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摘要: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是技术与制度的协同创新。低碳技术的创新与使用需要相应的组织创新,需要相应的外在激励因素和制度环境,需要相应的制度创新来降低低碳产业的高风险。创新低碳技术、解除碳锁定的过程是提高一个社会应对环境危害的社会能力和制度能力的过程。研究表明15种能源“楔子”(低碳技术),可以在未来的50年内让世界排放量趋于稳定,实行战略“缝隙”管理是解除碳锁定的最优路径。从现有低碳技术创新与使用、研发投入等方面的情况来看,解除碳锁定的技术创新障碍主要来自制度层面。因此,发展低碳经济要把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结合起来;要把降低在能源短缺面前的脆弱性所需的技术和减少碳排放所需的技术结合起来;要把形成有利于低碳技术投资的环境条件与引进国外低碳技术结合起来。

关键词:低碳经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碳锁定;低碳技术;“缝隙”管理;公共政策

一、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是技术与制度的协同创新

西班牙学者格里高利・乌恩鲁(Gregory C.Unruh,2000)对低碳技术难以扩散的原因进行了深刻分析,指出现行的主导技术是基于对化石能源系统的高度依赖,政治、经济和社会与之组成了一个“技术―制度综合体”,原有的技术、组织、工业、社会和制度会维护既定利益①。向脱离碳基础能源技术的转变时间进度和路径决定了气候被破坏的大小,整个社会面临的挑战是在发生重大环境破坏前能促使变革早点到来。低碳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扩散改变了技术单纯推动经济增长的原理,降低了技术使用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能够对基于高碳技术的经济社会系统产生重大变革,是解决温室气体排放和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关键,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引擎。

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为什么需要技术与制度的协同创新?这主要有以下几个理由。

1. 低碳技术的创新与使用必须要有相应的组织创新。在高碳“技术―制度综合体”的形成过程中,组织的创新非常重要。组织是对技术创新的回应,技术创新降低了生产成本,使大量生产成为可能,但同时产生了高额的交易成本,这时若完全在市场上交换,交易成本将高得使技术创新所带来的好处不复存在,因而产生了组织。“技术―制度综合体”的形成还取决于技术创新后的制度回应。技术创新一方面会调动人们对其资源重新配置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会引起利益格局的变化以重新确定产权,这必须会导致制度回应。在创新系统中,技术创新是形成生产力的直接因素,但技术创新需要制度创新所建立的一系列诱导机制来支撑。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低碳新技术不会自动地转化为生产效率的提高,它的运用涉及到生产、消费的不同环节,这些不同环节都牵涉到特定的集体困境。而要解决这些集体困境就需要组织上的创新。

2. 低碳技术的创新需要相应的外在激励因素和制度环境。发展低碳经济实际上是用低碳的“技术―制度综合体”代替高碳的“技术―制度综合体”。碳锁定理论表明,发展低碳经济要一种系统性思维,仅有低碳技术是不够的。低碳技术取代已有技术是一种替代,这种替代还必须是一种强势替代,同时要培养解除碳锁定的外生冲击力量。传统的高碳经济存在路径依赖,这需要相关技术的危机、政府规制、技术突破、消费偏好的改变、“缝隙”市场及科学发现(Cowan and Hulten,1996)等外生事件的冲击。由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石油禁远,造成汽油价格飞涨,美国的单位产出耗能由以前每年下降1%转为下降2.7%。为了应对1973年阿拉伯石油禁运的影响,美国1975年出台了首个共同平均能效标准。在此,值得强调的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在解除碳锁定中的作用,通过制度及政策的改变来打破路径依赖。

3. 低碳技术的创新和扩散必须要解决低碳产业的高风险问题,而这需要相应的制度创新来降低低碳产业的高风险。低碳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高风险产业,其发展面临着许多不确定性,而有效的制度创新能大大地减少发展低碳经济的不确定性。低碳产业的风险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生产与消费方面,作为新产业,产品供用商面对与传统产业竞争、巨大的不确定性投入及相关产业不配套问题;中间制造商面临缺乏最终需求引导的投入、缺乏风险分配市场等问题。市场需求方面也面临着不确定性。二是要素市场方面,科研要素市场研究投入不足等问题;人力资本面临投入不足、大学缺乏相应专业等问题;金融保险服务面临缺乏风险投资支持等问题。三是制度和组织方面,行业协同和成熟度方面面临与产业相关联配套的产品不存在、因缺乏足够规模而导致成本无法分摊等问题;在公共政策与制度方面面临政策不配套、制度不完善等问题。

