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然台记

一、基础知识
1.正字音
玮丽(    )  啜漓(    )   舟楫(    )  采椽(    )   杞菊(    )
期年 (    )  城郭(    )   撷取(    )  秫酒(    )   慨然(    ) 
指数(    )  倏忽(    )   作揖(    )  瓮牖(    )   飒爽(    )
园圃(    )  脱粟(    )    骋骛(    )(    )           睥睨(    )(    )
2.通假字
(1)餔糟啜醨,皆可以醉          (2)而庇采椽之居           (3)出没隐见
3.重点实虚词
(1)苟有可观,皆有可乐                              (2)人之所欲无穷
(3)美恶之辨战乎中                                   (4)如隙中之观斗
(5)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                              (6)始至之日,岁比不登
(7)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                          (8)美恶之辨战乎中
(9)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                        (10)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
(11)释舟楫之安                                  
(12)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13)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来源:学科网]
(14)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二、课外阅读
范冉,字史云,陈留外黄人也。好违时绝俗,为激诡之行。与河内王奂亲善。奂后为考城令,境接外黄,屡遣书请冉,冉 不至。及至迁汉阳太守,将行,冉乃与弟步赍麦酒,于道侧设坛以待之。冉见奂车徒络绎,遂不自闻,惟与弟共辩论于路。奂识其声,即下车与相揖对。奂曰:“行路仓卒,非陈契阔之所,可供到前亭宿息,以叙分隔。”冉曰:“子前在考城,思欲相从,以贱质自绝豪友耳。今子远适千里,会面无期,故轻行相候,以展诀别。如其相追,将有慕贵之讥矣。”便起告违,拂衣而去。
桓帝时,以冉为莱芜长,遭母忧,不到官。后辟太尉府,以狷急不能从俗,常佩韦于朝。议者欲以为侍御史,因遁身逃命于梁沛之间。推鹿车,载妻子,捃拾自资,或寓息客庐,或依宿树荫。如此十余年,乃结草室而居焉。所止单陋,有时粮粒尽,穷居自若,言貌无改。闾里歌之曰:“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后为三府所辟,乃应司空命。是时西羌叛,黄巾作难,制诸府掾属不得妄有去就。冉首自劾退,诏书特原不理罪。
中平二年卒于家。遗令敕其子曰:“吾生于昏暗之世,值乎淫侈之俗,生不得匡世济时,死何忍自同于世!气绝便敛,敛以时服,衣足蔽形,棺足周身,敛毕便穿,穿毕便埋。其明堂之奠,干饭寒水,饮食之物,勿有所下。坟封高下,令足自隐。勿令乡人宗亲有所加也。”于是三府累行论谥,佥曰宜为贞节先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如此十余年,乃结草室而居焉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①惟与弟共辩论于路               ②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c.①好违时绝俗,为激诡之行         ②今老矣,无能为已
d.①后辟太尉府,以狷急不能众俗     ②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范冉“好违时绝俗,为激诡之行”的一组是(    )
①奂后为考城令,境接外黄,屡遣书请冉,冉不至
②冉见奂车徒络绎,遂不自闻,惟与弟共辩论于路
③后辟太尉府,以狷急不能 从俗,常佩韦于朝
④议者以为待御史,因遁身逃命于梁沛之间
⑤后为三府所辟,乃应司空命
⑥闾里歌之曰:“甑中生尘范只云,釜中生鱼范莱芜。”
a.①③⑥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①②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冉极有个性,尽管与河内人王奂的关系密切,但并不因为王奂做官而攀附他,等到王奂远行到异地为官,也只是在路边见上一面就离开了。
b.桓帝时,曾任命范冉担任莱芜长,但因母亲去世,范冉并没有去就任。后来有人提议让他担任侍御史的官职,他又一走了之。
c.范冉甘于清贫生活,家里住的很简陋,生活窘困,他却若无其事,言谈和表情依旧,因此乡人也以歌讥 讽他。
d.范冉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有着奢侈风气的混乱社会,活着不能匡世济时,死后也不肯和世人一样,因此临终之时,他吩咐儿子自己的丧事一切从简。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及奂迁汉阳太守,将行,冉乃与弟步赍麦酒,于道侧设坛以待之。
译文:                                                                        
(2)今子远适千里,会面无期,故轻行相 候,以展诀别。
译文:                                                                        
(3 )冉首自劾退,诏书特原不理罪。
译文:                                                                        
三、课内阅读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餔糟啜离(加“酉”字旁),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 ,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 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覆。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丑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 庇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 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使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威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来源:zxxk.com]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1.写出下列加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1)是谓求祸而辞福( )(2)岁比不登 ( )
   (3)背湖山之观 ( )(4)稍葺而新之 ( )
   (5)而吊其不终 ( )(6)余弟子由适在济南( )
 2.下列句中加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
   a. (1)盖游于物之外也 (2)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
   b.(1)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2)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山中与裴秀才书》)
   c.(1)因城以为台者旧矣。 (2)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 [来源:学科网]
   d.(1)台高而安 (2)正襟危坐而问客(《前赤壁赋》)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恶美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译文:                                                                          [来源:学科网]
   (2)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译文:                                   
4.简答
   (1)从第一段的议论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
   (2)第三段中写作者“相与登览,放意肆志”,你能品味出这纵情欢乐中含蕴着怎样的感慨和隐痛?请精读该段并联系全文,试作简要分析。
   (3)取名为“超然台”的原因是 (请用文中的一个句子回答)

答案
一、基础知识(略)
二、课外阅读
1.a(a项①是“才”的意思;②表示判断,有“为”“是”的意思。b项都为“在”;c项都为“做,干”;d项都是“因为”。)[来源:学科网]
2.d(③是说范冉上朝佩戴韦皮是为了提醒自己。⑤说范冉应召到司空府就职。⑥是说民间歌谣对范冉家里穷的描述。)
3.c(乡人的歌谣并不是讥讽他)
4.(1)等到王奂升为汉阳太守,将要启程 ,范冉才与弟弟步行,携带了麦子做的酒,在路边设坛来等候王奂。
(2)现在您要到千里以外的远方,相见无期,所以就轻装赶来等候您,来跟您道别。
(3)范冉自己首先主要动交待罪行要求辞去官职,天子下诏书特地赦免他不予治罪。
三、课内阅读
   1.(1)避开(2)收成(3)景色(4)修理(5)哀痛(6)正在
   2.c.都作介词,相当于“凭借、依靠”。(a.(1)连词,可译坐“因为”、“由于”。(2)用作发语词,可译为“大概”。b.(1)动词,认为;(2)介词,用 。d.(1)连词,表并列;可译作“又”;(2)连词,表修饰,可译作“地”,或不译。)
3.(1)所以有了美和恶的意念,忧和乐就产生了;这不是很可悲吗?
  (2)我既安于这里的淳朴风俗,而这里的官吏和百姓对我的无能也习惯了。
4.(1)反映了作者等荣辱、同忧乐的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正是他在险恶的境遇中自我消遣的精神支柱。这样开头,一方面扣紧题旨——超然,点明主题,显示了全文的思想情感倾向性,有力地吸引读者;另一方面也为下文的展开作了铺垫。
(2)要点参考:抒发怀才不遇之感,愿为邦国立功而终遭贬谪之慨叹,仕途失意之悲,人生潦倒之苦。
(3)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8

标签:教案   语文   初中语文   九年级语文   河内   太守   淮阴   莱芜   连词   太尉   诏书   相与   超然   译文   来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