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程序与程序设计》教学设计

第1节 《程序与程序设计》教学设计一、学习者分析对于初二的学生,经过第一册第一章的学习,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已经形成了习惯,熟悉常见的应用软件和常规的教学环境,为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程序设计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程序设计本身的教学内容条理性、实践性、综合性强、需要学习者有较强的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并掌握程序设计的语言、熟悉问题的相关的背景知识,因此,就一般学生而言,学习的难度仍然很大,教师的引导、启发、点拨作用尤其重要。二、教材内容分析1、本节的主要内容及其在本章的地位:本节是本章的入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必须通过本节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习程序设计,了解程序打下基础。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程序作用及学习程序设计的意义和方法。教学难点:程序程序的概念;如何学习程序设计。3、课时安排:一课时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了解程序的概念及程序在计算机中的作用。(2)         初步了解学习程序设计的意义和方法。(3)         了解程序设计语言的种类及主要特点。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对游戏程序的运行初步体验程序在计算机中的作用。(2)         通过观察由于修改程序的部分参数而引起程序运行结果的变化,感受程序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  运行游戏程序的运行中激发学生学习程序知识的兴趣,为初步学习程序设计打下基础。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程序的概念与计算机程序设计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讲比较抽象,本节安排的学习内容较小,只要是让学生通过直观的体验,引导学生了解认识什么是计算机程序和程序设计对计算机应用的重要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了解冯.诺尔曼的“存储程序控制”思想。五、教学过程设计1、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先通过游戏程序为切入口,说明什么是计算机程序;然后通过修改程序,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熟悉vb程序设计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程序知识的兴趣。2、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教学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新课引入教师运行游戏小程序,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打开程序的源代码说明编程并不很神秘。试运行游戏小程序。(任务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讲授教师提出问题一:什么是程序?日常所说的“程序”是指事情的先后顺序。问题二:什么是计算机程序?教师展示游戏程序部分的源代码语句,说明计算机程序是由人根据一定的需要编写好的一系列控制计算工作的命令。观察游戏程序的源代码。思考什么是计算机程序?并回答老师提问。说明程序设计跟我们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展开windows 的程序,打开应用程序。用播放器播放一首歌,用画笔画一圆。说明冯.诺尔曼(john von neumann)的“程序”控制计算机的设计思想。观察程序的应用。让学生初步了解冯.诺尔曼的“存储程序控制”思想。提出问题三:大家认识哪些计算机语言,是否知道程序设计语言的种类?教师展示用不同程序语言显示大写字母“ a”:(展示三种不同语言编写的程序)机器语言:由0和1 组成的语言,机器能直接识别,但人很难记忆和识别。汇编语言:采用英文缩写,比较容易记忆和识别。高级语言:接近我们日常生活习惯,多为程序设计者使用。例如basic、c、java等。 回答问题,体会机器语言、 汇编语言、  高级语言等几种语言的特点。

让学生对几种程序设计语言有初步印象。

教师演示教师演示运行一个画圆的程序提出要求:留心观察计算机是如何实现画圆?private sub form_click()r = 1000circle (1500, 1500), rend sub

试运行程序画一个圆,并观察源代码。(任务二)学会运行一个程序,会打开源程序窗口修改程序的方法。

学生分组体验进一步置疑:能否通过修改源代码,改变圆的半径,位置,线条颜色等?private sub form_click()fillcolor = &hffff&(h0,hcc,hff等)fillstyle = 0r = 1000(1500,500等)circle (1500, 1500), rend sub

学生分组修改程序的颜色参数。使程序能画出黑色、大红、红三种不同颜色的圆。

(任务三)

让学生体会,修改程序一些参数,运行结果就会不一样。程序是由人来控制的。

课堂小结程序:是人预先编写好的让计算工作的命令组合。程序设计语言种类:机器语言 汇编语言  高级语言 等,程序是由人来编写。

思考问题

知识形成3、教学评价:评价标准设计:完成任务情况来评价教学效果,基本完成任务80%为及格,完成全部任务100%为良好,在扩展上能有所创新为优秀。课堂评价表设计:学生完成以下任务,填写知识掌握的自我评价。实践内容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评价技能掌握情感态度任务一程序设计很好玩。运行小游戏程序。任务二动动脑筋很简单。试运行程序画一个圆。任务三开扩思维,分组修改程序给圆上颜色。4、教学资源:教学网络,游戏小程序,画圆小程序。六、教学反思:本节主要是引起学生学习程序的兴趣,消除学生学习程序的畏难情绪,在运行程序的过程中渗透熟悉程序的运行。学生通过一些简单参数的修改,程序运行就会有不同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寓教于乐。

