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初探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大多采用“填鸭式”“题海战术”“满堂灌”等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过分强调分数的重要性,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因此,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新的教学原则和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而制定的一系列教学准则.它是教学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指导教师教、学生学的重要手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初中数学教学应该贯彻合理的教学原则和科学的教学方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观念.下面主要以初中数学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专家学者的建议以及笔者的专业知识深刻探讨其科学的教学方法.

一、启发性教学方法

皮亚杰指出,教师、学生、教育影响构成了整个教学活动,三者都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但是教师要扮演好“主导者”的角色,学生才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体”.因此,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从而找出解决数学问题的具体方法.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式教学.如,我国古代的孔子提出“不愤不启”的教学要求;苏格拉底提出“产婆术”教学原理,主要的方法就是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因此,启发性教学原则是在继承优秀教学遗产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在现代教育心理学和教学实践的具体经验上提出来的.

例如,在讲“数轴”时,教师可以运用“启发性”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利用PPT课件展示出悉尼、莫斯科、北京这三座城市某天同一时间的温度,并用温度计进行表示,从而引出“数轴”这一概念:规定了原点、单位长度和正方向的“直线”叫作“数轴”(这是数轴的三要素,三者缺一不可).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数轴的概念有了明确的了解.然后教师利用课本上的例题进行阐述.题目:如图,数轴上点A、B分别表示什么数?两点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学生根据其概念推导出A=-3,B=3.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从而一起得出:A点到达原点的距离是3,B点到达原点的距离也是3,因此两者之间的距离是6.在解题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势利导地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

初中数学中的许多知识点都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因此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快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此,教师可以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以基础知识为主导,从课本知识出发,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帮助学生实现“学以致用”.在实施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教师要遵循科学的原则.首先,课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只有这样,教学活动才能生动活泼.其次,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教师要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例如,在讲“二次函数”时,学生对新的知识点往往比较陌生,并且二次函数知识点较为抽象,学生难以掌握.因此,教师可以先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石拱桥”进行课堂导入,从而引出二次函数的概念,并告诉学生一般的二次函数表达式.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生活中的数学”进行题目假设:一个果园里共有100棵桔子树,每一棵桔子树大约平均结600个桔子.为了提高产量,果农想多种树,但是多种树,树与树之间的距离变小,所接受的阳光就会有所减少.专家计算:多种一棵桔子树,每棵树就会少结5颗果实.假设多种了x棵桔子树,那么果园一共有多少棵桔子树呢?总产量是多少呢?根据题意可以得出:果园现在一共有(100+x)棵树,每棵树可以产(600-5x)个桔子,总的数量是(100+x)×(600-5x).

总之,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总结教学经验,以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要注重课下教学,认真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听取学生的建议和意见,不断改进教学过程.同时,学生要积极地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将自己融入学习的大环境中,学会与老师和同学进行探讨,从而进行自主学习.只有在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在本质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1

标签:论文   教育论文   中等教育   数轴   启发性   教学方法   桔子   启发   注重   原则   初中   距离   教师   方法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