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融国际化下的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研究

论文提要:国际化是全球化趋势下的一种必然选择,随着我国金融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它势必时我国商业面临的风险产生重大影响。本文描述了商业银行风险的具体表现,并从三个方面阐述了金融国际化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金融国际化 风险 商业银行

一、问题的提出

金融国际化是指“金融活动跨出国界,日益与国际间各国金融融合在一起。它包括、金融、金融工具、金产和收益的国际化及金融立法和交易习惯与国际趋于一致的过程与状态”。

金融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一种必然选择,它既是一国的需要,也会给该国金融稳定带来冲击与影响。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国际化符合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提高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竞争力。不断深化的金融开放在给金融发展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向金融稳定和金融管理提出新的挑战。随着我国加入WTO进程的推进,我国金融开放与金融国际化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金融市场正加速与全球化接轨,经济活动与金融市场日益呈现全球一体化特征,金融市场国际化成为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基本趋势。根据WTO开放承诺,我国的银行、与领域都将陆续放开,提高金融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已刻不容缓。然而,面对金融开放和金融国际化的“时间表”,我国的金融体系改革还相对滞后,金融体系仍呈现相对的体制脆弱特征。

而引起的百万元以上大案要案呈上升趋势,这一切都说明了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无所不在,其危害程度更是不可低估,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正在日益显现并呈上升趋势。因此,有必要对中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国际化下的风险进行分析和研究,确保我国商业银行运行的有效性。

二、银行风险的具体表现

银行风险的类型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非系统性银行风险,另一类是系统性银行风险。非系统性银行风险是指单个银行或存款机构由于客户爽约或自身管理不善可能发生资产损失的危险。包括: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由于缺乏将其资产迅速变现的能力而可能引起自身信用的不稳定;资本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由于资本金过少而不能抵补亏损,进而不能保证其正常经营的可能性;信用风险,存在两种可能性,一是借款人到期不能还本付息可能引起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损失;二是商业银行可能因存款人挤提存款而没有足够的准备金来支付;经营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由于各种内外部因素可能导致其资金和财产的损失;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包括交易、期权交易、互换交易和回购交易,是为了适应人们保值、投机和规避现货市场风险的需要而产生的。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具有在虚拟资本之上再度虚拟的双重虚拟的特征,没有内在价值,没有交易数量的限制,杠杆作用很大,所以存在着巨大的风险。

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指由于各种政治、经济等因素的不利影响可能在整个金融体系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包括:汇率风险,是指外汇银行在一种外汇的即期交易或远期交易处于未补进状态时,由于汇率变动而引起收益恶化的可能性。汇率风险包括结算风险、转换风险和经济风险三种;利率风险,是指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的构成和期限之对应不吻合,由于利率变动而引起收益恶化的可能性。利率风险的监测主要通过模拟模型系统来进行,包括净现值分析、利率风险动态分析、资产负债净持有期分析、规划模型、模拟或幕景分析等;政策风险,是指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可能给金融机构造成资产损失。

三、国际化对中国商业风险的影响

(一)金融国际化增加国际金融风险的传递性。使商业银行风险上升

金融国际化意味着我国金融业全面的对外开放,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为放松外汇管制,这将使得国际上的资金进入我国(投机)更为便利。随着国际游资在我国金融投资(投机)活动的增加,也会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更多的风险。一方面,游资的投机性以及现实中投机者难以掌握足够的信息使投资者更易受因素影响,从而具有明显的“羊群效应”(bandwagonefect)。随着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一国发生,投资者预期相似国家的也会出现类似问题,就可能迅速抽回资金,从而加剧金融恐慌的蔓延。例如,墨西哥金融危机爆发后,拉美国家及其他新兴市场立刻受到国际游资逃离的冲击,严重危及该地区的经济安全。同时,国际投机资本在发动货币攻击时,也常常故意利用这种心理,借以制造恐慌气氛。一旦成功,则极易导致大量资本外逃而使银行出现“挤兑”现象,使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迅速增加。如1998年8月,国际投机资本对香港金融市场的冲击中,有人就曾利用香港自由的制度,大肆宣传人民币将贬值10%,借以形成市场恐慌心理,便于发动攻击。而且。由于人民银行在1998年初取消贷款规模限制,再加上我国监管体制尚未完善,所以对于流动眭大、贷款周期短的项目,其隐藏的流动性风险就更大。另一方面,国际游资所推动的衍生金融产品正日益发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最近一期《全球金融稳定性报告》首次将新兴市场的金融衍生品交易置于全球视角下进行分析,认为金融衍生品提供了规避外汇、利率、市场和违约风险的功能,使资本流动、资产组合的选择余地更为宽广。同时指出金融衍生品的杠杆性对个体交易者而言有较大风险,金融衍生市场对于金融危机有一定的放大作用,且银行间柜台衍生市场(OTC)与金融危机存在较大相关性。金融衍生品可使投资者分散与再分配各种风险,即外汇、利率及违约风险,有助于资本跨境流动以及创造出更多的多元投资组合的机会。然而同样的工具也可使市场参与者通过转嫁资产负债风险,避开审慎的安全保证体系。后者之所以能够发生,主要是因公司内部的风险行为存在弱点,以及金融管理规则不完善。在全球新兴衍生品市场不断革新的同时,也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更大的衍生金融工具风险。