第2节 《初试程序设计》教学设计一、学习者分析:   通过第一节的学习,学生基本了解什么是程序,知道计算机的工作必须依赖于各种各样的“程序”。初步了解vb程序设计需要一定的语言环境。二、教材内容分析1、本节的主要内容及在本章中的地位:本节是整章的操作基础,学生必须熟悉vb 的编程环境,并能熟练地操作。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明白程序的执行运行。难点:vb程序设计的编程环境。3、课时安排:一课时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vb的编程环境。(2)学会在vb的编程环境中运行、修改、保存、退出程序。2.过程与方法  通过几个小程序运行,初步学会在vb的编程环境中运行、保存程序的方法的基本操作。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通过修改、运行、体验程序,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四、教学理念和方法    运行一些有趣的小程序为切入口,熟悉vb的编程环境,并通过“画圆”和修改“画圆”程序简单例子,让学生在vb的编程环境中运行、保存程序的方法。五、教学过程设计1、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本节的知识是vb的编程环境,教师通过反复运行不同的程序段,把知识渗透到学生活动,使学生不断地熟悉编程环境。2、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教学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新课引入在vb的环境中复习如何建立,运行,保存一个程序的。复习运行和保存程序运行上一节课画出圆的程序(任务一)回忆复习旧知识教师讲授教师演示程序运行过程列表框事件的选择:1、在form_activate()下编写代码的效果2、form_click()下编写代码的效果3、form_dblclick()下编写代码的效果4、form_load()下编写代码的效果。程序一:private sub form_activate()print "我还没有动呢!"end subprivate sub form_click()clsprint "我单击了!"end subprivate sub form_dblclick()cls:print "我双击了!"end subprivate sub form_load()print "我不见了!"end sub学生观察不同程序代码段运行的结果有何不同。通过不同的程序段运行,进一步熟悉vb的环境。

学生体验教师巡视,并个别辅导。修改程序,体验在不同的方法下画一个圆的执行效果。(任务二)程序一:private sub form_click()r = 1000circle (1500, 1500), rend sub程序二:private sub form_dblclick()r = 3000circle (1500, 1500), rclsprint "我双击了!"endsub

进一步熟悉vb程序设计的环境。

教师讲授提出问题:如何在不同的触发条件下(单击鼠标和双击鼠标)画一个半径为500和                1000的圆?

学生试修改、运行、保存程序。(任务三)

更进一步熟悉vb程序设计的环境。

教师点评教师通过巡视,把部分学生修改的结果进行点评,指出典型的错误。

思考问题,修正错误。

强化知识重点难点。

课堂小结本节我们学习了如何运行和保存程序并知道把一些实际问题可以通过程序代码,事件发生等转化为计算机问题来完成,并且非常清楚的知道代码编写在不同列表框事件是不一样的。

思考问题。

让学生形成知识。3、教学评价:评价标准设计:完成基本任务80%为及格,完成全部任务100%为良好,在扩展上能有所创新为优秀。课堂评价表设计:学生完成如下实践并填写课堂自评。实践内容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评价技能掌握情感态度任务一运行上一节课画出圆的程序private sub form_click()r = 1000circle (1500, 1500), rend sub任务二体验在不同的方法下画一个圆的执行效果。private sub form_click()r = 1000circle (1500, 1500), rend subprivate sub form_dblclick()r = 3000circle (1500, 1500), rclsprint "我双击了!"end sub任务三学生修改程序并运行,保存:private sub form_click()r = 500circle (1500, 1500), rend subprivate sub form_dblclick()r = 1000circle (1500, 1500), rcls: print "我双击了!"end sub4、教学资源:教学网络、预先写好的画圆小程序。六、教学反思:初中信息技术《程序设计初步》课程设置定位是为让学生了解和熟悉vb程序设计环境,以及在该环境中创建程序的一般步骤和方法,通过学习,学生能够通过比较、观察、实践、分析、修改、读懂简单的程序即可,并不要求学生编写程序。因此教师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从简单问题出发,运用程序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熟悉编程环境和体验程序设计思想的培养上。