在从高碳向低碳发展的过程中,技术变革的限制不在于科学技术,而是在于允许新技术方法扩散的组织、社会和制度的改变(格里高利・乌恩鲁)。所以,发展低碳经济路径的选择关键是由制度决定的。换言之,解除碳锁定的关键是有利于低碳技术发展的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转变的动力机制及主体的形成至关重要。例如,随着煤炭价格的上涨,电厂将会转向这些较新的发电技术,从而也会降低单位电力产出的温室气体排放。然而在现有的规则之下,电厂采纳新技术的动机还不强,发电行业向任何一种新技术过渡都将非常缓慢。当制度安排和利益机制决定的低碳技术使用成本较高时,企业或社会还是趋于使用高碳技术。

4. 创新低碳技术、解除碳锁定的过程是提高一个社会应对环境危害的社会能力和制度能力的过程。回应气候变化及发展低碳经济将推动和需要政府本身的创新以及国家、市场和公民社会的关系的创新。②面对气候变化及低碳发展等环境问题,我们是将这些问题纳入现存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框架内,还是像许多绿色人士选择做的那样反对这些制度呢?制度具有延续性并存在路径依赖,我们要完全废除现行制度,建立新的制度体系来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是不可能的。但是现有制度又有不适应低碳发展的一面,我们需要改革和完善现有制度体系,调整部分规则和社会规范,建立有利于低碳发展的制度激励机制。

二、解除碳锁定所需要的低碳技术及解除碳锁定的路径与最优选择

(一)解除碳锁定所需要的低碳技术

低碳技术从广义上讲是指所有能够降低人类活动碳排放的技术,从碳减排的控制流程看,低碳技术可分为三类:(1)从源头上实现零排放的清洁能源技术,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核能等;(2)从生产过程中实现减排,其一是对传统化石能源进行高效、清洁和综合使用的节能减排技术,其二是对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制造等高能耗领域的节能减排技术;(3)从末端处理产生的温室气体,如碳捕获、碳利用和碳封存等技术。从技术角度来讲,要实现低碳增长,需要做到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停止砍伐森林;尽快将现有的低碳技术投入使用。如风电、水电、地热发电和核电,大力投资于着眼中期的新技术。如更好的电池、增强光合作用、新一代生物燃料、核聚变等。③

我们需要多少低碳技术打破碳依赖?可以确定的是需要各种各样的能源资源来减少排放并打破对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依赖。普林斯顿大学罗伯特・索科洛和斯蒂芬・帕卡拉在一篇发表于《科学》杂志的文章中,确认了15种能源“楔子”,它们互相关联,可以在未来的50年内让世界排放量趋于稳定。这些楔子包括诸如成功采用碳捕获和固存技术、核能、车辆用油更加经济、建筑隔热取得进展之类的技术。实现减排目标要求技术突破的支持,四项关键技术是解决方案的核心:能源效率、碳捕获和碳封存、新一代可再生能源(包括生物质能、风能和太阳能),以及核能。如德国、英国、瑞典等国,已经有能力将能源的使用效率提高到原先的四倍甚至更高的水平。

(二)解除碳锁定的三条路径

乌恩鲁(2002)认为,在理论上,存在三种递进式的政策路径,以逐渐对现有技术系统进行变革:(1)不改变现有系统,只处理排放(即末端治理);(2)改造一定的部件或流程而维持整体系统构架不变;(3)替换整个技术系统。

