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信息学竞赛辅导中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江山中学 赵明阳

内容提要:在信息学竞赛辅导中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笔者分三个阶段作了尝试,基础性课程阶段:激发学生乐学精神;发展性课程阶段:教师循循善诱;研究性课程阶段:学生成为创造的实践主体。

【关键字】信息学竞赛 学会学习  基础性课程 发展性课程 研究性课程

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noip)是由国家教育部、中国科协批准,中国计算机学会主办的一项面向全国青少年的信息学竞赛和普及活动。也是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倡的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同步进行的一项竞赛活动。宗旨:旨在向那些在中学阶段学习的青少年普及计算机科学知识;给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提供动力和新的思路;给那些有才华的学生提供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机会;通过竞赛和相关的活动培养和选拔优秀计算机人才。

数年来辅导信息学竞赛,笔者深切的感受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是信息学竞赛辅导的关键所在。“学会学习”是学会知识的条件、基础和基本路径。一个人只有学会学习,才能不断地学会新知,而学习新知的过程也就是展开自身无限潜能、探究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适应社会变革需要的过程。正因如此,托尔勒在《未来的冲击》一文中预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学习的人”。

那么,教师应当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呢?在这个问题上,笔者作了一些大胆的探索和尝试。首先,笔者将信息学辅导活动分成三个基本阶段:

基础性课程阶段:培养学生基本的学习态度,掌握竞赛的规范语言pascal,熟悉简单算法;

发展性课程阶段: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态度,通晓竞赛所需的基础算法,在知识能力上有再生功能,具备编程解题的一般能力;

研究性课程阶段:培养学生探索态度、批评与创新能力,积累设计算法和编程的经验,能用开放性和多维性的眼光接纳新知识。

三个阶段的知识层次和教学要求不同,除了进入第三阶段学习前需要择优选拔外,学生由第一阶段进入第二阶段采取的是自愿原则,实行自然淘汰。显然,在基础性课程阶段和发展性课程阶段,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其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会学习”所必需的积极情感和认知活动,使得学生进入研究性课程后能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

本文按照以教师为主体(基础性课程阶段)à学生适度自主(发展性课程阶段)à学生基本自主(研究性课程阶段)的顺序,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一、基础性课程阶段:激发学生乐学精神

创造一个激发学生乐学的教育环境是消除课堂消极作用的杠杆,其中关键的两点是: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和成功意向;创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对读书产生快乐感。

1、树立成功的意向

乐学精神首先出自于由目标产生的意愿和自信。心理控制理论认为,个人为了达到某一个目标,大脑和神经系统都在有目的的状态下运动。从功能上说,大脑和神经系统组成一部极为复杂的“追求目标的机器”,当人在潜意识中为自己确立了成功的自我意向后,就能按这个指令朝成功的目标行动。学习也是如此。

在课堂上,笔者常向学生讲美国奥林匹克五项运动的金牌选手玛丽琳·金的一句至理名言:“成功 热情 远见 行动”。经常问学生:“你为什么参加活动,想学到什么,达到什么程度,争取在哪个层次的竞赛中获奖,是否希望自己长大了成为计算机软件设计的专家?”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认清目标后,怎样实现目标的景象开始魔术般的出现。此时笔者再帮助他们在通往目标的路上设置所有的路标,并为每一个步骤规定切实可行的期限。以后,他们在每一次活动中会乐此不疲的按照计划实施,每一步行动都使得他们距离梦想更近一些。

    2、创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气氛

传统课堂要求学生规规矩矩的坐着学习,稍微有走动就是违反纪律、不认真的行为,可笔者认为信息技术需要“活动的课堂”。让学生上机调试自己的程序,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学生的成就感来源于问题解决后的满足心理。当学生编写出可运行的小程序时,笔者不失时机地让学生上机调试,对于运行成功的在上课时集中演示,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而且成功运行的程序也有不同的程序内容,就可以结合比较法,让学生自己讲解,刚开始,学生都没上过讲台,他们宁愿把程序讲给笔者,而让笔者再讲给其他同学听。但是笔者鼓励他们,提示他们,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完全展示在别的同学面前。再让其他同学听懂后再思考,向这位同学质疑。笔者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看谁能把他问的下不来讲台,谁的问题就有水平;如果谁能顺利地从讲台上走下来,就说明他彻底把这道题吃透了。”最后,有的学生虽然程序错了,但还是愿意拿到讲台上展示,让同学们帮助他找错误。这样就达到了师生互动、人机互动、生生互动的目的。

