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引导”教师进行教学

束缚在教案框架内,主体性并没有得到彻底体现。而在“学生引导教师进行教学”的课堂中则不再是教师主宰,学生跟着教师走,也不再是教师不管学生的实际情况,一个劲儿地按预定的教案往下教。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的学情,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设计和组织后续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成为课堂教与学的中心。只有让学生引导教师进行教学,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二、满足了学生探求的欲望
   “儿童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探求学习的习惯”,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要注重培养儿童自行探究的能力,让他们学会探究和习惯探究,如果只能按教师教案中规定的方法,学习规定的知识,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因为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如有了不同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疑问等,他们需要进一步学习。只有教师重视了学生反馈的信息,才能有效地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深入探讨,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如在“乘法分配律”一课中,有学生发现在等式75 4 50 4 (75 50) 4中,“ ”内不仅可以填加号,填减号也可以,进而写出了这种形式的字母表达式:a b-a c= a  (b-c),还有一组学生在研究了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式后写出了a (b c d)= a b a c a d,这些情况教案中是没有写到的,但是学生的创新不容忽视,于是我先表扬了他们不仅审题认真仔细,而且非常会动脑子,接着让他们出题请其他同学验证。然后,我也以似信非信的样子写出一两道形如上述结论的计算题,与学生一起用他们概括出的结论进行验证性的计算,在计算的过程我与大家都“惊奇”地发现他们的结论有时可令计算简便,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更深层次的知识,而且连续成功的巨大喜悦会强力激发他们创新的意识和兴趣。
三、展现了课堂教学的真实性
  课堂作为师生生活的一部分,本应该是百家争鸣、丰富多彩的,只是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把教学过程当作一种理想状态来设计,不允许出现任何偏差,教学过程人为地变得呆板枯燥。而在“让学生引导教师进行教学”的课堂中,教师会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他们会根据学生对新知的反馈迅速作出积极的反应,不图省事和形式,追求真实自然,敢于放手,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这样师生的思想情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交流,因此课堂再现的是师生真实而自然的生活情景。
  那么让学生引导教师的教学如何进行呢?有的教师认为这样比较难上,因为课堂上出现的情况千差万别,一旦放开,难以收起;也有人认为这种教学,是顺着学生思路去教,很难确保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我认为教师若能把自己的教育能力上升到教育智慧的高度,一定能胜任这种形式的教学,具体地说要掌握两大策略:
一、备课要备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其对策的策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9

标签:教案   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反思   分配律   教师   学生   乘法   师生   结论   课堂   形式   情况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