首先,我们在原有的系统基础设施上,采用附加技术解决外部负效应,这些通常集中在系统的产出终端。因此大多数处理环境外部性的方法是采用“终端治理”(EOP)方法,从投入来看这是一种主要治理方法,在主要的工业化国家占污染治理资金投入份额的75%。为什么大量资金投入到“终端治理”?这是因为我们对原有的系统基础设施投资大,所以考虑到收回投资,“终端治理”是成本最低的选择。其次,在解除碳锁定的过程中,若“终端治理”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将考虑在不对整体系统框架做大改动的条件下,在现有技术演化的路径下,尽可能少地调整系统中有问题的部分,这是一种局部的创新。这一方法也称为“连续性”方法(continuity),因为他们尽可能地保持新系统和原有系统的一致。与“终端治理”相比,这是对原有的系统基础设施的一种局部改进,也有利于减少碳排放。最后的路径选择是完全地放弃或替代现有系统。这种选择也被称为“非连续性”方法(discontinuity),因为它们追求的是向全新高级系统的非连续的转变,是用低碳经济系统代替高碳经济系统。历史上出现过非连续系统变革的例子,如电报替代打信号通信,但是并不存在像现代电力和交通运输网络如此庞大复杂系统非连续性变革的例子。可想而知,若选择“非连续性”的治理路径,涉及面广,成本高,风险大。

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讨论的每种能源模式都表明,仅仅通过节能和广泛应用现有技术无法将全球气温控制在2 C以内。新技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碳捕获和碳封存、第二代生物燃料和太阳能光伏技术④。

(三)战略“缝隙”管理是解除碳锁定的最优路径

就技术演进的自身逻辑来看,一般来讲,要对一个大的系统进行替代(如高碳的“技术―制度结合体”),从“缝隙”入手、从边际入手的渐进式战略是风险最小、成本最低的路径。对于解除“碳锁定”,乌恩鲁(2002)提出在现存的能源系统中采取从局部开始的渐进连续变革的方式,保护培育低碳技术的“缝隙市场”(Niche Market),解除碳锁定的最好方法是战略“缝隙”管理(Strategic Niche Management,SNM)。新技术可以在“缝隙”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并且可以减少主导技术强大竞争力的影响。经过战略“缝隙”管理,低碳技术可以逐步替代高碳技术。

1. 从技术和经济来看,整体替代的条件还不成熟。在目前的情况下替换整个技术系统是不可行的。一是从技术层面来看,替换整个技术系统的新的技术系统还不成体系,并且还缺乏代替传统碳能源体系的主流设计。二是从经济和制度层面来看,我们即使有成体系的新低碳能源系统也不能采用整体替换的路径。这是因为原有的投资(高碳的设备及技术等)有一个使用期问题,强制替换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并且引起经济社会的重大混乱,因此整体替换会面临很大的阻力。既然不能整体替换,那么就只能不改变现有系统,只处理排放(即末端治理)或改造一定的部件、流程,在维持整体系统构架不变中做出选择了。在碳锁定的情况下,低碳技术“通过一种微小的改良使它成功地适应流行的范式。不过,这些适应性的改良却可以推动有望成为下一种范式核心的重要产业”⑤。

低碳技术变革面临着双重突破,一是技术突破,二是市场突破,并且两种突破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在技术――制度结合体中发现替代技术开发的市场空间是非常重要的。其战略是可以通过专注于专业化的缝隙领域避开技术锁定。一般来讲,发现创新往往容易出现在细分市场中,它们独特的属性塑造了自身的价值。比如,太阳能技术的商业化首先开始于低价值的细小市场,如电子手表和计算器。在这些专业化的缝隙市场中,新技术慢慢被培育,在报酬递增驱动下实现规模扩张(Unruh,1998),同时,技术本身得到改善,从而打败主流设计。再比如,燃气涡轮机通过专门化的生产领域的发展最终打败了蒸汽涡轮机。

2. 战略“缝隙”管理可以减少阻力,从而降低发展低碳经济的成本。对于解除碳锁定来讲,缝隙市场成为很有吸引力的路径选择。因为这些市场潜在的市场销量不高,在位的主流设计生产者往往对这一市场没有兴趣,这就消除了技术――制度综合体带来的部分阻力。利益阻力是转型的最大阻力。市场的扩大和规模效应有利于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并创造出潜在的政策杠杆支点,从而有利于低碳发展。但是,缝隙市场存在的问题是需要充足时间使市场条件发育成熟才能发挥作用,如果环境变化过程加快,快于缝隙市场的成长,那么这种方法对从高碳到低碳的转型就无效了。

