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

1. 人际交往障碍

高校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有着自身的特点。在校期间, 人生的体验对他们来说主要是师生的交流和网络媒体的宣传等, 因此一些大学生容易凭想象和感觉与周围人交往。当他们面临着新的师生关系、宿舍室友关系以及个人与班级、同学关系等, 因为个人阅历尚浅, 不擅长沟通交流, 会导致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当对方达不到心中理想的标准, 或突然发现身边人有难以忍受的缺点, 便会感到苦闷, 导致整日情绪低落, 郁郁寡欢, 精神压力增大, 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

2. 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对于大一新生来讲, 进入大学, 终于可以放松了。实际上, 理想的大学和现实中的大学差距较大, 现实中宿舍、课堂、餐厅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把理想的梦打碎了。加之各种学生规章制度的约束, 一些学生感到失望, 产生一种莫名的失落感和苦闷。有一些学生面对全新的教育模式和学习环境, 要做什么, 应该做什么, 变得模糊不清, 不知所措, 对自己的约束力和控制力降低。他们心中多年的大学梦顷刻间崩塌, 这让他们无法从容、波澜不惊的接受眼前的现实。他们更不知道在这样的情景下面对自由的课余时间, 自己该去做些什么, 不知如何分配时间, 不充实的生活让他们感到严重的不适应和空虚, 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充满未知与迷惘, 会导致他们的热情下降, 沉浸在一种无所事事的状态。

3. 个人情感方面

目前, 当代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发展的中后期, 各方面生理发育成熟。加之目前高校大力扩招, 部分省外学生长时间远离故乡, 加上生活环境的变化, 部分学生倍感孤单, 在个人的潜意识方面, 对感情的需求强烈, 由于个人方面的处理问题方式和恋爱观的差异, 往往影响着自己各方面的正常生活。有的同学在感情方面受到挫折后一蹶不振, 通过胡思乱想、情绪烦躁、打架斗殴等方式宣泄自己的情况, 甚至一度想到绝望的念头, 情感因素影响着个人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加之个人自我约束能力较低, 容易产生危机事件。

4. 进取心不足导致厌学心理

进入大学以后, 一些学生认为完成了使命, 入校时新鲜感只有就甘于平淡, 一些学生心理发生变化, 认为上大学不过是为了一张证书。当初跨进校园的锐气与豪情壮志早已烟消云散, 他们安于现状, 不思进取。有的学生终日抱怨大学生活的枯燥, 课程的晦涩难懂, 包宿上网、上课睡觉、旷课早退成了他们的必修课, 种种不良习惯与思想使他们产生厌学的情绪, 学习动力不足。这使他们心理健康受到影响, 不能身心愉悦地享受大学生活的美好与充实。

5. 就业压力较大

伴随经济新常态的继续深入, 就业岗位的进一步缩小以及高效目前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 应届毕业生的人数在不断增加,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趋严重。当代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的不自信以及对自己专业不精通等各方面的考虑, 对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产生担忧、恐惧等一系列问题, 心理压力逐渐加大, 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心理健康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贯穿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全方面

目前, 一些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导致每年心理问题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状况。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单一, 只是存在学校层面的心理咨询中心, 无法切实解决由于心理健康问题所带来的困惑和压力;课程体系设置方面, 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课程体系缺乏, 学生无法通过学习正确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和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方面的活动形式单一, 活动密度少, 学生参与度低, 无法从本质上得到锻炼和提升。

2.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缺乏

随着高校的进一步扩招, 学生数量的增多, 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高校从事专业心理咨询工作者较少, 目前学院层面负责心理健康工作人员大部分为高校辅导员, 但是具有心理专业背景或者具备心理健康咨询知识的人员较少。当遇到心理健康问题学生时, 一些学校不能大胆有效地展开工作, 导致心理健康工作难以大范围铺开。

三、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改善方案

1. 提高大学生自我调适能力

提高大学生心理自我调适能力是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 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构建和谐校园的有效方式。首先, 提高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学校要指导大学生在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这三个方面, 全面客观地对自己做出评价, 明确个人定位。其次, 情绪是心理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方面, 提高情绪调控能力对大学生尤为重要。情绪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里有不同程度的起伏。在正常的学习生活中, 在处理各种矛盾问题的时候, 学生要充分培养积极健康的情绪, 排除消极不健康的情绪, 保持情绪的稳定。

2. 完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学生作为学校教育的主体, 做好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 在校期间不仅增强学习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储备, 而且在心理上也能得到完善和发展。因此, 为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和引导是各高校工作重点, 学校首先需要加强对在校大学生心理状况的摸排和心理问题的筛查, 心理健康问题有着动态变化的特征, 定期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尤为重要, 完善心理咨询相关工作人员谈心谈话机制, 进一步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加强对有心理隐疾和心理问题同学的监控和干预。其次, 学校要密切关注有不同程度出现心理健康状况的同学, 辅导员、班主任要加强与学生间的交流沟通, 以科学的方法帮助学生减轻心理压力, 缓解不良情绪。对于近期生活中出现重大挫折的学生, 对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 学校要采取早发现、早干预的措施。再次, 完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和建立危机预警库。学校要建立和健全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学院心理辅导员、宿舍心灵导航员以及班级心理委员四级预警机制;建立危机预警库和干预机制, 对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进行动态管理和干预, 完善追踪机制, 从各个方面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 积极引导同学们心理健康发展, 帮助同学们解决各方面心理问题, 营造积极乐观温馨的校园文化氛围, 传递正能量, 促进在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 创新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创新性是尤为重要的。目前, 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扎实有效地植根于大学生日常活动之中, 活动实效性有待加强。随着问题的不断积累和延伸, 探索适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式、新方法、新思路成为当务之急。高校需要呼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系列活动, 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等活动, 提醒大学生珍惜生命, 关爱自己。学校要通过各种形式调动同学们参与活动, 了解活动的积极性, 提高同学们对心理问题的重视程度。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生骨干的培养, 也是更加全面、细致、深入地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学校需要对辅导员、班主任等教师团体的心理知识和技能进行培训, 辅导员、班主任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与同学们交往比较亲近, 更加利于与同学们的心灵交流与沟通, 可以及时预防身边同学出现心理问题, 将同学们心理问题隐患发现在萌芽阶段, 防止问题严重化。

4. 家校结合, 共同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优势。现代家庭必须重视家庭教育, 重视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 思考在新形势下如何处理家长与子女的关系, 努力使孩子健康成长, 家庭美满幸福。家长教育要与学校相结合, 针对性、连续性地预防或解决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首先, 学生家长要经常主动与学校或者学生个人取得联系, 确定学生在校发展状况, 良好地与学校合作, 共同关心学生的健康发展。其次, 家庭教育应该注意方式方法, 有权威但不专制, 有关爱但不溺爱, 有散养但不放任。关注子女的全方位发展, 扩充知识面, 开阔眼界, 创造条件发展他们多方面的能力, 使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父母与子女要加强沟通。父母要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孩子, 减少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代沟让大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曾梦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

[2]李玉霞.人文关怀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中的作用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 2014

[3]廖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 2012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论文   教育论文   教育理论   大学生心理   辅导员   心理健康   情绪   能力   心理   大学生   学校   学生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