在组建辅导小组上,笔者提出“梯队”学习模式,利用“帮”、“传”“带”的学习策略。在知识与能力上,信息学竞赛更多侧重的是学习能力上的培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单纯的知识上的传递。考虑学生学习中所存在差异性,学习团体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进行重组,以团队讨论促进学生学习,辅以集中训练促进大幅度提高,让学生在参与自我学习过程中不断交流巩固知识,领悟知识,从而掌握知识达到培养能力,提升水平的目的。模仿是入门的关键,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动态提出各小组的领军人物,小组之间相互比较,不同小组,不同水平成阶层状,不同小组成员亦可相互交流,看别人学习,引导学习,鼓励“小先生学习法”,一方面鼓励了学生的信心,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间的相互竞争,同时也让教师教起来省心,保持良好的学习感觉。学生爱学、乐学、会自学,从反馈结果来看,学生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积极各方面都得以极大提高,“帮”、“传”“带”这种学习策略给辅导老师节省了时间,提高的辅导的效率。

笔者在这里强调创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气氛的必要性,其生理依据是人对大脑功能的认识。人的学习最有效的脑状态是“放松性警觉状态”。而课堂纪律宽松,有利于达到这种自然放松又注意力集中的状态,提高学习效率。

二、发展性课程阶段:教师循循善诱

在基础性课程阶段和发展性课程阶段,学生尚未具备相应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不可能自动激发起自主学习的认知活动和情感体验,教师自然成为教育实践的主体。特别是在发展性课程阶段,教师循循善诱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1、选择好教学内容

笔者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心智水平出发选择教学内容。挑选竞赛规范语言pascal作为算法设计和编程的语言媒介,并根据竞赛所需的算法设计知识体系。按照各知识点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认知结构的实际,适当编排、融会贯通各个知识单元,既注意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促使学生迁移知识和技能,又注意本学科由浅入深的纵向联系,使教学始终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实际可接受性相适应,构造一个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的知识链。选择的例题能从某些侧面典型地反映知识的基本特征,列举一组例题就能全面体现知识的整体结构。

2、设计好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一般分为三个环节:设置问题情景à提供有效信息à设计实践活动

设计问题情景:要让学生注意,就要让学生觉得怪。由一例题引出一个怪问题,激发学生的注意和求知欲,引导他们积极参与。

提供有效信息: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灌输知识,而是提供学生大量有效信息,引导他们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去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得出自己的结论。如果学生对老师当初提出的问题不觉得怪了,也就说明他们对问题开始理解了。

设计实践活动:布置试题,引导学生迁移,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使他们产生再也忘不了,用起来真有效的感觉。

上述教学环节突出两点:

a、突出学与习的相互补充,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适度自主,感到课堂里面也有学习的“自我发展区”,使教学达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境界。

b、突出过程、教学不是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作为最终目的,而是将重点放到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问题的动机和思路、发挥思维的积极性上。讲一个算法,它的形式或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这个算法针对什么样的问题提出的,它解决该问题的过程是如何展开的。

三、研究性课程阶段:学生成为创造的实践主体

学生在基础性课程阶段和发展性课程阶段中积累的知识和能力为他们自主学习打下基础,并且能够激发起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认知活动和积极情感。因此,当优秀学生进入研究性课程阶段后便发挥了巨大的能动作用,成为学习的主体。

1、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

在研究性课程阶段,平时每周活动一次,一般在课余时间。但在全国竞赛期间需要集训,在集训中即可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集训内容即可能体现“全面发展”,知识覆盖面要宽,多学科交叉。集训结束前要求学生撰写论文,对自己的解题经历和研究成果作一番理性思考。但是仅有知识上的要求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索态度和批评能力,这两者是学生产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行为的动因。

2、以问题为出发点,以自主探究为途径,以构造网络式思维模式为基础,以创新为目的组织集训。

问题是算法的核心。程序设计的思维活动表现为以问题为载体,通过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形式达到对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数量、关系以及自身内部矛盾运动规律的认识思维过程,并且按照程序设计语言规则准确地将之描述出来。以问题为出发点,从过分专业化的语言规则和编程方法、技巧回到客观世界,回到人们的日常思维,正是坚持了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以及存在决定意识的观点,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反璞归真的过程。

新技术革命中知识翻新的惊人速度要求人们必须学会怎样学习。唯有如此,才能不断学会新知,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教育的现状也要求人们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观念,改革一切不利于学会学习,不适应自身持续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做法。笔者正是顺应时代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以信息学竞赛辅导三个阶段为契机,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指导》            吴文虎、王建德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国际国内大中学生程序设计竞赛辅导》   王建德  施伯乐编著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通用中小学信息学奥赛教材》           潘泽杭编著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7

标签:教案   信息技术   高中信息技术   信息学   目的   发展性   基础性   算法   笔者   阶段   课程   知识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