3. 可以把战略“缝隙”管理与低碳技术成长的周期结合起来。根据“脉冲式发展”理论,我们可以把低碳技术成长过程分为“渐变期和剧变期”两种形态。这两种形态是交替出现的,剧变期是熊彼特式的创造性破坏,是低碳技术有重大突破的时期。每两次剧变期之间的时期则属于渐变期。在这两个期间,低碳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在渐变期,能源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推动,即支持经济的增长。而在剧变期间,低碳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变为拉动。在渐变期更要加强战略“缝隙”管理,为低碳技术剧变期的到来创造条件。

三、解除碳锁定的技术创新障碍主要来自制度层面

从系统的角度来看,低碳技术在发展和推广过程中仍面临着很多障碍,国际能源机构(IEA)对一些主要低碳技术发展所面临的障碍进行了梳理(见表1)。发展中国家进行温室气体减排的潜力巨大,但由于自身技术研发能力薄弱,其利用和发展低碳技术的障碍更大。

目前低碳技术发展的问题主要有:

1. 低碳技术实施的经济制约因素。从经济层面看,低碳技术发展面临三大问题,一是成本问题,由于碳提取过程的成本,现在碳捕获和固存根本无望与传统的煤炭生产技术形成竞争;太阳能目前成本过高。二是规模问题,如太阳能一旦建立起来,就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较低的维护成本、其使用寿命也有30年甚至更多,但至今它也只供应世界电力的1%。三是补贴和激励措施太分散,难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成效。对环境有害型产业的补贴必须取缔,但做到这一点还困难重重,推动能源节约的措施必须得到实施和鼓励。需要有补贴为低碳技术的发展提供一个平台,因为一切新技术产品实质上都要比化石燃料更昂贵。

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许多低碳技术具有经济可行性但并未充分实现。其原因主要是经济和制度层面的。实施这些低碳技术要求健全能效标准和准则等规章制度,同时实行财政激励、进行制度改革、建立融资机制、提高消费者意识,从而纠正市场失灵,有利于低碳技术的实施。其次,不少可再生能源技术具有经济可行性,但不具有财务可行性,因此要通过财政补贴来内化外部性,使其在成本上具备较之于化石燃料的竞争力。大规模采用这些低碳技术要求化石燃料价格能反映出全部的生产成本和外部性(世界银行,2010)。

2. 大多数低碳新技术的应用还不成熟。从经济和制度层面来看,当前最根本的问题是要使清洁能源比化石燃料能源更具竞争力,这既可以通过公共部门提高补贴来实现,也可以通过技术进步来实现,同时也需要制度来支撑。

低碳新技术的应用不成熟主要表现在低碳技术之间缺乏互补性,系统性,还有一些关键技术尚没有过关,还需要时间。洁净煤(碳捕捉和固存,或者CCS)、风能、潮汐能或波能、生物燃料、太阳能、地热能、智能电网、地球工程技术如能够将部分太阳射线反射回去的挡热板,以及“气涤器”――可以从大气中吸取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装置等都在发展和完善之中。最有可能结出硕果的技术是核能、碳捕获和固存、太阳能。气涤器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种能够切实扭转全球变暖趋势的技术。这能否成为主导技术还需相关的技术进步。最先进的是光伏技术,它可以将阳光转换成电流,并能够直接联上电网。如目前碳捕获和固存每年约400万吨二氧化碳。若要充分证明此技术在其他地区和环境中的可行性,需要兴建约30家标准规模的工厂,总成本为750亿美元 1 000亿美元。要将温度控制2 C以内,需要在2020年之前拥有每年封存10亿吨二氧化碳的能力,现在离这种理想规模还差得较远。此外,低碳技术还存在一些技术难题,如太阳能如何才能转换成可以长时间保存并远距离运输的化学燃料。发明新的蓄电方法是一个影响面大大超出太阳能和其他间歇性可再生能源资源的问题⑥。低碳能源有许多种,有些是我们已知的,而且发展迅速;有些虽具有巨大潜力,但真正具有可能性要到一二十年以后,进一步的可能性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观察。

