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 江 南

【知识指要】

1.字词正音:

  蒿莱(hāo lái)    萧条(xiāo tiáo)  坏槛(jiàn)当潮   枭(xiāo)鸟

 诌(zhōu)一曲   厨灶(chú zào)

2.字形比较:

  笙箫         空壕        水榭         哀江南

  潇洒         嚎啕        谢意         衷情倾诉

  萧条

3.词语补注:

①     蒿莱:泛指野草。

②     疾忙:急忙。

③     萧条:寂寞冷落,毫无生气。

④     坏槛当潮:已损坏的栏杆被水泡坏了。槛:栏杆。

⑤     枭鸟:凶猛的鸟。

⑥     诌一套:胡乱编造一套曲子。诌:编造。

4.资料检索:

    ①孔尚任(1648 1718),中国清代戏曲作家。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署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青年时隐居石门山读书 ,后 纳 捐为国子监生 。康 熙 二十三 年(1684),康熙帝南巡返经曲阜 ,孔尚任被荐去御前讲经,甚得赏识,破格录用,次年入京为国子监博士。二十五年随工部侍 郎孙在丰往扬州治河湖 海三年 。回京后迁户部主事,升户部广东司员外郎。三十八年六月,《桃花扇》历经10余年惨淡经营,三易其稿始成。次年即遭罢官。关于孔尚任的罢官原因,后世学者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因《桃花扇》的思想内容为清廷所忌而惹祸;有人认为被诬卷入了贪污案件而去职。孔尚任除代表作《桃花扇》之外,还与顾彩合撰《小忽雷》传奇,描写唐代梁厚本与郑盈盈的爱情故事,鞭笞暴虐骄横的权奸,痛斥趋炎附势的小人,主题思想与《桃花扇》一脉相承。孔尚任还著有《石门山集》、《湖海集》、《岸堂集》、《出山异数记》、《人瑞录》等。今人汪蔚林辑有《孔尚任诗文集》。

    ②一六四0年前后的秦淮河畔,杨柳依依,楼台隐隐,湿润的空气中飘荡着酒香和乐声。世界在这里变得有些奇怪,一种令人难以致信的浪漫气息笼罩了江南的名胜繁华之地。一些风尘女子经常和江南士林中的精英人物们举行集会,或饮酒赋诗,或寻幽探胜,或品茗赏花,他(她)们的话题是古琴谱的真伪,历史名人人品的高低,各书家作品的妙处,以及于国运兴衰,朝政得失。赋诗联句中,这些女子往往不逊于那些男人,她们往往诗、书、画各有擅胜,甚至让男人们自愧不如。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这些集会中,男人和妓女之间的关系,看上去更像一种真诚的朋友关系而非性的关系,他们的友谊是建立在人品才华之上的互相欣赏,相互间称兄道弟,礼尚往来。当然,两性之间的友情和爱情难以划分得锱铢不犯,友谊、爱情,还有难以言表的微妙和默契在他们中间默默地流荡。也许陈寅恪的概括更为准确:“以男女之情而兼诗酒之谊。”这些女子都是出类拔萃之辈。她们漂亮、聪明、活泼、各有所长。她们对人情世态有阅历,为人处事有主见,有胆魄,能自立,都善于在风波险恶中保护自己。她们中的很多人都很大气,虽然身陷风尘,但是她们活得甚至比普通人更有尊严。她们善于生活,绝不放弃能够得到的幸福。(选自张敞《神女生涯》)

③扬州赵园,有一副引人幽思和遐想的戏台联:“坐客为谁?听二分明月箫声,依稀杜牧;主人休问,有一管春风词笔,点缀扬州。” 贵州游盘山“江山一览阁”有三副生动有趣的戏台对联。传说,乾隆皇帝曾经到此,看戏时,乾隆心血来潮,要群臣为戏台拟联。某大臣才思敏捷,立即献上一联“听律吕,点破世态炎凉;见衣冠,描尽人间冷暖。”应该说,这副对联生动传神地概括了戏曲的艺术规律,对仗工整,寓意深刻。但乾隆觉得它过于文雅。片刻之后,另一大臣交出了第二副对联:“似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是谁。”这副戏联就像绕口令似的,也不太合律,难怪乾隆嫌它粗浅.要求众臣再想一想。此时,戏台上刚好在演《空城计》。诸葛亮端坐城楼抚琴饮漕,司马懿率领大军兵临城下。老臣刘墉(即刘罗锅)见此情景,灵感忽至,撰写了这样一副对联:“三五人可做千军万马;六七步如行四海九州。”乾隆很满意,认为此联平易朴实,雅俗共赏。   