第3节《认识程序的基本要素》教学设计

一、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已初步了解程序的作用、对vb程序设计有了简单的认识;但对vb程序设计语言语法规则了解甚少,对程序代码中出现的各种要素比较陌生,因此对程序代码本身所要表达的意思还不太清楚,对程序要完成的功能也不太明白。但此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也很愿意动手尝试。

二、教材内容分析

1.本节的主要内容及在本章中的地位

本节是《vb程序设计初步》中的第三节,主要介绍了vb程序设计语言中的常量与变量、表达式等程序设计基本要素、常用的数据类型以及赋值语句、输出语句的格式和功能。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常量、变量的概念和作用,变量的命名规则;

(2)运算符的识别和书写;算术表达式的书写及转换;

(3)赋值语句、输出语句的格式及功能。

难点:

(1)赋值号的理解;

(2)变量的命名规则;

(3)算术表达式的书写及转换。

3.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常量、变量、表达式的含义和作用,了解赋值语句、输出语句的功能;

(2)熟悉变量的命名规则;

(3)学会算术表达式的书写及转换;

(4)熟悉赋值语句、输出语句的格式。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从简单问题出发,运用程序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比较、观察、分析和实践等手段让学生在做中学, 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体验程序解决具体问题的思想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索精神。四、教学理念和方法

由于本节课中所涉及到的内容都是程序设计语言中的基本要素,概念性的知识较多,因此结合程序实例来介绍,通过讲解、观察、比较、实践,帮助学生理解常量、变量和表达式的概念和作用,通过形成性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算术表达式的书写及转换,通过对程序中的语句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赋值语句、输出语句的格式和功能。通过上机实践让学生尝试如何根据实际情况修改程序,从中体会程序的作用和编写的一些要求。课堂上采用以任务驱动式教学为主,演、讲、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五、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本节课从简单的计算“圆的面积”的程序作为引入,通过分析程序中语句的组成,讲解常量、变量及表达式,通过不同的任务,让学生体会各个组成要素在程序中的作用,并从中慢慢理解并掌握程序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2.教学过程

课时1:

教学环节

教师教学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同学们经过上两周的学习,已初步接触过了vb程序,编写程序就好像我们写作文一样,每篇作文的组成都会有不同的词语、句子、段落,这是构成一篇作文的基本要素,而我们编写程序也一样,程序也是由一些基本要素所组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程序的基本要素》

听讲解

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网络广播展示程序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段程序:private sub form_click()  r = 1000  s = 3.14* r * r  print "圆的面积是:"; s; "平方厘米 "end sub同学们试一试,看这段程序到底有什么作用?

