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好玩的对对碰》案例分析

  案例:

  对对碰游戏是大班孩子们喜欢的竞赛类游戏,我班的科学区里就有一个数字对对碰,活动目标是帮助幼儿巩固对10以内数的大小的理解。玩法很简单:将内底贴有数字“2-10”的透明盒子倒扣在九宫格底盘上,每格内放一个,开始游戏。幼儿玩“剪刀石头布”赢的人先翻开盒子,输的人后翻,比比两人翻的数字大小。数字大的就把盒子拿走,数字小的就把盒子继续倒扣在底盘上,赢的一方继续翻。以此类推,当底盘上剩下最后一个数字时游戏便结束了。结束后两人分别数数自己拿到的盒子有几个,数量多的为胜。

  分析:

  这个游戏看起来很简单,虽然对于大部分幼儿来说都没有问题,但也有部分幼儿对数字很不敏感,无法一眼辨别数的大小。这个数字对对碰其实也有很多种玩法,当这个游戏刚放进区角里的时候,孩子们很喜欢玩,但对于玩法和规则并不是很清楚。

  措施:

  1、对于无法一眼辨认数字大小的幼儿,可以增加一个验证环节。给游戏双方各准备一10各雪花片,当他们看不出数字大小时,便用比较雪花片多少的方式来验证。

  2、对于游戏规则不清楚的幼儿,我们将孩子们玩的过程,用照片的形势记录,并贴在柜子上,这样孩子们就知道每一步该怎么做了。

  总结:

  班级区角里的游戏,应该适应班里的每一个幼儿。孩子们之间的个体大多存在着差异性。因此,游戏的难度也应该有层次的递进。有时教师提供的材料和游戏,不一定会适应每一个幼儿,但经过孩子们反复的玩,教师能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修改和更新。在这过程中受益的不仅是孩子,老师的个体水平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im' % e ??, ? , ??幼儿都没有猜到,课件准备工作不充分,影响了4、5个幼儿体验不到猜对的快乐感,也拖延了本环节的事件。在环节三中,幼儿对用笔拖拉数字进时钟的小游戏非常感兴趣,其中一个幼儿提出了大家轮流,这样幼儿人人都可以人都可以动手操作。这既表明他们对这游戏的期待,也说明他们懂得快乐需要和大家一起分享,同时也体现了幼儿间的互相合作意识。孩子们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会了互相理解和尊重,这点体现了《纲要》的精神——“以幼儿为主体”这也是班级良好常规的有效措施之一。可见,大班幼儿有着一定的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在班级的常规管理中做到了让幼儿参与。但也同样出现了准备工作不充分的情况。不过,老师现场调整也算是对自己准备工作不充分的补充。因白板课件的可操作性较强,所以有现场调整的空间。可如果换做传统教学模式,用图片代替课件,现场调整图片大小就很麻烦。这也是白板教学区别与传统教学的有益之处。老师制作的引人注目的课件,将声音和图片一体化,这也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幼儿对与这种活动的兴趣很大程度来自于课件的趣味性。环节一中幼儿对声音的敏感度极高,有的孩子觉得是火车的声音,有的孩子觉得是动物的声音,也有的孩子听出是时钟的声音,音频文件就不方便现场调整,所以,老师在准备课件时一定要细心和认真,以确保活动的有效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1

标签:教案   教学反思   幼儿园教学反思   大班   底盘   玩法   盒子   课件   环节   好玩   幼儿   大小   声音   数字   科学   游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