(二)金融国际化促进了利率市场化。增大了商业银行的风险利率市场化是金融国际化的中心议题和必然要求,同时我国目前也基本具备了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利率市场化的国际国内呼声越来越高,这也必将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一些新的风险。利率市场化的目的之一就是让银行根据风险加成的原则对存贷款利率实行合理定价,可是由于的原因,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国有企业的资金支持在其资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且其中有相当部分是不良资产,这样,利率放开后商业银行的资产价格制定权就存在着极大风险。因为目前有相当一部分贷款需求之所以得不到满足,主要是因为银行觉得风险太大,而高风险必然要求高收益,这在以前利率管制的情况下难以做到,现在利率市场化了,银行有可能冒高风险以获取高收益,而国有企业本着借了款不想还的思想,势必会利用银行这种心理以高利争取贷款。这一过程本身可能会导致不良信贷资产的增加。而另一方面如果国有银行不提高存款利率,则会在利率市场化后的竞争中处于更不利的地位。同时还要考虑到国有银行的筹资比外资银行高得多,在同样风险水平下利润水平要比外资银行低,从而在我国加入WTO后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中将处于不利地位。可见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银行部门承担了相当大的利率制定风险,这种风险主要源于利率市场化加重了银行承担的成本。在金融抑制情况下,低利率对存款者是一种“课税”而对投资者则是一种补贴。现在利率水平提高了,这种“税”落在谁的头上呢?如果贷款利率水平随着存款利率水平同步提高,则改革的成本由企业来承担,实际上是降低企业的利润水平;如果不降低企业的利润水平,贷款只能流向高收益部门,实际生产部门的生产率水平显然不会在短时间内提高,那么只有选择价值能迅速膨胀的虚拟资产部门,这种部门的风险自不待言,银行贷款的风险也就可想而知。如果不提高贷款利率,由于筹资成本提高而引起的费用支出增加将通过银行自身提高效率来弥补。总的看来,不论哪种情况,原来由分散的存款人承担的风险现在主要落到银行的头上。此外,利率市场化后利率对经济变量的敏感性大大加强,因此利率将更加频繁波动,波动的幅度也将增大。这种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利率敏感性缺口的风险。这种风险来自于可重新定价的资产和负债的不匹配。二是利率结构的风险。主要是存贷款利率波动不一致或短期存贷款与长期存贷款利差波动幅度不一致造成的。三是客户选择提前还款或提前取款的风险。这是因为银行未到期的固定利率存贷款与市场利率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时造成的。四是客户流失的风险。在利率频繁波动的情况下,如果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客户自然选择其他的投资方式。

(三)国际化进一步加快外资进入我国的步伐,外资银行的大举进入将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产生重大影响

1.竞争加剧。外资银行的进入会直接对我国国内银行业产生竞争压力,迫使国内银行提高效率,改善服务质量,降低利率和利润,以应对竞争,保持国内市场份额不被外来者抢夺。这客观上就增加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2.增加了国内银行的短期经营,给我国银行业带来一定的冲击。我国银行面对实力雄厚和装备精良的外资银行的竞争,必须以最快的速度进行调整,要加大对经营、技术改造、产品创新等方面的投入,这就增加了其短期经营成本。这也加大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考虑到外资银行的进入还存在着降低我国银行业盈利水平的可能,因此我国银行业的短期经营将更加艰难。

3.技术溢出效应。外资银行往往是本行业的佼佼者,它们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有着很强的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能力。因此,外资银行的进入至少可以在两个方面产生溢出效应。第一,输入先进的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当外资银行的进入采取合资或战略联盟的方式时,这种知识溢出效应将更加显著。第二,提供新技术和新产品,我国商业银行在竞争中会进行模仿,以改进技术和创新产品,更好地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这两方面溢出效应从长期来看会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

4.资本效应。外资银行在进入我国后,其分支机构的管理人员不论是来自总部还是来自本土,都有助于提升我国金融业从业人员的人力资本水平。因为前者可以直接提供示范,进行全面的言传身教;后者则由外资银行进行培训,实际上是外资银行在为我国进行人力资本,而且这种人力资本的开发还会产生巨大的乘数作用,从长期来看,这在客观上也会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整体抗拒风险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论文   证券金融   金融研究   商业银行   风险   金融   中国   利率   外资银行   水平   资产   我国   银行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