观看程序,并思考

通过简单的程序引入,使学生更易接受并理解老师把程序发送到学生机,让学生上机体验程序的执行老师巡堂指导,并解决个别学生的操作问题上机运行程序,并总结程序的作用学生自行体验程序的作用,增加感性认识解释程序的组成总结程序的作用:计算圆的面积问:程序的组成?(有三行)在程序里面每一行我们称它为一个“语句”,也就是说这个程序共有三行语句。我们首先要知道:每个程序都是由若干行语句所组成的。听老师讲解,并作好相应的记录(划书)明确相关概念引出:语句的作用但是大家看到,每一个语句的结构都不相同,意义也应该不相同,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r = 1000”是什么意思?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新课学习:赋值语句解释:“r = 1000”这个语句,在程序里我们称为“赋值语句”。中间的“=”不是数学上的等号,是赋值号。问:在这里把什么赋给什么?作用:把赋值号右边的数值赋给左边的r( 有方向性,从右往左)思考,并回答老师通过设问,让学生认真思考,调动积极性通过网络广播展示刚才的程序问:在这个程序中还有哪个语句也是赋值语句呢?(s = 3.14 * r * r)观察,并思考、回答问题通过学生的观察、对比,启发学生的思维新课学习:“常量”的概念在这两个语句里,除了“=”外,还有什么组成?(r、1000、s、3.14 * r * r)“1000”是什么?(圆的半径)在计算的过程中,这个值会变化吗?我们把在程序运行过程中始终固定不变的量称为“常量”思考,并回答问题新课学习:“表达式”的概念看第2个语句,右边不是一个数,而是一个式子。这个式子在程序中有什么用?与数学上的一样吗?(意思一样,写法不同)有什么不同?(*号)。数学上我们称它为公式或式子,在vb里面称为“表达式”,又因为它和我们数学上的式子很接近,所以我们给它一个更贴切的名字“算术表达式”。“3.14 * r * r”就是一个算术表达式,“*”是它的算术运算符,在vb里面还有其它的运算符号与我们数学上面所学的不一样,这个内容我们下节课再来探讨。通过对比,使学生加深对各种不同组成要素的理解任务:计算半径为xx的圆,如何修改程序?计算半径是3000、4000、5000的圆呢?问:放在r里的值是否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赋给它不同的值呢?上机试验,并进行总结,回答老师的提问(若条件不允许,改为学生示范操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并加深理解新课学习:变量的概念变量:是一个存储单元,在程序运行过程中可以取不同的值。(相当于一个碗,可盛放不同的东西)问:程序中还有哪个是变量?(s)通过比喻,方便学生理解任务:计算圆的周长,如何修改程序?老师巡堂指导,并解答学生上机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上机试验,并可让个别学生演示他们修改的程序新课学习:变量名看下面这段程序:private sub form_click()  r = 1000  s = 2*3.14 * r   print "圆的周长是:"; send sub问:程序有没有错?有什么不够好的地方?(周长一般用c表示)问:变量是否可以换不同的名字?思考、回答问题通过与数学上的使用习惯,过渡到变量名,帮助学生理解任务:尝试使用不同的变量名去试验程序老师巡堂指导,并解答学生上机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指引学生分组去试验:用不同的变量名a、3a、面积、sub等)上机操作试验(也可改为个别学生示范操作,或学生命名,老师示范)帮助学生从错误中总结规律新课学习:变量名的命名规则问:变量是否可以任意定?变量名命名规则:(课本 p33)形成性练习:变量名的判断老师讲解为什么有些不能用作变量名使用。做练习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明确变量名的命名要求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所学的内容包括:赋值语句、常量、变量和算术表达式。在书本上整理出所学的内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以“圆的面积”程序为例,简单介绍程序设计的思路根据老师的提示进行思考对所学知识进行提升拓展练习:1、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2、超市购物结账老师巡堂指导,并启发学生思路,解决学生操作中遇到的问题上机操作练习对知识的扩充和迁移课时2:

教学环节

教师教学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

通过画圆程序引出:常量、变量、变量名、赋值语句的概念、意义等思考、回答问题温故而知新新课学习:“运算符和表达式”上节课我们曾经接触过这行赋值语句: s=3.14*r*r 问:这行语句有什么作用?赋值的过程是怎样的?右边的式子在vb里有个什么名字?(先计算右边算术表达式的值,然后把结果赋给左边的变量)思考,并在老师的指引下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习惯老师讲解表达式的概念、分类等:表达式——是由常量、变量、运算符、括号等按一定的语法规则组成的有意义的式子。vb的表达式有:算术表达式、字符表达式、关系表达式、逻辑表达式等几种。算术表达式:算术表达式是由+、-、*、/、^、mod等算术运算符和数值型常量、变量、小括号等组成。算术表达式中参与运算的量是数值型的,其运算结果也是数值型的。听讲并划书明确相关的概念观察下面的算术表达式,请大家说说与我们平常在数学上使用的表达式有些什么不同?(例:课本 p34 例题)思考、并回答问题通过对比,引起学生的注意

算术运算符

含义

例子

运算结果

运算级别

1 2

3

1

减、取负值

-1-2

-3

1

mod

求余

9 mod 2

1

2

整除

92

4

3

*

2*4

8

4

/

9/2

4.5

4

^

乘方

2^3

8

5比较算术运算符: 注: 1、  运算级别与数学上的一样,从高到低,同一级从左到右的顺序执行 2、  vb中所有括号都用小括号来表示观察、思考,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填充完成表格通过完成表格,使学生能进一步明确各种算术运算符的含义及使用形成性练习下面请同学们完成 p37的练习3、4思考并动笔完成相应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老师提问学生并点评课堂练习请个别学生写出他们的答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新课学习:“输出语句”观察程序:private sub form_click()  r = 1000  s = 3.14* r * r  print "圆的面积是:"; s; "平方厘米 "end sub问:第四行语句有什么作用?(输出计算的结果)思考,并回答问题通过设问,引起学生注意

老师讲解:输出语句(1)格式:print <表达式列表>(2)作用:将<表达式列表>中的各项按指定的格式在屏幕上显示出来。(3) <表达式列表>中可以是多个表达式,各表达式之间可用逗号(分区格式,每区14个字符位)“,”或分号(紧凑格式)“;”分隔。(通过程序试验逗号和分号在程序中的不同的作用)听课,并划书明确相关概念新课学习:“字符串常量”

从输出结果我们看到有些内容是原样输出的,而有些是输出对应的值。为什么?

