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论文关键词]商业 风险 银行业

[论文摘要]随着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在提高效益的同时有效地防范与化解风险,已经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商业银行的经营实际上是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寻找平衡,通过对风险的有效管理而创造价值。本文依据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特点及主要表现形式,结合我国银行业内外部,对如何有效管理,防范风险进行初步探讨。

银行业作为经营货币的企业与生俱来就规定了其风险的本质,与其说银行是经营货币的企业,更不如说是为了获取利润而经营风险的组织。所以,风险和利润对银行来说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同为一体。过分强调哪一方都会为发展带来阻碍。只有充分掌握风险在银行经营中的特点将风险经营,管理与防范结合起来,在硬币的两面寻找有效的平衡,才能收到利润增长与风险防范的最佳效果。众所周知,我国银行是从过去国家专业银行演变而来的,商业化进程较为缓慢,粗放落后经营观念在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并未完全消除。我国的风险管理观念是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风险、操作风险则不够重视。

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资本充足率水平不高,风险资产规模较大

由于国内银行资产质量比较差,不良资产的规模比官方公布的数字要大得多,因此按实际风险资产计算的资本充足率实际上大多低于巴塞尔协议8%的最低水平,同时由于资本充足率水平较低且资本补充渠道较窄,能够为分支机构风险敞口配置的资本相当有限,不可能为高规模的风险敞口提供足够的资本支撑,这种情况必然导致分支机构风险敞口规模与资本匹配失衡。在资本补充有限的情况下,要提高资本充足率必须在降低信贷资产的风险敞口规模上做文章。而我国目前包括大型企业在内的绝大部分企业尚未取得外部评级,在标准法下其风险权重为100%或者150%,且国内银行尚不具备内部评级的客观条件,不能对企业进行内部评级,在呆账准备金提取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资本充足率的这种逆向配置效应几乎意味着商业银行降低风险敞口规模的途径就是降低信贷存量规模,甚至是减少一些优质客户的信贷业务。

(二)风险管理落后,风险管理意识不强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的风险意识初步形成,但风险管理没有作为风险文化根植于所有员工的心中,贯穿到业务拓展的全过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还没有树立,没有形成全行认同的风险管理文化,系统而完整的风险管理战略还有待于加强,风险管理侧重于后台管理,没有将其作为信贷决策、风险敞口限额控制、贷款定价、资本资源配置的有利工具。同时,部分人员将风险片面地等同为违规、案件和损失,一些风险管理人员将风险管理简单解为控制,部分业务人员将风险管理看作是业务拓展绊脚石,注重信用风险的控制和计量,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风险等仅有一定的理性认识,还谈不上统筹考虑、系统管理。

(三)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

在西方发达的制度下,代表全体股东利益的董事会明确地承担起银行在其全部经营过程中的所有风险,并以银行的全部资本金作为承担风险的最终边界。董事会因此负责制定有关风险管理的重大政策,并在银行内部建立起有效的风险内控体系。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均是股份制,在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中并没有明确规定风险承担的主体。任何有效的风险管理都应该是以风险承担主体明确,权力、责任和利益的合理分配为根本前提的。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中这种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的特点在风险管理上的后果就导致了国家宏观管理层对风险非常重视,而微观金融主体的金融风险管理意识相对淡薄,对风险管理缺乏紧迫感和积极性。

(四)内控体制不健全,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不完善,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和管理体系

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1998年提出的《银行机构内控指引》,完善的现代银行内控体系应该以运作合法、有效和信息畅通为目标,涵盖银行的管理和控制、风险的有效识别和评估、控制活动和责任分离、信息和交流以及监控和缺陷修正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到目前为止,我国大多数银行包括城市商业银行都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也没有专职的风险经理,无论是内部稽核部门还是信贷管理部门(管理信用风险)或资金管理部门(管理利率等风险),都没有能力承担起独立的,权威性的、能够有效管理银行各个方面风险的风险管理职责。