要想使太阳能取代廉价的石化能源,就必须在提高后者价格的同时降低前者的价格⑦。以发电为例,2007年全世界新建了180座大型火电站,其中100座在中国。从全世界看,40%的电力,25%的总能源来自煤炭。在能源部门内部,电力和运输造就了大部分温室气体――大约为60%,两者加起来占了世界温室气体总量的40%(占二氧化碳的百分比还要高许多)。能够以极低碳排放发电的现存技术有许多,其中包括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核电、地源能发电、地热发电、波能发电、潮汐能发电以及针对烃基能源发电的碳捕捉和储存技术。所有这些都有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影响它们发展的是市场、研究和学习,以及价格、税收和管制的公共政策⑧。公共政策的作用将是十分关键的。要创立有利于低碳技术发展的制度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国与国之间的协调行动;它需要人们认识和观念上的转变;它涉及到人们之间利益格局的调整;它需要清洁能源与化石燃料能源比较优势的变化,等等。所以大多数低碳新技术的应用还不成熟并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它还涉及到公共政策及制度层面的问题。

为了发展低碳技术和可再生能源,需要强有力的制度支撑。低碳技术应用不成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制度的缺失和政策的不配套是重要原因。只有采取有效的制度和政策,我们才能把低碳技术应用于低碳经济中。为了使清洁能源比化石燃料能源更具竞争力,20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先后采取配额制、强制购买、有限竞标、绿色证书和特许经营等激励政策,取得良好效果。有利于清洁能源发展的制度安排还有:鼓励风力发展的“购电法”(德国、西班牙);实施“非化石燃料公约”制度(英国)等。这些都为我国相应的制度安排提供了参考。

3. 一些低碳技术扩大生产规模会产生较大负面效果,低碳技术的发展及使用受到自然和经济社会因素的制约。如扩大第一代生物燃料的生产规模将导致天然森林和草地大片流失,侵占生产粮食的耕地。依赖于非粮食作物的第二代生产燃料,可以使用贫瘠土地,因此可减少占用农业用地。但是第二代生物燃料还是可能会导致牧场和草原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并且占用更多水资源(世界银行,2010)。

提高能效受到一些阻碍因素和市场失灵问题的困扰。风能、水能和地热能受到地理因素的限制;生物燃料因为必须与粮食和森林争夺水土资源而受到制约;核能,人们比较担心核武器扩散,核废料处理以及核反应堆安全等问题。这里最大的问题是核能与核武器制造之间的关联、核恐怖主义的可能性以及处理核废料的难度。环保主义者对核能的一些看法与作为低碳技术组成部分的核能发展是有矛盾的。在发电厂安装碳捕获和碳封存技术的市场可行性尚未得到证明,不仅成本高,而且某些国家可能因缺少封存地点而受到限制。对这些技术参数的敏感性分析表明,如果不大幅度提高能效、大规模应用可再生能源以及碳捕获和碳封存技术,就无法实现将二氧化碳当量维持在450ppm的目标。由于核能应用的限制就必须大大增加碳捕获和碳封存技术以及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但是,碳捕获和碳封存技术的有效性以及第二代生物燃料的研发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根据目前已经掌握的低碳技术,要想采用一个灵活的技术组合,其选择的余地相当有限(世界银行,2010)。

许多制度是由政府制定的,如西方的民主体制在发展低碳经济上也有软弱无力的一面。众所周知,有许多人反对通过价格、税收或者管制来改变他们的能源消费方式――其中包括(或者尤其是)交通方式。电力、制热和制冷的成本是个重大政治问题,许多政客因短期的竞选原因回避应对这样的问题。替代烃基能源驱动内燃机的技术已经存在,而且还会发明出更多。从这个角度看,发展低碳经济主要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制度问题。只有在碳价格处于某个需求层次,且得到政治上的支持之后,排放交易市场才能运转起来。从长期来看,发展低碳经济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有利于整个社会甚至全人类,但是在短期内会有一部分群体因制度的改变和政策的调整而受损,这就需要我们来协调和补贴那些受损的群体,从而有利于低碳经济的建立与发展。所以解决低碳技术发展和使用中的矛盾与冲突关键要通过制度和政策来协调。

