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改革背景下对高师院校师范教育课程的改革探索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组建专业化、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不仅是现代教育的迫切需求,更是社会发展、国家进步的必然要求。而教师资格制度的创建与完善,则是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的重要且必要举措,是创建高水平、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关键环节。在教育改革的驱动下,教师专业化发展逐渐成为现代教师教育的核心思想,传统的教师资格制度已不能适应现代化的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顺应时代发展,教师资格证的改革也在逐步推进。从2011年起,全国逐步开展教师资格证改革。这次改革,对教师准入制度作了全新的要求与规定,即使是高师院校的学生也要经过全国统一考试才有机会获取教师资格证,因此,此项改革对高师院校的师范教育课程提出了挑战,在次背景下,以对师范教育课程进行深层次的改革探索成为当前高师院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教师资格证改革背景下高师院校面临的挑战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育人为本实践导向专业导向等基本教育理念,我国从2011年开始深入推行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立足点,提出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新《标准》,还规定对幼儿园及中小学的教育课程设置与目标进行了严格的规范,并给予实施建议。新《标准》为教师教育课程作出了全新的规划,同时对教师资格的认定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同年,教育部开始在中小学进行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试点改革,2013年陆续扩大试点。改革后将不会再对师范生和非师范生区别对待。同年8月,颁布《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其中规定,教师资格证改革试点启动后入学的师范专业学生,不再是毕业后直接获取教师资格证,要想申请中小学教师资格应参加国家统一的教师资格考试,成绩合格后方可申请教师资格证。

教师资格证改革后,师范毕业生不能直接获取教师资格证书。师范院校按照教师培养目标和方案进行教师培养,开展教育实习,但是学生最终还是要经过教师资格考试才能获取资格证,而非师范生也需要通过规定学段的考试科目和面试才能取得教师资格证,这就使得师范教育处于尴尬地位。另外,一些师范院校教学水平不高,致使学生的专业能力不强,师范性与学术性没有得到统一契合。在教学方法、形式和教育思想上过于重视继承而缺乏创新,重视教学能力、学科知识的培养而忽略了对专业能力的提高,未能充分发挥出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优势和特色。而教师教育与教师资格证的改革,则在更高层次上对师范院校教和育等专业能力上的培养提出要求。

教师资格证改革背景下师范院校教育理论课教学改革路径

1.创新学科教学课程,变革教学内容

教师资格证改革要求师范院校的师范教育必须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改革后的资格证考试,难度加大,形式多样,机考、笔试、面试三者相结合,对考生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知识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师范生应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和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改革后的考试内容较宽泛,涵盖教材教法、课堂教学、教学设计、学科专业等知识;改革后的面试要重点反映考生的讲课基本功和课程意识,其中包含解释能力、表达能力等。因而高师院校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应积极合理地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革新教学内容,形成新型的教育理论课程教学观。

第一,以学以致用为基点,将教师资格证考试所涉及到的知识作为师范学院日常教学的重点,着眼于新、实、用,与资格证考试紧密结合,与新课程改革深入对话,与中小学课程相互衔接,真正步入简约有效的改革之路。

第二,利用加减法。加法即针对师范生特点,结合资格证考试大纲,将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作为师范院校教学重点,制定出合理的应对策略;减法即在课堂教学中减去无用、陈旧、空泛、乏味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新颖独特,与时俱进,紧密贴合改革后的教师资格证考试。

2.构建综合性课程,顺应教师资格证改革趋势

教师资格证的改革对高师院校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有高水平的学科专业素养,更要求其具备综合性的理论知识。我国高师院校中传统的以特定学术领域划分的系科课程设置已不能适应教师资格证的改革需求,及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高师院校学生一旦确定教师角色,很多学生往往会画地为牢,将自己禁锢在单一的学科壁垒中,很少涉猎其他学科。单一化的课程既不利于学生顺利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也不利于综合教学水平高的师资人才。因此,构建一套综合性的课程,是顺应教师资格证改革的有效方式。