(字符串常量:指用双引号括起来的字符。)思考,并回答问题通过对比、观察,让学生找出异同,帮助理解新课学习:“数据的类型”经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基本上能读懂一个简单的程序,其实在我们现在所学习的程序设计中,主要是通过程序来处理各种各样的数据,这些数据在vb里也会分成不同的类型。 vb 提供了数值型、字符型、布尔型等基本的数据类型 表:课本 p33 表2-1听课,并划书明确相关概念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的算术运算符和算术表达式的书写,以及输出语句和vb中的数据类型,这些内容在程序设计里都相当重要,请大家一定要熟练掌握。整理书本的相应内容

知识梳理

3.教学评价a.完成相应的上机操作练习 b.形成性练习 (1) 区分以下哪些是正确的变量名: a3、半径、 sub、 s_name、6f、p-a、圆2、*t  (2)课本p37的练习2、3、4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内容作为程序设计的入门,知识点多,概念性强,而且比较零散,所讲的内容对绝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未曾接触过,因此在学习的时候有一定的难度。本课在教学中尝试结合了具体的程序例子,尽可能深入浅出地讲授程序的基本要素,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当然,本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只是一个入门,很多的知识点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地强化、巩固和提高,才能真正达到程序设计的要求。

第4节《顺序结构》教学设计一、学习者分析:    学生通过前几节的学习以及实践,对vb的编程环境以及程序设计的要素有了深刻的了解,但对程序的结构缺乏完整的分析和体会,本节通过实践,让学生了解顺序结构程序的特点。二、教材内容分析本节是本章的前几节知识小结,又是新知识的开始,故有承前启后的作用。1、本节的主要内容及在本章中的地位本节是程序结构的基础,起承前启后的作用。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程序顺序结构的特点,流程图;常用函数含义。难点:顺序结构程序流程图的画法;常用函数的书写和意义。3、课时安排:一课时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顺序结构的程序的特点、流程图的书写。(2)理解inputbox函数和常用函数的含义及其书写格式。(3)理解程序的顺序结构。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的分组实验体会,让学生了解顺序程序结构的特点。(2)通过演练结合让学生了解常用函数的意义。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仔细观察问题的能力。四、教学理念和方法    顺序程序结构的特点以及函数的含义应用,学生难以理解,通过分组实验以及阅读程序,运行程序,就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领会、掌握本节的知识。五、教学过程设计1、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   本节以学生分组体会不同的程序书写顺序,会得出不同的输出结果来突出顺序结构程序的特点。inputbox函数和其他函数的学习都是通过反复的试运行程序来加深理解。2、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教学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教学情景设置,程序运行根据不同的书写顺序,会有不同的结果。提出问题:为什么改变程序中的语句,结果会不同?说明程序的执行顺序是从上到下的。分组体验程序的运行(任务一)。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突出程序的执行顺序新课讲授(1)顺序结构演示:改变程序的顺序,程序的运行结果不同,这种程序结构叫做顺序程序结构。例如:(1)private sub form_click()r = 1000s=pi*r*rend sub(2)private sub form_click()r = 1000s=pi*r*r print “ 圆的面积:“;scircle (1500, 1500), rend sub结果如图(一)(3)private sub form_click()r = 1000circle (1500, 1500), rs=pi*r*rprint “ 圆的面积:“;send sub结果如图(二)图(一)图(二)学生观察输出结果。学生观察:程序不同的书写顺序,输出结果是不一样的,说明顺序结构的涵义。新课讲授(2)函数学习设置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理解inputbox函数有规定的格式。说明:1、程序的顺序不同,执行结果不同。2、inputbox函数有规定的格式。3、inputbox函数输出的结果是文本格式。例如:x=inputbox(“ 输入一个数”,x),若输入01,输出也是01。学生体验输入正确的和错误的格式,计算机的反应。(任务二)让学生体会inputbox函数有规定的格式。新课讲授(3)学习其其他函数解释其他的函数:绝对值函数abs(x),开放根函数sqr(x),取整函数int(x),随即函数rnd(x)等。完成教师课堂提高练习,写出式子的值:(任务三)abs(-9)+sqr(9)+int(9.9)+int(-9.9)+9mod3+9/3

