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形象、再造形象,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2.联系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统治者连年用兵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在比较阅读中对李白和杜甫两大诗人进行研究性学习。
  (二)内容选取:与诗歌相关的背景材料和诗歌体裁;扩展知识面的李白的《古风·其十九》。
  (三)过程安排:
  1.通过学生的反复朗读,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点拨,让学生在朗读中挖掘诗歌中的信息,对其进行补充空白、细节,进行创造性的想象,使诗歌形象化,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体味诗歌语言和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人的创作风格,通过听录音朗读让学生自己在朗读过程中试着读出这种感情。
  3.在把握诗歌的艺术风格基础上进行研究性学习:比较《兵车行》和《古风·其十九》。
  (四)方法、手段:
  1.朗读。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慢慢品味,教师作适当引导和点拨。
  2.学生互相评价朗读。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3.让学生发挥创造性想象,进行角色扮演。假设学生是诗人或者是诗中人物,发表感想或进行其他形式的表演,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二、教学实施
  (一)导入:介绍杜甫,导入新课
  1.学生介绍杜甫(主要是举例所学的名篇名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
  2.简单介绍杜甫及作品背景
  《兵车行》这首诗是杜甫在天宝十一年(752)年困守长安时候所作。关于诗的背景,一般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玄宗用兵征讨吐蕃,一说是征讨南诏,多取后一说。《资治通鉴》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士卒死者六万,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 
  3.释题——“行”的读音xíng。“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这首诗属于歌行体。歌行体的诗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
  (二)学生初读全诗,初步感知

  1.要求看阅读提示注解等各方面内容,准备老师的提问
  2.提问
  (1)要完整地叙述一件事,就要抓住这件事的几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前因,后果。本诗是一首叙事诗,它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哪位同学率先回答?
  明确:它讲的是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穷兵黩武,为了和南诏继续作战,在长安一带大肆征兵所造成的惨痛后果。
  (2)大肆征兵,老百姓生离死别的画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些诗句来描述?
明确:诗歌的第一段
  (三)分析诗歌第一段
  1.学生齐读,正音“耶”、“干”,释义“耶娘”、“妻子”、“干”。
  “耶”通“爷”,父亲。
  “干”读“gān”,冲。
  “妻子”,妻子和子女。
  2.问:“耶娘妻子”相送时为什么会“牵衣顿足拦道哭”?
  明确:这不是一般的相送,很可能是生离死别。
  3.老师追问:这一点可以从后面的哪些诗句得到印证?
  明确:“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4.问:“尘埃不见咸阳桥”一句中的“不见”可否理解成咸阳桥特别卫生、一尘不染呢?
  明确:不对,应该说明了当时被抓的“行人”和相送的亲人之多,扬起的尘埃淹没了咸阳桥。
  5.要求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一送别场面。
  (四)分析诗歌第二段
  1.指名读,由学生评价。
  2.问:“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一句中的“道旁过者”、“行人”可能指何人?“点行频”何以见得?在诗中有没有具体的描述?
  明确:道旁过者——杜甫
  行人——征人
  点行频——“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3.“点行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武皇开边意未已,边庭流血成海水。”
  4.问:“武皇”指何人?上述诗句说明了什么?
  明确:借指唐玄宗,含蓄地表达了对以唐玄宗为代表的唐皇朝统治者“开边”政策的指责。
  (五)分析诗歌第三段
  1.让学生齐读后说说这一段中哪些诗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回答最后一句,“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怪怕人的!
  老师补充:第一段写人哭,这一段就写鬼哭了。连鬼都哭,你说惨不惨?
  2.问:对于这样的惨相,役夫是否“敢申恨”?
  明确:不敢,敢怒不敢言。
  老师追问:最终有没有“申恨”?
  明确:有。
  不敢申恨可最终还是申述了,把征夫的苦难和恐惧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3.问:“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一句是否表明了杜甫走出了“重男轻女”的封建传统观念?
  明确:中国老百姓一贯重男轻女,生男则喜,生女则悲。重男轻女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现在倒好,怕生男,只想生女了。是什么造成老百姓这一传统观念的转变呢?——战争!残酷的而又无休止的战争使老百姓心灰意冷。老百姓对战争的怨恨与控诉,通过这句诗深刻而又凝练地表达出来了。
  (六)扩展学习:试将《兵车行》跟李白《古风·其十九》相比较,说说二者艺术风格有什么不同。可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方面进行比较。
古风(其十九)
李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提示:可从两位诗人的创作风格入手,如果时间不够就作为课后研究留给学生回去思考。

  (七)小结:车声隆隆,马鸣萧萧,似乎还不曾消逝……《兵车行》所描绘的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离乱之苦,让我们从中体会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现在让我们听着录音朗读,再一次体味诗歌沉郁怨愤的基调。
  (放录音)
  板书设计:
兵 车 行
杜  甫
1 送别场面——
2 征夫控诉——          天怒人怨 —— “行人但云点行贫”、“武皇开边意未已”
3 悲惨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3

标签:教案   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天宝   南诏   古风   杜甫   李白   诗句   行人   诗人   诗歌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