高师课程综合化改革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高师综合课程体系的构建,不能照搬综合性大学的课程体系设置,应结合高师院校自身特点、教师资格证改革制度及教师培养目标等进行综合化考量,创建特色化的综合课程体系;第二,综合课程的开发,应针对教师资格证考试合理设置相应的课程,坚持经验为本的课程价值取向,注重学生的经验与知识在课程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以经验课程超越技术理性,打破传统单一的学科分类框架,以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为基点,以学生为核心,以培养综合性教师人才为目标重组学科知识;第三,对综合课程的开发,除了系统整合相关学科知识体系外,还要充分考虑学科的道德性与人文性问题,在提升学生专业教学能力的同时,大力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培养出适合现代教育发展与需求的高素质师资人才,真正意义上地实现教师资格证改革对师范教育的高要求。

3.革新教学方法,创建新型教学模式

教师资格证改革前,师范院校毕业生可以直接认定教师资格证,一般而言,师范院校学生只需在学校中将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等课程修完,普通话达标,通过教育实习,就可以得到教师资格证。因此,改革前的师范院校在教学时多以讲授为主,一些学校对实习过程不够重视,学生实习流于形式。

(1)利用案例教学法,实现理论联系实际

改革前的考试制度决定了师范院校的教学多以讲授为主,学生在课堂中过于被动,主体地位缺失,对学生的有效学习极为不利。资格证考试改革后的师范院校在教学中应摒弃陈旧、无用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将教师讲授变为学生参与,而案例教学法就是实现学生本位的最好方法。在教学中融入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基础,使教师在教学中担当学习的激励者和设计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之中,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新能力,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教学模式。例如,在讲授语文阅读教学中,若仅仅是讲授理论知识,不能使学生直观深入地理解导读、研读、运用的常规教学过程,而典型教学视频,则可以使学生形象地感受导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研读中所包含的内容,准确判断运用内容。在观看视频中开展交流与探讨,这样才能更为深刻地领悟教学常规过程的方法及规律。同时,在案例教学中,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同时,增加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力,还可以实现师生互动,达到教学相长目的,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2)利用微格教学,强化技能训练

改革后的资格证考试愈加注重对课堂教学能力的测试,而微格教学正是针对师范生特点进行的课堂教学技能培训,是提升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有效训练途径。在教师培训中,往往会认为教学能力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然而实践表明,利用微格教学就可有效地解决对教学能力无法言传的困难,带领师范生进入反馈系统,以观众的身份观看评价自己的教学行为,经过反复训练,改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使其更加熟练地掌握教学技能。因而,在师范院校的教学技能实训中,应积极运用微格教学,进一步强化学生教学技能的训练。

(3)加强教育见习,提升教学水平

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通过教育见习,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技能,也能提升教学艺术。在对师范生的教育中,将教学理论融入教学情境,方能凸现师范生的优势。

①加大见习力度

师范院校对学生开展临床教学,应从大一开始,组织学生观摩中小学课堂,可一周一次,进行有针对性的见习。从对一线教师教学的观摩中,或实际的课堂教学,论证教学理论知识。让学生下班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培养组织能力的同时熟悉课堂教学流程。利用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训练,不断提升师范生的教学水平。

②延长教学实习时间

师范生常规的教育实习期为一个月到45天,但是短时间的实习使教育实习成效不佳,若延长实习时间,其实习效果将会更好。实践证明,师范生经过一学期或一年的教育实习后,整体教学能力能得到较大的提升。

结语

教师资格证改革背景下的高师院校师范教育课程,应对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等进行不断创新变革。如果师范生在获取教师资格证方面不具有一定的优势,必将影响高师院校学生的信心,以及学生报考高师院校的信念,致使高师院校招生人数逐渐减少,国家吸引优秀学生到教师队伍中的政策将很难实现。高师院校师范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8

标签:论文   教育论文   师范教育   资格证   院校   教师   高师   师范院校   师范生   教学内容   师范   能力   课程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