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复习(新版人教版)

第一单元复习讲义 
一、散步 莫怀戚
    中心思想:《散步》展现了一个家庭的幸福温馨,展现了人间的真善美。颂扬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文章层次的划分
第一部分(1):总起,交代了散步的地点和有关的人物。
第二部分(2 8):重点写散步的过程。这一部分又可根据内容分为三层。
  第一层(2)交代母亲对这次散步的态度的转变。
 第二层(3 5)写田野的春色以及一家人散步的乐趣。
 第三层(6 8)写产生散步路线的分歧以及解决办法。

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我”:     孝顺善良,关爱母亲
 我的母亲:慈祥亲切,善解人意
 我的妻子:  温柔贤惠
 我的儿子:天真活泼,聪明伶俐

疑难解析:
1、母亲为什么偏偏要走大路?
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况且母亲身体不好。
2、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 背起了儿子。(换成“抱”,可以吗?)
初春的田野潮湿,容易滑倒;儿子很胖,抱容易挡住视线。不经意的动作,却倾注了母亲对儿子的深情。
3、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好在哪里?)
   “熬”含有“忍耐压力、折磨,承受艰苦”之意。

写景段落的作用:
 1、“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作用:该段描写了新绿、嫩芽、咕咕的冬水,写出初春的气息。在春的气息中,使人感觉到生命的可贵。这段话通过初春秀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正是因为感受到冬去春来,气候转暖,生机萌动,全家人才一起出来散步。这是对全文的铺垫,另一方面也使文章的感情基调由深沉变得欢愉起来。

 2、“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
该段写景交代了儿子走小路的原因,也为下文母亲选择走小路埋下伏笔,展现了母亲充分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正是因为有这样美景春光,我们全家人才决定出来踏青,本以为风平浪静,谁知微风拂过,湖面荡起点点涟漪,我面对一个两难的选择。

重点句子解析:
1、“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
2、“小家伙突然大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这两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3、“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4、“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这一句表现了妻子的贤惠。“在外面”这个限制语用得好,令人想到“在家里”就可能不是这样了,很可能“我总是听她的”。
5、“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含义深刻。它以轻衬重,突出了“尊老爱幼”的重大意义,还写出了中年人已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正在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谱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篇章。

 
二、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中心思想:课文讲述了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重点解读:
1、“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句中“是”写有意的动作还是无意的行为?请说明理由。
 答:母亲这是有意的动作,怕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触景伤情,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并且母亲希望我能正视自己,而不是逃避。
2、已悟透生活中的作者用“艰难”一词评价“母亲”的一生,你所理解的“母亲”的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概括归纳。
 答:母亲身体不好,却不告诉我,我的心情不好,经常向母亲发脾气。
3、“悄悄”,"偷偷”,“眼边红红的”等词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情感?
  答:母亲悄悄出去是为了让“我”尽情地发泄心中的苦痛,期待“我”能恢复平静和理智。而无声地离开,突出母亲的谨慎小心,怕自己让儿子痛苦,对儿子的理解,为儿子伤心。偷偷的表现了母亲不放心“我”,关注着“我”,母亲的慈爱和细心。眼边红红的表现了母亲强忍着内心的悲伤,母亲无私的关爱,呵护儿子。
4、末段划线句子通过对菊花绚丽烂漫的描写来表达作者对秋天特有的情思,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两点情思。划线部分(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话开得正烂漫。)
答:花代表美好的事物,希望他看花是为了转移他病痛中的痛苦,更是为了让他找到生活的勇气。 母爱无私,母亲永远是在我们看不见的时候最爱我,父母对子女的爱永远只表露了三分 秋天的怀念并不是说故事发生在秋天,而是我对母亲的怀念和秋天这个季节有共通之处,都是代表了一种惋惜,代表了一种收获母爱,收获生存勇气的信念
5、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
答:从结尾的描写内容看,“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

6、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我的动静;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
明确:刻画了细腻深沉的母爱,她让“我”尽情地发泄心中的苦痛,又强忍着内心的悲伤。突出母亲的谨慎小心和慈爱细心。对儿子的体谅、包容和理解,无私的关爱呵护儿子。

7、“不,我不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就再也没有回来”“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明确:自己从没有考虑过母亲的感受,从未为母亲着想,对母爱的浑然不觉,母亲的去世激起了“我”对生命的感悟,对自己少不更事的追悔,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8、母亲为什么“挡”在窗前?
明确:不想让多愁善感的“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9、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我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明确:盛开的菊花犹如坚强勇敢地活过来的“我”,艳丽的色彩是对“我”成功人生的描绘,我最终懂得了母亲“好好活”的真正含义,而菊花却成为了我怀念母亲永远的寄托。

10、学了这篇课文,你读懂了什么?你很想对自己、或是对母亲、或是对史铁生说些什么?
明确:当苦难、逆境来临的时候,我们首先应想到的是好好活,让这唯一一次的活热烈而辉煌。我们从这篇文章中看到的,不仅仅是母爱,还会看到作者对生命的思索。