熟悉常用函数学生练习组织学生练习,并明确正确答案。任务四:练习与提高:补充下列程序的运行结果:p41.思考2,3。

学会知识的应用课堂小结教师小结:我们要会根据程序的顺序结构补充程序。

思考问题

形成知识3.教学评价:评价标准:完成基本任务80%为及格,完成全部任务100%为良好,在扩展上能有所创新为优秀。课堂评价表:学生完成如下实践并填写课堂自评。实践内容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评价技能掌握情感态度任务一分组体验程序的运行结果。(1)a=3a=a+1b=ab=b+1print a,b  结果:4,5(2) a=a+1a=3b=ab=b+1print a,b    结果:3,4(3) a=3b=aa=a+1b=b+1  print a,b   结果:4,4(4) b=b+1a=3a=a+1b=aprint a,b   结果:4,4任务二学生体验正确和错误语句格式的输入:(1) private sub form_click()inputbox(“输入圆的半径“),”半径“print “圆的半径“; rcircle(2500,2500),rpi=3.14s=pi*r*rprint “圆的面积“;send sub (2) private sub form_click()inputboxprint “圆的半径“; rcircle(2500,2500),rpi=3.14s=pi*r*rprint “圆的面积“; send sub任务三写出式子的结果:abs(-9)+sqr(9)+int(9.9)+int(-9.9)+9mod3+9/3任务四补充下列程序的运行结果:p41.思考2,3。4、教学资源:教师网络,投影仪。六、教学反思:本节通过学生对程序执行的多次体验,让学生充分体现什么是顺序结构,实践才能出真知!

第5节《分支结构》教学设计一、学习者分析   本节是在学习了程序的顺序结构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对程序结构有一定认识,所以在这个基础上学习,学生可以上一种台阶。但是怎样表达实际问题的“条件”以及相应的选择是本节的一个难点。二、教材内容分析1、本节的主要内容及在本章中的地位   本节是本章又一个基础,是经常使用的语句和程序结构之一,所以必须熟练掌握。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支语句的流程图,分支语句的执行过程以及条件语句的格式。难点:分支语句的应用以及分支语句的格式。3、课时安排:一课时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分支程序的结构,流程以及作用。(2)知道条件语句的作用,初步掌握分支语句的格式。(3)理解程序的分支结构。2.过程与方法(1)通过简单游戏程序的运行和流程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考逻辑分析能力。(2)通过运行程序、分析程序、体验程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体验程序,分析程序和修改程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创新精神。四、教学理念和方法    本节是本章的又一个重点难点,分支的应用在程序设计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为此,必须熟练掌握,故采用情景设置,讲练结合,任务驱动等多种立体方式呈现。运用教师主导,学生主动,亲身体验,总结思考提高的教学策略。五、教学过程设计1、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分支选择的概念,通过“密码游戏”的运行、分析来说明,然后反复体会、修改程序对分支语句的执行顺序、语句格式不断加深理解。2、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教学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教师通过日常生活的例子如:人生的十字路口的选择,玩游戏的攻略选择进行引入。学生思考引起学生思考

新课讲授引导学生体验密码程序的运行,初步了解分支语句的应用。private sub form_click()guess = inputbox("请输入一个整数密码:", "密码")password = "123456"if guess = password thenprint "yes!your are win"end ifif guess <> password thenprint "again please!"end ifend sub初步体验程序的执行(任务一)。了解分支程序的执行顺序。

新课内容结合数学上数的绝对值,分析程序学生运行程序x=inputbox(“请输入一个数”,”输入一个数”)if x>=0  thenprint “你动动脑筋!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print”y=”;xelseprint "正确,你真聪明!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print “y=”;-xend if特别强调:我们实际问题的“条件”以及相应的选择,要根据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用到相关的数学知识,结合条件语句的含义来设置。解释分支语句的格式和应用, 语句。画出程序的执行顺序流程图。(任务二)结合实际问题,体会分支语句的执行顺序。学生练习辅导学生运行修改程序。修改程序(任务三)当r>2500和r<=100时输出“超出范围”:inputbox(“输入圆的半径”,”半径” )if r>xx then print”超出范围”elsecircle(2500,2500),r

endif

拓展学生思维

学生提高练习巡视并辅导学生。

补充、修改调试运行程序p46.3. (任务四)