二、我国商业银行在危机中提高风险管理的对策

在全球背景下,中国实体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加大,城市商业银行应当立足自身特点,灵活应对,在当前我国经济受到影响相对限的缓冲期,面对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国际金融市场,我国商业银行在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应对风险的意识。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

(一)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的观念,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组织

首先,银行首先应确保风险管理能够涵盖所有业务和所有环节中的风险。然后对不同类别的风险进行识别和归类,对不同的风险采取同的防范和措施。所有的风险都有专门的对应的岗位来负责。使银行上下牢固树立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风险管理意识。其次,在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基础上,建立相互独立的、垂直的风险管理组织框架。董事会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最高权力和决策机构,下设战略规划委员会、风险委员会。战略规划委员会负责起草风险管理战略;风险审计委员会通过常设的风险审计部,负责银行整体风险监测、风险管理效率评价,督促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和组织体系,对银行中高层管理人员、关键岗位人员的风险进行监测。

(二)调整经营结构、改善资产质量,提高盈利水平,提升资本充足蜜

(三)正确平衡风险与创新的关系

首先,在进行产品创新或引进、模仿他行时,须充分认识到金融创新的两面性。大量金融创新产品的出现既有分散风险的功能,也有放大风险的作用。城市商业在推动金融创新的同时,要严控风险,密切关注金融创新产品在上的发展情况。其次,金融创新要服务于实体。在进行金融创新过程中,应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中小企业为原则。金融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金融创新时要区别对待,应避免金融创新开发的新产品脱离实体经济,而成为服务于金融业自身的自娱自乐和自我服务。最后,要切实加强对金融创新的风险,把握风险回避原则,不符合风险管理条件的金融创新,要从严控制。要建立完善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并控制金融创新可能产生的各种损失,并保持充足的资本储备应对风险并能够转移风险。危机的应对能力也是一家银行发展能力的表现。

(四)商业银行要提高危机的快速反应和应变能力

我国的企业由于大多没有经历过经济的洗礼,所以缺乏对危机的快速反应和应变能力,在危机到来时我国的企业反应慢,反应滞后。这次金融海啸来时亦是如此。而作为距离市场更远、比企业更年轻的银行反应就更慢。商业银行要强化危机意识,建立危机快速反应、及时应对的机制,强化对危机的快速反应、决策及时、风险控制有力、管理到位、措施有效、执行坚决的快速、协调的运行和应对机制。

(五)要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创新产品和服务

在应对危机时,企业会有新的需求、新的服务工具和新的产品的要求,这应该是商业银行进行创新的重要时期。的经验告诉我们,每一次危机过后,都会涌现出大量的创新,形成一个创新发展的高峰期。商业银行要根据企业的新的需要及时创新业务模式、产品和服务方式,提高对企业的服务能力,满足客户新的需求,在新的层面拓展客户服务能力。这是应对危机的重要措施和积极态度,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但创新必须以风险控制为前提。所有的创新包括体制创新、制度创新、业务创新、产品创新和流程创新都是以风险的有效控制为前提,要充分提示风险,有效地建立经营管理风险政策,慎重地制定业务风险政策,梳理经营管理流程,所有的新兴业务和新兴产品都以事前的风险论证为前提,使风险程度始终处于可控的状态。要特别注重资本充足率风险,根据不同银行的风险取向确定不同的资本充足率;要提高风险的识别能力,建立完整、科学的风险测量方法,应用完整科学的风险监控工具,科学制定风险控制参数;要高度重视风险数据的积累和完善,特别是对历史数据的整理和分析,通过数据积累判断未来风险;要明确风险政策,使之具有可执行性;要严格控制操作性风险,完善银行内部控制的体制机制,健全制度,精细管理,在内部人员管控、制度执行、授信业务审批流程、激励机制、信息系统管理和风险控制方面都加强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我国商业银行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各种问题,跟国际银行业的发展水平也还有一段距离。随着国际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和金融一体化的趋势,我国商业银行需要不断提高自身控制风险的能力,树立起全面风险的管理思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不断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8

标签:论文   证券金融   金融研究   商业银行   我国   对策   资本   危机   风险   规模   能力   业务   银行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