三、羚羊木雕  张之路
中心思想:课文讲述了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
儿子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文章段落层次的划分以及人物的性格特征是重点,请针对笔记详细记忆。

文章详解:
《羚羊木雕》(“羚羊木雕”是本文的线索和文眼。)
第①——⒂自然段:查问木雕。写父母逼我要回羚羊木雕,我很伤心。
1、“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突然”一词有什么作用?
“突然”一词,一开头就制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写出了妈妈的惊慌,我的惊吓。2、“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中“怦怦”有什么作用?(“怦怦”是拟声词,形容心跳,表现我被逼无奈,受到惊吓的心理。)
3、“因为我站在那儿一动不动,低着头不敢看她”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是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表现了我的胆怯不安,侧面写出了妈妈的严厉对我心灵造成的威压。)
4、"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坚定”有什么作用?(表现出妈妈说话的语气和固执生硬的态度,由此看出,妈妈是一个固执生硬,重财轻义的人。)
第⒃——23自然段:插叙了我和万芳之间真挚的友情。
1.从全文来看,选文这部分内容采用的记叙顺序是_插叙。
2.如果取消选文这一部分内容,按照生活本来的先后顺序来叙述整个故事,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那样整个故事情节的叙述就会平铺直叙,毫无波澜,文章也会拖长,内容也不太集中。作者运用插叙,将事情集中在同一天的时间里,使故事情节显得集中、紧凑。)
3.这段选文主要记叙的内容是什么?它在课文中安排在爸爸讲的一番理由之后,作用是什么?(插叙了“我”和万芳的真挚的友情。作用:含蓄地指责了爸爸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讲的一番理由是片面的;也含蓄地批评了父母重财轻义的行为会伤害孩子之间的感情。)
4.这段选文有概述,有具体叙述,请问概括叙述的内容是什么?具体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表现两位少年朋友怎样的感情? (概括叙述我和万芳在幼儿园时就形影不离,万芳学习好,不自私;概括叙述了昨天互赠礼物的事。具体叙述“换裤子”事件。表现了两个少年朋友纯洁的、真挚的、无私的友情。)
5.读了这段文字后,再回过头想想,父母硬逼“我”去要回羚羊木雕,错在什么地方? (错在父母不重视子女的友谊,不懂得孩子们最渴望、最珍惜友情;错在伤害了两个少年朋友之间纯真的感情,伤害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错在父母重财轻义;错在对子女教育简单粗暴……)
6.“送给你,咱俩永远是好朋友……永远!”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强调什么? (反复。强调两个少年朋友以真诚、纯洁的“友谊”为重。)
7.在“换裤子”事件中,万芳由“叹气”同情到“换裤”援助。作者是紧扣哪两个字来刻画万芳形象的? (紧扣住“仗义”二字。)
8、本部分的中心句是——万芳是个多么仗义的好朋友。
9、“每次上体育课,看见她裤子上的那条长长的伤疤,我就觉得对不住她”——运用比喻,用“长长的伤疤”比喻裤子上的口子被缝合后留下的痕迹,体现了我的内疚之情。
第24—25自然段:逼取木雕。用奶奶反衬爸爸妈妈,批评他们的行为。
1.“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站在门口,她一定想说什么,可是,她没有说”相照应的一句话是哪一句?(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2.“我从妈妈的眼睛里看出了羚羊的贵重。”想一想,“妈妈的眼睛”是什么样的眼神? (应该是有恐慌、焦急、气恼和期盼的眼神。)
3.爸爸妈妈执意让“我”取回羚羊,奶奶却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你同意谁的观点,为什么?(同意奶奶的观点。奶奶明白羚羊有价而情谊无价的到道理,不像父母那样重财轻义。她也知道羚羊贵重,但是,她更懂得执意让孩子取回羚羊,这样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多不好,对孩子间的感情影响多不好,对两家大人之间的关系多不好。
4.解释:无可挽回——不能扭转已成的不利局面。(或“事情没有任何转变的余地”。)
5.文中写道“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们就在一起。她学习很好,人一点也不自私。我们俩形影不离,语文老师管我们俩叫‘合二而一’”。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此段文字共有三句话,主要的意思是突出“我”与万芳的友情特深。   b.在写法上此段文字属于概括叙述
c.“在一起”和“形影不离”都是说明友情特别深厚,意思一个样
d.“合二而一”加引号,表明是引述了老师的话
6.奶奶“一定想说什么,可是,她没有说。”她会说什么?为什么又没有说?(奶奶会说“别逼孩子去要回羚羊木雕”,她没有说是因为她疼爱孙女,又深知儿子、媳妇的为人,左右为难,觉得说了也没用。)
7.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奶奶所说的“这样”是指什么?“不好”有什么不好?奶奶说这句话时,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这样”指逼孩子去要回已经送人的羚羊木雕;“不好”是指不顾孩子间情谊,逼孩子去要回木雕的做法会伤害孩子的心灵,会给孩子的成长笼罩上阴影。表现出奶奶疼爱孙女,又深知儿子、媳妇的为人,而左右为难的心理。)
8.作者借奶奶的话批评了什么?(批评了大人们重财轻义的行为)
9.“我再也受不了了,推开妈妈的糖盒,冒着雨飞快地跑出门去”这句话运用了描写方法是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形象地突出了我被逼无奈,万分痛苦的心理。试用比喻句描述“我再也受不了了”时心理感受。(“妈妈,您怎能这样苦苦相逼呀!我的心痛如割,似万箭穿心!”)
10、妈妈让我把一盒糖果送给万芳的目的是——逼我用糖果换回木雕。妈妈这样做的理由是——“木雕这么贵重的东西不能送给别人”
11、“屋子里静极了”说明了什么?(说明爸爸妈妈和我的矛盾冲突发展到了极点,双方处于僵持状态。)
12、“妈妈一边递过糖盒一边说:“您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  ——这里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表现了妈妈坚决要我用糖果换回木雕的态度。
13、你感受到了作者的感情倾向是什么?(作者是站在孩子这一边。作者认为儿童心灵多么美好,尽管他们幼稚,但是不能粗暴地伤害他们的心灵。孩子的心灵比任何贵重的东西更加贵重,只知东西贵重,不知孩子心灵贵重,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第26——38自然段:写我找万芳要回羚羊木雕,伤心不已。
1、“她还会像以前一样和我要好吗?一定不会了。”属于心理描写,写出了我的担心和伤心。
2、“万芳愣了一下,没有接小刀,只是咬着嘴唇看着我,我垂下眼睛不敢看她”——这里运用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了万芳的失望和伤心。
3、“月亮出来了,冷冷的”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运用自然环境描写,用“冷冷的月光”烘托我哀伤(悲伤)的心情。)
4、“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心理描写,写出了我的伤心和自责。[问:为什么“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羚羊木雕有价,而情义无价。如今我万般无奈,被逼反悔,将失去一个最要好的朋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
5、“可是,这能全怪我吗?”,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这是孩子对父母做法的严肃质问。我屈从了父母,应该怪我;但是,我是被逼无奈,主要怪父母,怪他们不懂得尊重孩子的情感和人格,对孩子采取简单生硬的态度,给孩子心灵造成严重伤害。)
6、请你对文中这件“不光彩的事”,谈谈你的看法。(“不光彩的事”是指我反悔了,去要回来已经送人的羚羊木雕。但是,我是被逼无奈,万分痛苦。因此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情感和人格,而孩子凡事也应该征求父母的意见,多与父母商量、沟通。)
7、“可是,这能全怪我吗?”这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结尾用心理描写来揭示了大人们的狭隘观念和重财轻义的行为对孩子心灵造成的严重伤害;并通过一个反问句,留下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8、你遇到文中“我”这样的事,你会怎样处理?(当妈妈逼我去要回羚羊木雕的时候,我不跟妈妈顶撞,而是给妈妈承认错误,说自己不知木雕的贵重,自己没征求父母的意见就送人了,请妈妈原谅;再跟妈妈讲万芳是个多么仗义的好朋友,请妈妈冷静下来想想办法,事情就会好得多。)
9、怎样才能避免文中这类不愉快事情的发生?(父母要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尊重孩子的情感;孩子凡事应征求父母的意见,避免做出幼稚的行为。大家都做到有事多同人商量,尽量把事情想得周全一些。)