4. 研发投资的回报率很高,但低碳技术投资不足。一方面是研发投资的回报率很高,多种测量方法显示研发投资的回报率为20% 50%,远远高于资本投资的回报率。但另一方面,由于受风险、市场及成本等因素的制约,与能源相关的研发和应用投资不足。从绝对数字来看,全球政府能源研发和应用预算自20世纪80年代早期开始下降,1980年到2007年间几乎下降了一半。能源预算在政府研发预算中的比例也大幅度下降,从1985年的11%降到2007年的4%以下。目前无论是与预计的需求相比,还是与创新行业的投资相比,全球每年用于能源研发的公共和私人资金都相当有限。可再生能源方面的专利仍然只占全部专利的0.4%⑨。这说明进行低碳技术研发的风险很大并且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其中主要原因不是来自技术层面而是来自制度层面。我们现在的制度体系都是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上的。原有制度可能会持续存在,因为在不完全信息的世界中,改变既有规则的代价很高而且耗时持久,变化的结果就无法得到完全的预测。既有利益、沉没成本和制度刚性的结果就是投资决策通常是路径依赖的:投资某个产业的最初决策可能会将未来的投资也导向这个产业,即便这不是对资源最有效的利用。⑩所以发展低碳技术和低碳经济的关键是人类要把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上的制度体系转变成建立在清洁能源基础上的制度体系。

当前我国低碳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和低碳经济制度创新动力不足制约着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发展低碳经济就是一个解除碳锁定的过程。我国在解除碳锁定上面临着以下主要障碍:一是我国一方面还处于较高碳密度的重化工业占主导的阶段,中国能源禀赋以高碳的煤为主,但另一方面中国未来低碳战略技术储备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仍然较为薄弱;二是一方面建设低碳社会要大规模淘汰吸纳众多劳动力的现有落后产能,这个过程会引致以就业为核心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带来巨大的社会成本,但另一方面将发展低碳所需要的巨额资金和众多技术需求从其他领域转移过来存在巨大的困难;三是社会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基本能力普遍不足,意识、体制和社会机制的改善任务十分繁重。{11}而要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必须要提高低碳技术创新能力,加大低碳经济制度创新。

四、发展低碳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对策建议

(一)发展低碳经济要把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结合起来

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没有相应的组织和制度变革,低碳技术也难以发挥作用。制度是用以协调人类行为的法规和组织,还包括非正规的规范。它们对于发展低碳经济并且又公平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若制度运行良好,它们就能使人们互相合作,为他们自己、为他们所在的地区规划一个未来。如果说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硬件,那么相关的制度安排就是发展低碳经济的软件。现在发展低碳经济的硬件和软件还不配套。创立低碳经济制度环境的目的就在于捕捉信号、平衡利益和实施解决方案。

如何把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结合起来?一是观念上的认识,低碳技术从来不会自行发生作用,它们的发展需要更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框架来支撑。所以,发展低碳经济路径的选择关键是由制度所决定的。换言之,解除碳锁定的关键是有利于低碳技术发展的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二是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仅仅凭价格政策不足以确保能效与低碳技术的大规模研发和应用,而是要根据不同部门和不同领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举措达到发展低碳经济的目的。这些举措包括能源强度目标、电器标准、建筑条例、工业绩效目标以及燃料效率标准。这些国家的能效目标,不仅有利于降低能耗、减少排放,而且也有利于提高行业或企业的竞争力。

(二)把降低能源短缺的脆弱性所需的技术和减少碳排放所需的技术结合起来

新的技术突破可以减少人类对化石燃料能源的依赖。这些技术包括风能、潮汐能、太阳能、水力发电和热力发电。它们是减少能源短缺和发展低碳经济所共同需要的技术。把这两种目标结合起来可以大大地减少发展低碳经济的障碍。生活方式的改变在这两个领域似乎都是极端重要的,尤其是在我们将目标设定为约束能源浪费习惯的时候{12}。市场在协调这两大目标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承认市场作用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将关注点从要求减少使用化石能源的政策转移到鼓励发展减少碳排放的技术。例如,碳储存技术可以减少温室气体却未必一定要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

(三)要把形成有利于低碳技术投资的环境条件与引进国外低碳技术结合起来

低碳技术是一种风险投资,而风险投资有成功也有失败。美国科学院对能源部的研发计划进行评估,其报告结论为:那些能源研发计划不仅值得实施,而且其中几个计划以后给社会带来的好处还将大于政府在所有计划上的总投资。这也说明,低碳技术是值得投资的领域{13}。但是,对于私人投资者来讲,由于受技术、市场等因素的影响,对低碳技术投资的意愿不强。因此,政府要形成有利于低碳技术投资的环境和条件。促进或提供必要的研发有两条重要的途径。一是运用价格体系,即“市场”,通过适当的税收、补税和配额让私人主动资助和直接动手研发;二是由政府直接资助和控制研发并同企业进行合作。