       有些戏联,肯定戏曲的社会功能及认识作用,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道德启示。最常见的如:“戏台小天地;天地大戏台。”“曲是曲也,曲尽人情,愈曲愈妙。戏其戏乎,戏推物理,越戏越真。”它如:“看不清莫嚷,请问前头高见者;站得住便罢,须留余地后人观。”“看不见姑且听之,何须四处钻营,极力排开前面者;站得高弗能久也,莫仗一时得意,挺身遮住后来人!”都十分切合中国古老的文明与道德,教人以谦虚与谨慎,处处为人着想。又如:“戏剧本属虚,虚内寻实,实非为实,虚非为虚,虚虚实实,方寸地生杀予夺,荣辱贵贱,做来千秋事业,莫道当局是假;唱弹原为乐,乐中藏忧,忧民之忧,乐民之乐,乐乐忧忧,顷刻间悲欢离合,喜怒哀惧,现出万代人情,须从戏里传真。”“演悲欢寓合,当代岂无前代事;观抑扬褒贬,座中常有剧中人。”把戏剧教育作用与审美情趣相结合,既概括了中国戏剧的艺术特色,而且也把中国戏剧的教育意义阐述得十分清楚;挂在戏台上让读书不多的市民看的对联,有不少是俚对,通俗而风趣,看似平平,实则语带讥锋,亦谐亦庄。如:“愿听者听,愿看者看,听看自取两便;说好就好,说歹就歹,好歹只演三天。”“你看这班人,以假作真,才上台就变脸色;他同那件事,非名即利,未出脚即费心机。”“市内客官们,也要关切些艰难时局;眼前尺寸地,不知淘汰了多少英雄。”“盛衰何常,吾人于热闹场中看惯了;贤愚同尽,大家从鱼龙队里混过来。”“蜉蝣天地,蛮触战争,大作小观小亦大,咫只江山,须臾富贵,无为有处有还无。”“既已上台,不怕大家在旁边看戏;自能了局,何劳诸位替古人担忧,”“到什么地方,说什么话;穿何等衣服,像何等人。”

【课文导学】

1.学习重点:

深入领会文中的“兴亡之感”。

浓重深沉而又真实的历史感是《桃花扇》这部历史剧最大的优点。戏剧家是恪守历史真实的,然而又不完全拘泥于历史真实。《桃花扇》的悲剧力量就在于作家自觉、雄辩、明确地写出南明王朝覆灭的必然性,这一历史的最大真实。孔尚任对明朝的覆灭不仅仅是悲怆、追思、叹息、悼念……他还有对南明统治者的刻骨之恨。对于新建的清王朝,他没有明末遗老的狭隘,也没有非用正统观念从根本上否定它。作家这种进步思想,对历史清醒的认识,自然而然地反映在作品中。这就使《桃花扇》具有一种博大恢宏之势。更重要的是他写出了在这种无可逆转的历史面前,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思索、挣扎、痛苦……这种历史嬗变,兴亡感叹,乃是最激动人心的,也是最有意境的,诗化了的戏剧,侯朝宗再访李香君时,已是人去楼空。面对昔日繁华的歌舞场,今日寂寂的媚香楼,今非昔比,歇了管弦,停了琵琶,物依旧,美人已远去,身影飘缈……眼前景物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这不正是覆亡的大明江山的惨状么?这种历史的升华,艺术地再现,不是大手笔是雄于构筑、难于驾御的。

2.结构层次:

  《哀江南》一出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柳敬亭和苏昆生是《桃花扇》中贯穿始终的人物,可以说是侯李爱情悲剧和南明历史悲剧的见证者,而柳敬亭和苏昆生两人又都可以说是颇具性情的艺术家,因而由他二人道出“兴亡之感”再合适不过了。结构如图:

第一节(至“北新水令”):总起点题----“残废”“萧条”;

          

                                  金陵玉殿枯败

第二节(至“太平令”):  分点写哀   秦淮水榭枯颓

第三节(“离亭宴带歇拍煞”):大放哀声---江山易主,人物全非

3.写作特点:

    ①这套曲子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自开篇头两句以后,前六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这六支曲子集中笔墨写景,一气贯穿,层层蓄势,使第七支曲子的抒情水到渠成,猛然爆发,动人心魄。

    ②这套曲子,语言准确、生动、形象。例如,  “舞丹墀燕雀常朝”,一个“舞”字,写出燕雀在丹墀上跳来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个“朝”字,又把这种情形与臣子拜见天子的庄严礼仪联系起来,给人以今昔对比的联想,表现了昔日神圣宫廷的今日极端衰败景象;“剩一树柳弯腰’’的“剩”字,意味深长,表明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脚,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

   ③尾声一曲,多用对偶、排比,兼用三个散句,既句式整齐又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读起来一气贯通,急促有力,令人慷慨击节。

4.难点点拨:

   ①如何理解文中的几处炼字之美?“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句,一连用“残”“废”“瘦”“空”四个词作修饰语。以“残”修饰“军”,使人想见败军溃逃的情形,这是虚写,是因“废垒”这一眼前实景而引起的联想;“残军”与“瘦马”也是虚实相对,前者为眼前之未见,后者为眼前之所见;昔日用于战争的“垒”“壕”,如今已“废”“空”,又衬之以卧在空荡荡的城壕中的瘦弱之马,更显凄凉。这些描写生动具体,寥寥数字,就真切地呈现了南京城郊战后伤痕累累的凄凉景象。“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句,一个“剩”字,尤其意味深长,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时过境迁、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这里只略加点染,就勾勒出一幅凄清的画面,把人带入十分悲凉的意境,用笔极简,造境极精。

     ②《哀江南》一曲和以往所学过的怀古题材的诗词作品有何异同?孔尚任的《哀江南》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姜夔的《扬州慢》等可谓同属怀古题材。苏词重在抒发物是人非之感,即表达赤壁风景依旧而英雄业绩全无的慨叹;而辛词重在借古讽今,即表达南宋王朝不求进取的愤慨和自己老当益壮的情怀;而姜词和孔曲最为接近,即表达人物全非,昔日繁华不再,今日人事漂零的兴亡之叹。

【同步导练】

阅读下面的曲文完成7-11题

               桃花扇·哀  江  南

[北新水令]山松野草带花挑,猛抬头秣陵重到。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

[驻马听]野火频烧,护墓长楸多半焦。山羊群跑,守陵阿监几时逃。鸽翎蝠粪满堂抛,枯枝败叶当阶罩;谁祭扫,牧儿打碎龙碑帽。

[沉醉东风]横白玉八根柱倒,堕红泥半堵墙高,碎琉璃瓦片多,烂翡翠窗棂少,舞丹墀燕雀常朝,直入宫门一路蒿,住几个乞儿饿殍。

[折桂令]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萧。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沽美酒]你记得跨青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太平令]行到那旧院门,何用轻敲,也不怕小犬哞哞。无非是枯井颓巢,不过些砖苔砌草。手种的花条柳梢,尽意儿采樵;这黑灰是谁家厨灶?   

[离亭宴带歇拍煞]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来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肴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7.对[北新水令]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一曲用高度精练的语言概括了金陵城历经战乱后的衰败景象。

b.“残”“废”“瘦”“空”“萧条”均为形容词直接定性似有触目惊心之感,表现出屈辱的历史给现实所留下的痕迹。

c.“夕阳”一词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早已成为衰亡、凄凉的象征,尤显其历史沧桑和无奈之感。

d.全曲与苏轼的“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等语似有异曲同工之感。

(答案:d。本曲极写萧条,苏词重在雄壮,颇不相同。)

8.对[驻马听]和[沉醉东风]两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驻马听]写明朝皇陵的衰败重在突出无知牧童和守陵人的破坏。

b.[沉醉东风]写昔日皇陵的建筑物早已残破不堪,种种满了野草和野鸟。

c.“牧儿”句叙写明皇陵已成为一些小孩的玩乐场所。

d.“乞儿”句表明明皇陵已成为无家可归的流浪者的栖息地和安葬地。

(答案:a。皇陵的衰败是改朝换代使然,与牧童和守陵人无关。)