四、散文诗两首

金色花 泰戈尔

1)第一次嬉戏(1~4):“我”在妈妈祷告时,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2)第二次嬉戏(5~6):“我”在妈妈读诗时,将影子投射到书页上。

3)第三次嬉戏(7~9):“我”在妈妈拿了灯去牛棚时,突然跳到她身边,恢复了原形。

这些看似是孩子与母亲嬉戏的诗歌,其实表达的是孩子对母亲的依恋。以    时间为顺序

妈妈和“我”的性格特征,具体看自己的笔记进行记忆。

荷叶 母亲  冰心
文章层次的划分:
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父亲的朋友送我们两缸莲花,引起我对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第4—7自然段):描绘雨中荷叶护红莲的动人情景。
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点明主旨,表达作者对母亲由衷的感激与爱恋。

另外,针对笔记中关于文眼以及三看红莲的部分详细记忆。

世说新语二则
咏雪

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谈诗论文。不一会,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做柳絮被风吹得漫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后来成了)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笔记需记忆:人物性格特点及两个比喻句的比较,以及古今异义和译文的背诵。

陈太丘与友期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你父亲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转身进入家门,也不回头看他。

笔记需记忆:人物性格特点及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以及译文的背诵。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教案   语文   初中语文   七年级语文   重财轻义   羚羊   木雕   单元   新版   奶奶   儿子   不好   父母   母亲   妈妈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