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示儿》教学设计

  《示儿》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诗,是诗人的绝笔。此诗传达出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现了诗人一生的心愿,下面给大家分享《示儿》教学设计,欢迎借鉴!

  《示儿》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思想认识: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情趣。

  2.基础知识: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

  教学重点:

  吟诵古诗,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想像诗歌内容,陶冶爱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温故引新,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回忆李白写的一首思念、牵挂故乡的诗——《静夜思》。

  过渡语:我们今天学习宋代诗人陆游写的一首牵挂祖国的诗。(板书课题:示儿)

  2.提问:我们在第十一册学了三首古诗,请回忆我们是从哪几方面学习的?

  引导学生回答,投影仪显示本课学习目标:

  ①学习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内容;

  ②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二、揭示诗题,介绍背景

  1.读题质疑。

  ①说说“示”的意思;(告诉、告知)

  ②问:根据题目引导学生答出:谁告诉儿子?告诉什么给儿子?为什么告诉儿子?

  2.读“预习”,简介作者陆游和他当时写这首诗的背景。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先听老师范读,学生再自由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让学生结合课本中的注释,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细读全诗,理解内容

  1.读。学生默读,把没读懂的字、词写在黑板上。

  2.查。学生品学网、词典讨论解决黑板上的不理解的字、词。

  3.连。

  ①根据第一句中字、词意思,说说这一句句意;

  ②学生根据说句意的方法在草稿纸上写出第二、三、四句意思;指名学生向全班同学汇报句子意思。(老师点拨板书:心事、渴望)

  4.疑。

  ①学生针对诗歌的字、词、思想内容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②老师引导讨论解答学生提出的较难问题。

  五、再现画面,吟诵玩味

  1.读。熟读全诗,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2.想。

  ①听录音机朗读诗歌,学生闭目想像:陆游病危,但没看到祖国统一而遗憾的情景;

  ②学生边读边想。

  1)学生看多媒体屏幕,边听边想像,老师用舒缓的语气和着优美的伴奏曲,“我病的很重,恐怕很快要离开人世,可中原依然战乱不止,金兵强盗为非作歹,滥杀无辜,百姓处在水生火热之中……我们南宋军队应立即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但我要离开人间了,看不到我们的军队收复中原,看不到祖国统一,我死不瞑目哇!”

  2)先听老师范读,再点名读,最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要读出老师描述的情感。

  3.画。

  ①用简笔画画出作者病危的情景;

  ②同桌互相谈谈简笔画的创意;

  ③学生自由读,读出画画时的感受;

  ④看屏幕上老师选出的较好图画,听录音机朗读诗歌;

  ⑤全班齐读,读出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板书:爱国)

  4.背。在前面读的基础上试背。

  六、练习延伸,落实目标

  1.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一。

  2.读下面的短信,用诗填空。

  《示儿》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会写“祭、乃”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这首诗中诗人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陆游是宋朝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写过很多首爱国诗篇,其中《示儿》就是最著名的一篇。

  板书:陆游   示儿

  2.作者简介及背景

  ①(出示课件2)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②(出示课件3)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灭,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示儿》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3.揭示诗题(出示课件4)

  ①“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出示课件5)

  ②质疑:看了诗题,你又提出哪些问题?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儿子?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出示课件6)

  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意。

  3.小组交流: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什么?

  三、弄懂诗意,理解内容(出示课件7)

  1.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2.理解古诗的内容。

  ①默读古诗,找出不懂的字词,借助工具书或和同学交流。

  ②试着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③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师总结:这首诗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是因为其间隐含着真挚深沉的爱国情意。

  板书:真挚、深沉的爱国情意

  四、把握重点

  朗读“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两句诗,思考下列问题:

  ①这两句诗中,最让你深刻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情感的是什么?

  ②在这两句诗中,你除了能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情感,还能感受到诗人的什么情感?

  生思考,并回答

  师总结:从“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情感,即使死去,也会惦记收复失地。从“王师北定中原日”这句中,我们能看到诗人对于不能亲眼看到祖国统一的无奈。

  五、创设情境,读写结合

  认真朗读这首诗,体会诗的意境,并试着想象,诗人在病榻上会想些什么?会对儿子说些什么?儿子是怎样回答的?然后说一说。

  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课下读这几首诗,感悟诗中的爱国情感。

  1.(出示课件12)《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出示课件13)《病起抒怀》《诉衷情》《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示儿》教学设计3

  一、教材解读及教学分析:

  《示儿》为陆游的临终遗嘱,作于宋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诗人辞世前念念不忘的,唯有驱逐胡虏、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真挚而又强烈的爱国情怀感人至深,是古代爱国诗的典范之作。

  小学生阅读古诗,旨在对诗句含义的准确理解和诗人情感的真切体会。《示儿》直抒胸臆,明代胡应麟《诗薮》评述:“忠愤之气,落落二十八字间。……每读此未尝不为滴泪也。”而这二十八字间的爱国情感何以如此感人?则是学生阅读的难点所在,也是教学的重点。

