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能找出文中的主要观点
2、能运用文中的主要观点对具体现象进行探究
3、学习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写法。
教材分析:
《成功》这篇文章以个人经历说道理,分析成功的三个必要条件,指出无论是治学或是干事业,都不能依赖天资和机遇,指出只有通过勤奋,才能走向成功。
    本文所讲道理是通俗易懂的,如果只是干巴巴就课文讲课文,学生因为无新鲜感而产生厌学心理,所以教者必须占有大量材料,才能讲得有血有肉,生动感人。教者还要结合作者季羡林的经历来讲成功的公式。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体会来感悟、体会文章所阐明的道理。只有建立在大量事实材料上的感悟才是真正的感悟。
教学设想:
本文语言平易,观点明确,层次清晰,学生学习起来还是易懂的,可以教给学生质疑的思想、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乐趣,从而很快的走进文本,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1、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成功的一件事以及成功的原因。
2、教师由此导入: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常常羡慕一些成功人士。我们羡慕科学家们为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我们羡慕作家们写出优秀的作品;我们羡慕奥运冠军们登上了最高领奖台;……可我们有没有想过,他们是如何成功的呢?他们成功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他们成功背后有哪些故事呢?我们除了羡慕之外还应做些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道走进文学泰斗季羡林先生的《成功》一文。(介绍作者成功一例) 
3、学生畅谈自己成功的一件事。
二、阅读课文感知文本
学会解读文本,积累生字词语。能找出文中的主要观点,把握作者的论证方法。1、指导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勾画出值得掌握和借鉴的词语及名言名句。
2、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并划出作者对成功所持的观点。
3、点拨学生思考作者所用的论据和论证方法。
3、安排学生结合课文的某一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教师加以启发引导。
三、研读课文探究文本
准确理解作者的观点,明白成功的决定因素是人的自身努力,在勤奋中走向成功。
(教师借助ppt展示问题,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深入探究文本内容。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成功离不开天资、勤奋和机遇。(师边讲边写出:天资+勤奋+机遇=成功)那么,这三者中哪一样最重要呢?请大家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2、作者对天资持什么的态度?又是怎样佐证自己的态度的?
3、作者对文革中和现在的自命天才的人的评价分别是:“至今不解”、“不敢赞一词”。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理解。
4、作者对勤奋持什么的态度?又是怎样佐证自己的态度的?
5、作者对机遇持什么的态度?又是怎样佐证自己的态度的?
6、作者认为“天资是由天来决定,机遇是不期而来!我们无能为力”。请同学们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如果不同意作者的观点,你又可以怎样修改或作些补充?
7、朗读背诵王国维的“境界说”,领会其中的深意,并能用自己的话清楚连贯地阐述。体会作者引用这几句话的作用?
(教师要引导他们进行辨析,要注意适当肯定、鼓励他们做到言之无据。)
四、拓展延伸佐证观点
通过材料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作者关于成功的三个条件和主次关系问题的论述,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再次用ppt展示几个拓展素材,请同学们运用作者关于构成成功条件的基本观点探究下列材料,看看有哪些发现?
材料一:电视剧《我的太阳》中有位女舞蹈演员,为了艺术上有所成就,不仅天天苦练,而且到35岁还不愿生孩子,搞得婆媳关系很紧张,宁肯离婚也不让步。可是她专业成绩平平,一共也没当过几回主角,这位演员作出了这么大的牺牲,最后却不得不忍痛离开舞台。
材料二:一只蜜蜂要酿造1公斤蜂蜜,必须在100万朵花上采原材料,假如花丛同蜂房的距离平均是1公里,那么蜜蜂要酿造1公斤蜜,就得飞行45万公里,差不多等于绕地球赤道行11圈。
材料三:贝多芬小时候弹钢琴专注时,手指在键盘上磨得滚烫。为长期弹下去,他在琴旁放一盆凉水,把手指浸在水中泡凉后接着弹,水撩在地板上积少成多,漏到楼下房东家里却浑然不知。
材料四:王安石《伤仲永》一文中的方仲永,5岁时就认识书写工具,7岁就能指物作诗。邻居家有事常喊他去作诗并给他报酬。其父觉得有利可图,便拉着他到处赚钱,不让其学习,结果到20岁时”泯然众人”。
材料五:秦末,刘邦、项羽先后进入咸阳,当时项羽力量明显强于刘邦,消灭他易如反掌,在”鸿门宴”上项羽不听谋士范增之言杀掉刘邦,沽名钓誉,听信项伯仁义之说放走刘邦,最后天下被刘邦所夺。
(此教学环节中,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对几个故事的感受,并引导学生合作思考这些素材佐证了作者关于成功的哪个观点。) 
五、多元思考启迪思维
 让学生运用作者基本观点探究提供的材料,以期达到加强对成功三个要素关系的理解,和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对于成功所需条件的看法,从不同的角度看可能观点未必相同,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阅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用ppt演示)
1、爱因斯坦的成功公式: w (成功)  = x(艰苦劳动 +y(正确方法 +z(少说空话)
2、李嘉成认为成功靠3q,iq(理性智商)eq(情绪智商)sq(心灵智商)。
3、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教学小结
 再次激发起学生渴望成功的心理,明确成功的渠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关于成功的观点,构成成功的条件一定有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大家能在以后的学习当中确定好目标,勤奋努力、抓住机遇获取成功。
板书设计:
成功=   天资          勤奋            机遇                    + x ?
