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江西省南昌市豫章路小学 刘玉荣
  “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是“疑而不问”,那些不善于质疑的人,一般学习态度懒散、知识面狭窄,而乐于发问的人却思维活跃,解决问题能力比较强。质疑就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质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学生由疑而问,也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比如,在教学中学生就会问到:诸葛亮是怎样算出三天后会有雾?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江西省南昌市豫章路小学 邓水红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情节改写的。课前我先布置学生搜集了有关三国的故事,讲一讲,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讲课时,我在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抓住诸葛亮的“笑”,通过这一“笑”的理解,理会《草船借箭》中的人物,如周瑜的心胸狭窄,疾贤妒能,曹操的疑心重,用兵谨慎,鲁肃忠厚守信,从而深刻地领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山东省荣成市实验小学 刘 珂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教学时我深刻领会教材,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往往落实的不尽如人意,现总结得失如下:
一、充分把握文章留白处,感知人物形象
  1、本课我教学的重点之一放到了研读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感知人物形象:
    由于这个自然段有一个明显的特点 以对话形式组段。在教学中我抛出问题:“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给周瑜和诸葛亮两人加上他们说话时的动作、语气、神情。并想想为什么这样加?他们在说话时想些什么?”我的本意是希望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研读与合作探究交流,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竹。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的时候,议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此时,课堂的气氛达到了最高点。
    可在这里的教学中,在最该体现个性化阅读的时候,我却设计了一个齐读练习,虽然说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认识了周瑜的阴险狡诈、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但这与我的本意并不一致。由于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学生的引导上,在朗读方面花的时间就显得少了。现在回过头来想想,语文教学中就是强调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加深对文章理解的重要性。如果我把更多的时间到学生充分地朗读体会上(合作读、分角色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领悟人物形象,可能达到的效果会更好。
  2、在学生汇报到通过三天之后的漫天大雾,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时,我设置了一个问题: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说说看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有的同学说:“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有的同学说:“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我又说:“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于是,我又试着问:“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从而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与鲁肃的老实忠厚。
  3、假设具体情境,如果那天驻守曹军大寨的不是曹操,而是一个性情莽撞的人,结果会怎样?这一设计学生不但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了解,而且深化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认识。
二、发散思维,勇于探索
  教学中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
  1、情境采访,深化认识:
    如,教师作为《三国周刊》的记者采访“孔明”:“孔明先生,您在借箭中的表现我佩服不已,请问您在向周瑜立下军令状时,怎会有如此把握?”学生会自然地对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加以总结,并加入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2、作业设计,拓展延伸:
    在课的结束部分,我在引导学生总结了本课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妒才阴险,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语言描写中体会到这一写作方法后,总结出: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通过语言,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随即设计小练笔作业:想象一下,如果周瑜刁难的是武松,故事情节会怎样?这一练笔作业的设计,让学生有了非常大的拓展想象空间,而且将本文所学用到了写作上。
  总之,本文的教学设计,我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重视探究性阅读过程的指导,并抓住几个主要问题,适时,适度地巧问妙点,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发现和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进行较好的语言和思维的训练。美中不足,就是教师引导的还是过多,学生自主质疑探究的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对于这片篇幅较长的课文来讲,如何把握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深度与朗读训练到位的统一问题,还需要自己在日常教学中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教案   语文   小学语文   小学五年级语文   草船借箭   豫章   神机妙算   作业   大雾   人物形象   思维   自主   人物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