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青少年运动损伤后的心理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G804.5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3-000-01

摘 要 青少年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运动损伤,损伤后的康复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广泛涉及手术、医学治疗、康复锻炼等方面。目前,关于运动损伤后的康复治疗研究,多集中在生理因素方面,关于心理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少。随着对运动损伤康复认识的不断深入,心理因素在运动损伤发生及康复中的作用也体现地越来越明显。受伤后,即便在生理上已经完全康复,可持续投入运动,但其在心理上却未必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所以分析运动损伤后运动员产生的心理变化及发生原因,并予以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对于帮助克服心理障碍,调整心理状态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运动 损伤 心理

一、运动损伤后的心理反应特点

运动损伤不仅会对青少年运动员的生理机能造成损害,更会其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国内有学者对不同项目运动员的运动损伤进行调查发现,运动损伤会给青少年运动员造成严重的心理影响,因个人项目和机体项目受伤而产生心理影响者分别占到了88.9%和84%。运动损伤发生后,通常会经历“拒绝―愤怒―妥协―抑郁―接受”心理变化过程。在发生运动损伤后,青少年运动员一般会低估伤情,拒绝承认损伤的严重性,此为“拒绝”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青少年运动员会从拒绝转为愤怒,开始对锻炼、队友、父母、自己感到愤怒;愤怒逐渐平息,青少年运动员会对受伤这一事实妥协,接受治疗;但是伤情的明了,又会因自己无法在短期内康复而产生抑郁心理,更会担心自己的运动生涯就此终结而发现地郁郁寡欢,在经历了抑郁阶段后,青少年运动员会逐渐开始接受自己受伤的事实。

二、影响运动损伤后心理反应的因素

青少年运动员在运动损伤后的心理反应及行为会受到人格特质的影响,通常外向型运动员在损伤后会表现出较高的疼痛耐受力,同时也会表现出不耐烦,所以这类人更容易忽略损伤疼痛而尽快投入到训练中去。相反地,内向型运动在受伤后则会变得更谨慎、犹豫不决,其生理及心理康复所需时间相对较长。神经质得分高的运动员,则可能因对损伤反应过度而推迟康复计划,影响康复进程。研究证实,解释风格、坚韧人格、乐观人格均与人般健康有明显联系,所以这些因素也会对损伤后心理反应产生一定影响。

三、运动损伤后的心理干预对策

青少年运动员在受伤后,要想恢复到伤前的训练水平,重回赛场,就必须积极进行康复锻炼。运动损伤后,除了进行必要的生理治疗,还应考虑到其的心理变化,予以有效的心理干预,帮助青少年运动员克服心理障碍,调查好心理状态,重拾信心,以利于青少年运动员的身心康复。运动损伤后的心理干预对策主要包括教育策略和动机性机能两方面。

(一)教育策略

教育策略即谈话,在与之谈话前先对青少年运动员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评估,分析出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损伤发生后可能会产生诸多疑惑,只有将这些疑惑消除,才能确保康复的顺利进行,让青少年运动员对自身伤情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认识,避免因对伤情不了解产生的恐惧、焦虑,从而更加积极地配合康复治疗,以帮助青少年运动员正确处理康复过程中产生的情感困扰。

(二)动机性技能

在运动损伤后的康复过程中,若出现康复进度缓慢甚至无进步的情况,就有必要关注运动员的动机性问题,可通过设置目标、表象训练、放松训练、积极的自我对话、社会支持等方法来促使运动员保持良好的康复动机,同时减轻负性情绪。

1.设置目标

对于每名青少年运动员来说,在设置目标时,必须与康复计划保持同步,并与自我谈话、表象、放松等心理干预方法相结合,教练员和受伤的青少年运动员都必须充分认识到目标设置是康复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设置的目标应具有测量性、具体性、合理性,可让青少年运动员写下这些目标,以便反复进行评估。同时,教练员 还要严格监督日计划、周计划、月计划的落实,并定期调整计划目标。青少年运动员在完成这些计划,达成这些目标的过程中,也能有效提升其自信心及动机。

2.放松法

放松能维持交感神经系统功能稳定,促进损伤愈合;相反地,在压力性情形下,则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功能,不利于损伤愈合。所以,可对受伤青少年运动员采用放松法来保存机体能量,以减轻不舒适感,加快疾病康复,国外有研究显示,人体在放松状态下,血液量会明显增加,有利于受伤组织愈合,同时也有助于减轻焦虑,提高睡眠质量。受伤后可使用生物反馈训练、自律训练、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三种方法进行放松,通过有规律的放松训练,有助于缩短康复时间。

3.积极的自我对话

积极的自我对话还能使个体产生有效行为,增加成效,提高自尊以及注意力控制能力,控制焦虑,从而对整个康复进程产生积极影响。在损伤康复过程中,积极的自我对话能让运动员克服抑郁、焦虑、害怕等消极心理,增加自信。对于受伤青少年运动员来说,多倾向于描述恢复过程中的消极想法,特别是在疼痛时期,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认知重建,让青少年运动员了解面对治疗疼痛产生的消极想法是自然现象,但同时也要向其强调这种消极的、无意识的思想会给损伤康复造成何种消极影响。另一方面,还应帮助运动员缓解情绪反应,教会运动员何时采用何种行为及认知来处理这些情绪反应,最终让运动员学会将行为技能与认知结合起来,并能将其运用于所有紧张情形中。

四、结语

作为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发生常常是不可避免的,在损伤发生后,除了要进行积极的治疗及康复训练外,还应重视心理因素对其造成的影响。所以,运动损伤后的康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康复,应充分重视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活动变化,并利用心理学理论、方法对其实施有效的心理干预,以减轻恐惧、焦虑、抑郁情绪,帮助其找回自信,早日重返赛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3

标签:论文   医药论文   医学   损伤   青少年   心理   伤情   消极   运动员   生理   措施   目标   发生   计划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