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过程中,我们要注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在研发上,要注重加大企业和民间投资的力度。中国大约70%的研究与开发是来自政府,而在美国、日本和德国则是由工业界负责70%以上的支出。假设工业界注重商业化,更可能开发具有商业实用价值的技术,而中国的危险是研究和开发带不来实用技术的发展。{14}

如何引导低碳技术的投资?通过长期购电协议,制定透明的、有竞争力的、稳定的价格,能有效地吸引投资者对可再生能源投资。世界现行的两种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强制性政策一是强制购电法,即要求以固定价格强制性购买可再生能源;二是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标准,即要求特定地区电力公司的能源达到规定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最小配额或者最低装机容量。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措施鼓励可再生能源投资:通过补贴降低前期资金成本;通过投资退税或生产退税降低资金和运营成本;通过碳信用改善收益流;通过优惠贷款和担保提供财政支持等。

政府要把促进低碳技术发展与其他经济政策结合起来。如政府应在发展低碳技术并由此创造“千万个工作岗位”上实施大规模的支出。“美国进步中心”提出来一份全力刺激经济复苏的详细计划。这项计划包括了公共部门在内的五个主要领域的投资:促进建筑能源节约;扩大公共交通和货运;建设智能电网;建造风力田和太阳能设施;开发下一代生物燃料。

全世界要注重从总量上供给低碳技术。仅仅凭一国的研发和力量来发展低碳技术是不够的,全世界要形成发展低碳技术的集体行动。若拥有低碳技术优势的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更多地转移低碳技术,那么从世界来看,低碳技术不足的程度会大大地下降。但这种低碳技术转移还存在诸多障碍。发达国家企业在CDM项目中设置的技术转移障碍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发达国家一方面强调发展中国家也要减排,但另一方面又在低碳技术转移方面设置障碍。从发展低碳经济所需要的低碳技术来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2011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迈向低碳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未来》中指出,中国实现未来低碳经济的目标,至少需要60多种骨干技术支持,而在这60多种技术里面有42种是中国目前不掌握的核心技术。这表明,对于中国而言,70%的减排核心技术需要进口。但是意识形态的偏见、制度障碍及技术壁垒大大限制了低碳技术在国与国之间的转移,从而不利于低碳经济目标的实现。

注释:

①⑤⑥{11}【英】安东尼・吉登斯:《气候变化的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06页,第162页,第121页,第39页。

②⑦【英】尼古拉斯・斯特恩:《地球安全愿景:治理气候变化,创造繁荣进步新时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59页,第59-60页。

③⑧世界银行:《发展与气候变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6页,第16页。

④【英】卡萝塔・佩蕾丝:《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泡沫与黄金时代的动力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

⑨【美】戴维・瓦尔德纳:《国家构建与后发展》,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版,第201页。

⑩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编:《中国人类发展报告:迈向低碳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未来》,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0年版,第5-6页。

{12}【瑞】托马斯・思德纳:《环境与自然资源管理的政策工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484页。

{13}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等编著:《绿色发展 必选之路》,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54页。

Abstract: The key to develop low-carbon economy is to make the innovation in both technology and institution. Innovation and use of low-carbon technology require related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external incentive factors, and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The high risk of low-carbon industry needs to be reduced through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Innovating low carbon technology and removing carbon lock-in is a process which will improve social and institutional ability against environmental hazard. Research shows that 15 kinds of energy "blocks" will help keeping the world emissions stable in the next 50 years. The best way to remove carbon lock-in is to bring Strategic "Gap" Management on table. According to innovation, R & D investment and real use of low-carbon technology, the primary problem of removing carbon lock-in is the institutional level. As a result,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requires 3 points: combin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together, combining technology against weakness in energy shortage and technology required for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 combining environment condition which is good to invest low-carbon technology and foreign technology together.

Key words: Low-carbon Econom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Carbon Lock-in; "Gap" Management; Public Policy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其它   经济   缝隙   技术创新   燃料   路径   能源   制度   社会   系统   市场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