校培养教师,基本上可称得上封闭型的师范教育,封闭型师范教育培养出的教师,一般说来,视野狭窄,学养不深,缺少批判精神和开放的心态,缺乏鲜活的个性,没有自由人格和专门的学术知识。[8]亦即是说,我国的教师也正是从传统教育里走出来的学生,他们带有浓厚的传统教育色彩,从小接受应试教育,思想上膜拜标准答案。也许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还不允许彻底改变适应高考的应试教育,但我们至少可以在师范教育上多下点功夫,让教师们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以及怎样实施这样的教育。

1.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本真教育的实施有赖于师范教育,将其精神导入师范生的思想。首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好为教育事业奉献的准备。只有思想健康的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确立人生目标,明白自己今后想干什么,才可能为之努力而成为那样的人。着重人格培养,让学生在弄清现实情况后,建立与之相符的人生目标,减少今后因为理想与现实间的差距所带来的失落感,拥有健康的心理,这是做一名好教师的基础。一旦立志成为一名教师,就必须明白,教师是充满良心与责任感的神圣职业,不要妄图从中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一旦产生这样的思想,就会威胁到整个教育职业生涯,严重者甚至引发师德败坏。做到这点其实并不难,关键是让自己的人生与事业和谐发展,我们并不提倡当教师就该一贫如洗,任何一个行业,只要用心去做,都会取得各自的成功,这里所说的成功不止是物质上的,更多的是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所追求的精神上的成功与满足。

其次,牢记本真教育的内涵,传递优秀文化传统。人类长达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精神文化是值得我们继续追求的,教师的首要职责即是传授知识内容、引导对生命内涵的领悟、规范意志行为。达到精神陶冶的目的,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顺应各自本性发展。不仅仅只是由言语去传递,精神内涵通常蕴含于诗歌和传统的艺术作品中,我们必须用心去研读,去思考,去体会这其中的思想,才能达到真正学习的目的,这正是陶冶的过程。此外,教育的目的亦即是陶冶的目的,即根据人的天分和可能性来促使个人的发展,不能妄图以外界的干扰来改变本质。然而,没有一个人能在无外力的帮助下激发沉睡的天分,教育在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经过优秀文化传统的正面熏陶,使人发掘本性。作为教师,要警惕不要将技能的训练和唤醒人性的陶冶混淆,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实际生活中的确需要技能的帮助,但是作为精神层面的东西我们不能完全抛弃,不能因为它们不能给我们带来立竿见影的利益而忽视其作用。真正的陶冶绝不能急功近利,它有滴水穿石的功力,要让学生们了解这一点,才能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

2. 让师范教育成为终身教育。不能完全把培养教师的这项重大任务交给师范学校,首先开放学科与学科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交流,开阔未来教师们的视野,活跃思维,培养多种兴趣,使他们懂得热爱生活,将来不至于成为呆板的教书匠,遭到学生们的厌弃。与此同时,在亲身交流中,让他们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与经验,感悟生命的意义,亦即是体会了教育的本质含义。其次,在教育师范生时,尽可能多地采用导向教育的方式,鼓励阅读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经典著作,从中陶冶思想性情,而这些恰恰是那些所谓的教科书里所缺乏的真理。放弃以往过分注重教学技能的模式,首当其冲应该废除师范学校里的传统考试方式,不让师范生们再沉溺背书答题、笃信标准答案、崇拜考试分数等僵化的教育中。充分运用大学这几年,让他们明白,教育需怀有虔敬之心,他们肩负着培养祖国下一代的重任,让他们把自己的人生感悟以及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带到将来的教育工作岗位上去,不仅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也教导学生对待人生的态度,使本真教育得以延续,心中有这样的信仰,并且为之努力。

此外,更为重要的是离开大学后教师们的继续教育。当今学校里不乏许多老师教案用了十几年不变的例子,从中反映出的不仅是懒惰的问题,更是给了我们师范教育警示,离开校园后自身再教育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本真教育的宗旨不是要求教会学生多少知识,况且正处于知识爆炸的当今社会,学校也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将以后可能用到的知识统统教给学生。因此,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以及培养自学能力与自学兴趣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导向教育的目的。同时,教师的不断学习起到对学生的侧面教育作用,言传身教来感染学生培养自学能力。教师在继续学习的过程中也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讲课的过程中融入最新的思想,使上课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也不会觉得所学之物是老古董,无法运用到现实生活,从而产生排斥学习的不良心态。教师以自身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思想先进、以身作则,真正做到教育、陶冶学生。

也许我们只能窥探到本真教育的一角,但我仍呼吁以我们诚挚的热情投入到追求本真教育的实践工作中去。作为将来最可能成为教师的师范生们,应该明白教育是一种关乎人类理想、探索生活意义以及追求永恒精神之精髓的伟大事业,怀有这种信念,心无旁骛地成为坚持追求本真教育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6

标签:论文   教育论文   师范教育   本真   科学主义   目的   思想   精神   教师   科学   知识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