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节音乐教学活动的反思


  在幼儿园的教育体系中,音乐已经成为儿童早期生活和学习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实践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音乐的情感教育功能,对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前段时间我设计了一节大班韵律活动,目的主要是让幼儿在感受乐曲风格的基础上来创编出简单的、合适的表演动作,同时培养他们对民族艺术——戏曲的热爱之情。
  通过组织这节教学活动,使我获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同时也发现了许多问题和不足,为此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反思问题一:
          如何吸引孩子的“目光”?
  课程的选择要从幼儿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出发,体现园本课程。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这样他们才能配合老师搞好教学。就比如这节活动来说,在一次户外活动的时候,一位师傅在我们种植园里锄地,许多孩子都好奇地围了过去,他们兴奋地一边谈论着,一边模仿着他锄地的动作。当时我很受启发:既然孩子们对于锄地这么感兴趣,为何不抓住这个机会来设计一节韵律活动呢?于是我开始多方面寻找音乐素材,最终我选择了豫剧《朝阳沟》中栓保的一段唱《前腿弓,后腿蹬》,这段音乐对于锄地有详细的动作描述,非常适合组织教学。  所以说,把握住幼儿的兴趣,选择合适的题材,就能吸引孩子的“目光”。
    反思问题二:
    当孩子的“表现”与我们的“预期效果”不一致时,该怎么办?
  组织这节活动的时候,我在让幼儿感受了乐曲的风格,体会它的内容的基础上鼓励他们来创编动作。因为他们对锄地已有所了解,我就以为做这些动作不成问题,谁知道孩子们编出的动作是错误的,与我的“预期效果”截然不同,他们以为锄地时只要抡起胳膊就行。于是在整个活动中,我一遍一遍地强调不要这样、不要那样,结果却是事与愿违,把创编韵律活动变成了教动作,与我定下的活动目标完全不一样。结束后,我开始思考,:是不是我漏掉了哪个环节或者活动设计的还不够完善、严密?经过我反复的思索,最终我得出了结论,就是以下我要讲的第三个问题。
    反思问题三:
    让幼儿亲自去尝试、实践,然后得出结论。 
  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能够感知、理解韵律活动所表现的内容、情感和意义是首要的,结合现代教育理念,要让幼儿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并在活动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就要鼓励他们去探索、发现,去创新,教师是幼儿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和支持者。
  有了第一次的教训之后,我在第二次组织教学前,先带领幼儿拿着锄头来锄地,让他们充分地、真切地感受锄地这一动作,以此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这样以来,不但激发了热情,而且有了亲身体验后孩子们编出的动作规范、真实。有的幼儿还说:“我们要小心,不能碰着小苗苗,我要它快快长高、长大。”自然地孩子们兴致勃勃地编起了小苗苗的动作:有晒太阳的、有喝水的,还有随风摆的。他们把这段音乐拟人化了,使得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也使内容变得丰富起来。无形中孩子们知道了要爱护小苗苗、保护庄稼,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同时也体会到了农民伯伯劳动的辛苦和快乐。
  在活动的最后我请幼儿自由的选择角色并表演,那些表演的道具使他们异常地兴奋,他们探索和动用道具争相表现自己,完全投入到了角色中,在”玩乐“中自如地运用自己的身体动作进行了再现性和创造性的表现。并在与他人配合起来表演动作的过程中获得了交往、合作的快乐。把整个活动推向了高潮。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教案   教学反思   音乐教学反思   音乐   韵律   大班   乐曲   道具   幼儿   动作   组织   孩子   内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