由天决定       自己决定       存在,有时影响          合作精神、自信
无能为力       狠下功夫       极大,但不期而来        科学方法等
课后作业:
 《同步导学》[学后巩固强化]  60页
(审核   乔玉)

《成功》教学案设计(二)
教学目标:
1、熟悉文本,找出作者的基本观点,理清写作层次
2、积累三首词。
3、学会从现实生活中寻找论据来证明(完善)观点
4、合作辨析,对课文观点进行探究,拓展思路,形成自己的看法。
教材分析:
《成功》这篇文章以个人经历说道理,分析成功的三个必要条件,指出无论是治学或是干事业,都不能依赖天资和机遇,指出只有通过勤奋,才能走向成功。
    本文所讲道理是通俗易懂的,如果只是干巴巴就课文讲课文,学生因为无新鲜感而产生厌学心理,所以教者必须占有大量材料,才能讲得有血有肉,生动感人。教者还要结合作者季羡林的经历来讲成功的公式。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体会来感悟、体会文章所阐明的道理。只有建立在大量事实材料上的感悟才是真正的感悟。
教学设想:
通过反复阅读、讨论,领会作者表达的特点,通过比较阅读从而深刻明白作者对于成功的见解。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演讲同学说一说“我所了解的季羡林”。
二、阅读指导 
1、培养速读能力,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同时要求书面写出文章大意,将速读落在实处。
(一)速读课文,我知道文章的观点是            (书面写出)
(二)细读课文,列出文章结构提纲
2、训练归纳能力。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引用的内容培养质疑习惯
3、培养替换补充材料说明观点的能力,同时深化理解。学生交流阅读体会----分组交流收集的论据:
   a成功需要天资b成功需要机遇c 成功需要勤奋d成功的关键要素在于勤奋。
4、培养质疑精神,鼓励形成自己的看法。比较阅读,拓展理解
 比较阅读《成功是一种感受》,解决两个问题
附:《成功是一种感受》
    说到成功,人们有一个错误观念:成功只等于成名。有人认为,只有扭转乾坤的壮举,才算是成功的举动;有人认为,只有领袖、名人,称的上“家”的人,才算是成功者;有人则干脆断言,世界上没有一个成功者,因为人生最终的结局是悲剧——后人肯定会超越前人。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自卑。
    其实,我们都是成功者,因为成功只是一种感受,一种自我意识的主观感受。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每一点进步,哪怕只是微小的进步,都看作是一次成功,都认认真真的品味一番,那么,幸福和快乐就会常伴我们身边,我们的人生也就会因此而变得格外的丰富和生动。不是吗?作为一名学生,他考试及格了,成绩提高了,这是成功,也应该感到高兴;作为一个农民,他播下的种子发芽了,庄稼收割了,这也是成功,也应该感到高兴。在更多的时候,成功无需旁人认可,更不许别人来裁判;我们也不要把成功的刻度划得太高,不要把成功看得过于神圣。
    然而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不可避免要遭受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失败,每经过一次失败,对事物的认识就深入了一步,对人生的感悟就加深了许多,自己的意志就增强了不少,这种种经历和感受,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成功?不也应该感到快乐吗?否则,我们就会对人生失去一份应有的信心,面对困难,我们就会望而却步。
    大胆而自豪的承认成功吧,认认真真的品味自己的每一次成功,从品味中,汲取动力,开启智慧,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这也许就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a、假如你是编者,你会选择哪篇文章入选初中教材?b、编者认为季先生的《成功》“贵在有独特见解”,“ 见解独到而深刻”,你同意吗?
 与学生共同分享阅读结果,言传身教。教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开学第一课”,学生交流关成功的名言。
  课后作业 :
当堂背诵王国维的“境界说”
课外阅读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永远的悔》、《春满燕园》。《成功是一种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7

标签:教案   语文   初中语文   九年级语文   佐证   天资   刘邦   课文   勤奋   机遇   观点   材料   作者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