9.下列曲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红叶无个人瞧”,大有物是人非之感,与姜夔的“念桥边芍药,年年知为谁开”有同工之妙。

b.“秋水长天人过少”句,回忆以往清秋时节,水阔天长,行人稀少。

c.“残山梦最真”,山河已残破,但过去的一切景物在梦中还最为真切。

d.“眼看他起来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美与丑、兴与亡的快速对比转换揭示了历史的沧桑和人事的无奈。

(答案:b。“秋水长天人过少”写的是现实萧条人烟稀少的景象。)

10.下面对该段曲词分层最恰当的一项是:

a.[北新水令] [驻马听]/ [沉醉东风] [折桂令] [沽美酒] [太平令]/ [离亭宴带歇拍煞]

b.[北新水令] /驻马听]/ [沉醉东风] [折桂令]/ [沽美酒] [太平令] [离亭宴带歇拍煞]

c.[北新水令] / [驻马听]  [沉醉东风]/  [折桂令]  [沽美酒]  [太平令]/ [离亭宴带歇拍煞]

d.[北新水令]  [驻马听]/ [沉醉东风] /  [折桂令]  [沽美酒]  [太平令] / [离亭宴带歇拍煞]

(答案:c。第一层是总写,第二层是皇陵的衰败,第三层是写秦淮河的冷落,第四层是抒发哀江南之叹。)

11.对此全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曲选取明朝皇陵和秦淮河最具特色的两项景物,表现昔盛今衰的变化。

b.前部铺写唱曲人目睹的凄凉景象,寓情于景。

c.后部[离亭宴带歇拍煞]直抒胸臆,大放悲歌。

d.全曲哀切感人,表达了唱曲人怀念昔日红尘生活和世事无常的感叹。

(答案:d。表达的应是亡国之痛。)

阅读下面洪升的《长生殿》和白朴《梧桐雨》的曲文,按要求完成16-18题。

          《梧桐雨·粉蝶儿》:

    天淡云闲,列长空数行征雁。御园中夏景初残:柳添黄,荷减翠,秋莲脱瓣,坐近幽阑,喷清香,玉簪花绽。

    《长生殿·惊变》

    天淡云闲,列长空数行征雁。御园中秋色斓斑:柳添黄,蘋减绿,红莲脱瓣。一抹雕阑,喷清香,桂花初绽。

              《长生殿·哭像》

    【脱布衫】羞杀咱掩面悲伤,救不得月貌花庞。是寡人全无主张,不合呵将他轻放。【小梁州】我当时若肯将身去抵挡,未必他直犯君王。纵然犯了又何妨,泉台上倒博的个永成双。(幺篇)如今独自虽无恙,问余生有甚风光!只落得泪万行愁千状。(哭科)我那妃子呵,人间天上,此恨怎能偿。(丑同二宫女、二内监捧香炉、花旖,引杂抬杨妃像,鼓乐行上。丑见生科)启万岁爷,杨娘娘宝像迎到了。[生]快迎进来波。[丑]领旨。(出科)奉旨:宣杨娘娘像进。[宫女]领旨。(做抬像进,对生)(宫女跪扶像略俯科)杨娘娘见驾。(丑)平身。(宫女起科,生起立,对像哭科)我那妃子呵![上小楼]别离一向,忽看娇样。待与你叙我冤情,说我惊魂,话我愁肠,(近前叫科)妃子,妃子!怎不见你回笑庞,答应响,移身前傍——(细看像,大哭科)呀,原来是刻香檀做成的神像!……(快活三)俺只见宫娥每簇拥将,把团扇护新妆,犹错认定情初,夜入兰房——[悲科]可怎生冷清清独坐在这彩画生绡帐。

1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     桂花初绽           _________

②     不合呵将他轻放     _________

③     你回笑庞,答应响   _________

(答案:开花   不该   面容  声音)

15.试比较《长生殿·惊变》《梧桐雨·粉蝶儿》两词变化的好处: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秋色斓斑”是对景色的赞赏,比“夏景初残”更适用御园小宴的气氛;“荷减翠”改成“蘋减绿”,避免“荷”与“莲”的重复;“秋莲”的“秋”改成“红”,加上“添黄”、“减绿”,使“斓斑”二字有照应,秋日园林的丰富色彩好象映入人的眼帘一样。桂花也比玉簪花更切合时令。)

16.试分析《长生殿·哭像》中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唐玄宗思念成痴,魂惊肠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9

标签:教案   语文   高中语文   高二语文   江南   瘦马   秦淮   乾隆   太平   戏台   东风   皇陵   萧条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