  欲体会爱国之情,先须知爱国之人。因此,“知人论世”是教给学生解读《示儿》的一把钥匙。结合陆游一生的报国壮志及曾经的西北从军经历,可以对诗句的含义做出更加深入的理解,对诗人抵御外族入侵的民族立场和“国家至上”的情感有更为完整的体认。由此,才能真正理解朱自清先生所说:“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转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思路:

  1.教学目标:

  (1)借助注解和诗人的背景资料,准确理解诗人的遗愿“北定中原”。

  (2)借助“矛盾”,还原诗人的临终心境,体会爱国情怀,感情诵读。

  2.教学思路:

  依从明暗两条线索“知人论世”,由浅入深地解读。明线:陆游临终对儿子说了什么?暗线:陆游诗中对我们说了什么?前者理解诗句所言的意义,后者了解诗人未尽的情怀。

  三、教学过程及教学意图:

  板块一:读诗题

  1.识解“示”、“祭”。

  出示“示”甲骨文字形图片,理解“示”字本义:供放祭品的石桌,也即所谓的“灵石”。

  出示“祭”字,理解“家祭”。

  2.解读题目。

  出示“示儿”,理解“示”在诗题中的意思。

  引读:临终前对儿子们说些什么?

  要求学生自己朗读诗句,借助注解理解诗句意思。

  【由“示”到“祭”,再到理解题意,由此引入诗句阅读,符合阅读期待心理。】

  板块二:解诗句

  1.指名朗读诗句,要求读正确,读出七言古诗的节奏。

  2.借助注解,一行一行地解读:诗人临终对儿子们说了些什么?

  适时点拨:理解“元、但、乃”的意思。

  交流归纳:死后无牵无挂;挂念国家没有统一;盼望早日北定中原;祭奠时告慰统一的消息。

  3.逐句缩减,理解遗愿。

  如果陆游只能对儿子们说三句话,留下哪三句?(2、3、4)

  如果只能说两句话,留下哪两句?(3、4)

  如果只能说一句话,留下哪一句?(4)

  陆游的遗愿是什么?“告乃翁”,即在九泉之下也要知道“北定中原”的消息。

  【借助注解,自主解读;逐句缩减,领会诗意。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概括能力。】

  板块三:感诗情

  1.还原语境,沿情四问:

  (1)一个人临终前,在自己的儿女面前,一般会留什么样的遗言?而陆游的遗言有何不同?

  以此体会陆游“国”重于“家”的“国家至上”的伟大情怀,非常人所能做得到。

  (2)一个人知道自己将要辞世,心情一般会万分悲哀,而陆游的“悲”有何不同?

  以此体会陆游“悲”情背后的复杂情感:为“不见九州同”而“悲伤”;为“遗民泪尽胡尘里”而“悲愤”;为“王师北定中原日”而“悲壮”;为“家祭告慰”而“悲欢”。

  (3)既然说死后万事皆空,为何独独要“悲”?

  从这“空”与“悲”的矛盾冲突中,感受陆游超越个人生死、超越个人情感、超越家庭悲欢的伟大情怀。这个“悲”是民族之情,是国家之爱!犹如“灵魂”飞出了人的身体,照耀着山河,令人肃然起敬!

  (4)既然人死后万事都不可知,为何还要“告乃翁”?

  从这一“不可知”与“告乃翁”的矛盾冲突中,感受陆游对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志愿矢志不渝、至死不改、终成遗愿的伟大情感,九泉之下仍然不忘北定中原,此情感天动地、可泣鬼神!爱到此境,直抒胸臆最感人!

  2.有感情地诵读诗句。

  【从生活经验和矛盾冲突入手,提出四个触及诗人深层情感的问题,犹如打开了一道道解读之门,看到诗人未曾言说的内心世界和伟大情怀。这便是读诗的路径,也是思考的路径。而还原的方式,则将学生带入了诗人创作时的独特心情与心境,体会尤为真切而深刻。】

  板块四:知诗人

  1.爱国诗及爱国诗人灿若星辰,为何朱自清说陆游“才配称为爱国诗人”?

  (1)出示陆游的家世简介,学生自由阅读。

  由此知晓陆游从小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及忠君爱国的教育。

  (2)出示陆游的一生经历,学生自由阅读。

  由此知晓陆游毕生志向及西北从军的经历,感怀其屡遭罢黜不改其志,及至老年依然壮怀激烈的报国之情。

  (3)出示陆游一生多个阶段的爱国诗作,学生自由阅读。

  十 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听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从诗作中看到陆游爱国的一生。

  2.课外主题阅读。

  将杜甫、辛弃疾、文天祥等爱国诗人的代表作集成“爱国组诗”,开展主题阅读;参照阅读名家对《示儿》等诗篇的解读评论,以加深理解。

  【从一首诗读到一个人,进而从一组诗读到一群人,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并将这首诗放在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背景中来重新认识其价值意义。这就引领学生进入了一种专业的阅读课程。】

  结语:一首诗,一个人,所见毕竟有限。重要的,不是学生读懂了什么,而是学生希望去读些什么,从中读到些什么。让学生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才是最好的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教案   语文   教学设计   中原   爱国   古诗词   古诗   临终   诗句   课件   诗人   儿子   情感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