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对国有大型银行的影响

摘要:本文以我国五大国有银行2014年年报为依据,从微观视角分析了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过程中,五大国有银行资产负债、资金成本、债券投资等方面的变化及其原因,并对未来银行投资经营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资产配置;资金成本;泛资产管理

商业银行是利率体系市场的定价核心,而五大国有银行(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以下简称五大行)则更代表了全社会最低资金成本定价的方向。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正在加速推进,为了解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国有大型银行经营投资状况、资金成本及其变化趋势,本文以2014年年报为依据,对五大行资产负债、资金成本、债券投资等情况进行梳理,试图在基本面的传统分析框架之外,增加对于银行经营行为、资金成本变化的微观认识和印证。

一、资产负债状况分析

截至2014年底,五大行总资产为74.85万亿元,约占银行业总资产的45%;存款总额为55.9万亿元,占全社会存款余额的46%;债券投资规模为13.5万亿元,占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规模的比重超过45%。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随着银行资金成本从低利率向市场化高利率过渡,银行头寸管理和资产负债结构也将发生深刻变化,并对货币市场、债券市场、理财、信贷和类信贷市场等各层次利率产生深远影响。

(一)资产状况:增长放缓,同业收缩

2014年,五大行总资产增速明显放缓,全年同比增长9%。社会融资需求回落、存款脱媒和风险偏好下降是主要原因。从各季度增长来看,一、二季度增长较快,而三、四季度增速显著放缓,呈现缩表,这意味着银行存量资产的腾挪对货币市场、债券市场的影响将更为剧烈。

为了更好地区分银行风险资产投资,笔者把银行生息资产分为贷款、类信贷资产(买入返售+应收款项类投资)、纯债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同业拆借(拆出资金+存放同业),以及现金和存放央行资产。其中,贷款和类信贷资产的扩张增速可代表银行风险资产偏好和配置情况。

(二)负债状况:存款流失加剧,成本上升

1.存款流失加剧,主动负债占比继续上升

2.个人存款流失加速,企业存款定期化趋势明显,抬高了资金成本

在存款结构中,不仅由对公业务贷款所派生的企业存款占比提高,且企业存款的定期化态势也很明显,其中有四家大行的企业定期存款占比较2013年提高3 4个百分点,与经济活跃度下降、流动性管理手段增多、在企业业务上竞争激烈等因素有关。

在五大行的存款结构中,活期存款占比约为40% 50%,定期存款占比约为45% 50%,理财产品占比约为10% 13%。其中定期存款以1年期为主,3年期及以上定期存款占比非常少。如果按企业存款和个人存款(包含理财)分类,企业存款占比在35% 60%。从变化趋势来看,银行增加主动负债来源、短端利率向市场化利率靠拢、企业存款占比不断提升(更多凭借资产业务创造存款,而非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决定了五大行存款利率面临刚性上行的可能性仍然很大,标志着社会最低资金成本中枢在利率市场化完成之前难以下行。

3.理财产品继续高增长,但部分银行有所放缓

4.五大行整体资金成本继续上行

2014年以来,央行先后出台了降息、降准等系列货币政策,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融资利率大幅回落。央行还通过中期结构便利(MLF)、常备借贷便利(SLF)、抵押补充贷款(PSL)等工具向商业银行投放资金,但五大行整体资金成本仍在上行。由于存款脱媒以及竞争加剧,银行资金成本从低利率向市场化高利率过渡。

二、债券投资及定价能力分析

(一)债券投资:以被动配置为主,回归平淡

1.债券投资以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为主

此外,工行和交行还加大了对企业债的投资力度,对政策性金融债仅保持到期续配的平稳节奏。而农行、建行和中行则增持了大量政策性银行债、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债,尤其2014年同业存单大量发行,在银行债券配置中的占比有所提高,对其他债券的需求产生一定挤出作用。

2.五大行重仓存量金融债平均利率为4.5%

3.债券久期偏好中等期限

在资金成本上行和息差缩窄的压力下,银行一方面增加了对金融债、商业银行债和信用债的配置以提高收益率;另一方面,通过拉长利率产品久期来获取期限利差收益。

对银行自营和配置盘而言,拉长利率债久期比增加中短期信用债的配置更利于提高投资收益率。由于银行投资信用债需计提100%的风险权重,如果扣除资本占用成本和税收成本,则短融、企业债和银行次级债在风险调整后的实际收益率将显著低于国债、地方政府债和金融债等品种。只有贷款和非标资产在风险调整后的回报大于债券投资,属于真正的高风险高回报品种。因此,当市场处于相对平稳且久期风险有限的环境时,大行在债券投资中更愿意增加中长久期利率债的配置。

(二)定价能力:竞争上行,息差略升

1.生息资产与付息负债利率竞争性上行,息差略升

2.息差分析:信贷定价能力偏弱,同业和债券收益率上升

(三)资产质量状况及债券投资形势分析

银行贷存比上升较快,接近监管红线,导致债券投资规模相对下降,风险资产扩张放缓。截至2014年末,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的贷存比分别为68%、65%、73%、73%和74%,叠加17% 18%的存款准备金率,银行流动性资金有限,债券配置需求下降,尤其是信用债等风险资产的扩张放缓。

不良资产风险暴露上升,银行加快补充资本金。截至2014年末,五大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4.01%,平均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1.11%,呈上升趋势。在不良资产风险暴露上升的情况下,银行已经加快补充资本金的步伐,在优先股发行、资产证券化等方面都在加速推进。除建行外,其余四家大行均已发布优先股发行预案来补充资本金。资本金补充压力的持续存在,导致银行资产扩张和风险偏好趋于谨慎,贷款定价的信用风险溢价维持高位。

从上述分析可见,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趋势下,银行已从单纯依赖资产扩张的跑马圈地时代进入存量调整的精耕细作时期。在竞争加剧和息差缩窄的压力下,过去作为债市中流砥柱的大行配置性需求在投资结构中增持力度相对弱化,对期限溢价、信用利差要求的回报率更高。此外,同业存单、非标资产、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PPN)、资产支持证券(ABS)、资产收益权等高息资产竞争加剧,如果债券利率不具备相对优势,可能会在资产配置效应下被挤出,因此整体资产定价水平和回报率要求也将继续提高。

三、未来展望

银行资金成本的上行风险和息差缩窄压力,对银行资产端的运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市场化融资占比的上升,银行资金来源的不稳定性和利率波动风险将会日益增加,导致资产端久期压缩,流动性要求提高。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渐进尾声,未来资产管理行业竞争将更为激烈,银行业将加快战略转型:一是向资产交易转型。从资产持有转向资产交易,从依靠存贷息差的存量模式转为交易利差的流量模式,加速信贷资产证券化甚至不良贷款证券化,积极介入货币、外汇、ABS等交易性金融资产,提高资产流动性和周转率,实现向低资本消耗、低成本扩张的交易型银行转型。二是投资多元化,转向泛资产管理业务。在利率市场化和互联网金融的浪潮下,银行作为具备跨市场全品种投资的平台,熟稔不同资金的特性,具备强大的信用评级和风险控制能力,在资产配置上将从以信贷为主,转向更为多元的大类资产配置和泛资产管理业务。三是将会为客户提供一体化、定制化的投融资解决方案。银行将综合运用贷款、债券、信托、租赁等融资工具,以及存款、同业、理财等资金来源,为企业和私人银行客户量身定做各类投融资、财务顾问、信用风险管理和解决方案等,从而向大投行方向转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论文   证券金融   金融研究   息差   银行   同业   债券   利率   存款   成本   资产   资金   风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