熟悉提高

小结教师对本节所学知识进行小结,特别强调,实际问题的“条件”以及相应的选择的设置。

学生思考

知识形成3.教学评价:评价标准设计:完成基本任务80%为及格,完成全部任务100%为良好,在扩展上能有所创新为优秀。课堂评价表设计:学生完成如下实践并填写课堂自评。实践内容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评价技能掌握情感态度任务一学生体验密码程序的执行。任务二画出流程图:x=inputbox(“请输入一个数”,”输入一个数”)if x>=0  thenprint “你动动脑筋!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print”y=”;xelseprint "正确,你真聪明!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print “y=”;-xend if任务三修改程序,当r>2500和r<=100时输出“超出范围”:inputbox(“输入圆的半径”,”半径” )if r>xx then print”超出范围”elsecircle(2500,2500),rendif任务四读程序和补充程序p46.34、教学资源:网络教室,小程序。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对分支结构的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对于分支的条件设置的认识不足,即不会写出条件和读懂程序。面对问题,学生不知如何下手,为此,我们必须在以后的学习中加强对学习知识的渗透和反复学习。

第6节《循环结构》教学设计一、学习者分析    学生通过以上章节的学习,分化现象比较严重,有的学生对程序设计有浓厚的兴趣,而有的学生却有畏难情绪,而本节是整章的重点难点。为此,学习难度最大,必须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循序渐进地学习。二、教材内容分析1、本节的主要内容及在本章中的地位    本节是本章的重点,难点,如果学生能够理解循环语句的含义,其他语句就很好理解了。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循环语句的格式和应用。难点:循环语句的执行过程。3、课时安排:二课时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循环语句的作用,理解画同心圆的程序。(2)掌握for/next语句的格式和执行过程。(3)了解for/next循环语句的一些注意事项。(4)初步理解程序的循环结构。(5)掌握do循环语句的格式和执行过程。(选学)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画同心圆的程序,逐步掌握for/next循环语句的执行方式和应用以及书写格式、应用。体验计算机利用循环结构程序解决问题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师的情景设置以及学生对程序的体验修改,克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畏难情绪,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究和思考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四、教学理念和方法    本节采用任务驱动法,通过教师的情景设置,不断提高学习梯度,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五、教学过程设计1、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以顺序程序完成画同心圆和用循环语句画同心圆进行比较为引入,然后通过不断修改程序的初始值、终值、步长来体会循环语句的格式和应用。2、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教学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引入教师借助简单的画圆程序引入。提出问题一:如何程序语句画一个圆心在点(2500,2500)半径为100cm的圆?private sub form_click()r = 100circle (2500, 2500), r,rgb(255,60,60)end sub提出问题二:如何画圆心在点(2500,2500)半径为200cm 的圆?思考修改程序(任务一)引起学生思考修改程序。提出问题三:如何画圆心在点(2500,2500)半径从100 1000的10个同心圆笨办法:private sub form_click()r = 100circle (2500, 2500), rr = 200circle (2500, 2500), rr = 300circle (2500, 2500), r…….…….r = 1000circle (2500, 2500), rend sub新办法:private sub form_click()for i=100 to 1000 step 100  r  = icircle (2500,2500),rnext iend sub学生修改程(任务二)。 引起学生进一步思考。

新课讲授教师对循环语句的进一步解释循环语句并动画显示循环过程。引导学生分析程序。阅读程序段,指出循环变量、循环体、共循环了几次,并写出结果:s=0for i=10 to 4 step -3 s =s+inext  iprint “s=“; s

知识渗透

学生练习修改程序组织学生分组试运行程序并提问:循环变量,步长的设置有什么限制?分组体验画出20个同心圆不同步长但达到同一效果的程序。(任务三)

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课间小结教师归纳: 程序的运行结果是一样的。说明:步长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问题:如果步长为零,结果如何?学生回答:如果步长为零,程序会陷入死循环。

知识形成

学习提高情景设置,分层提高:修改程序:画二十半径相同,y轴固定为1500,半径为1000的圆private sub form_click()for x = 100 to 1000 step 50  r = 1000circle (1000 + x, 1500), r next xend sub学生修改程序(提高任务四)

知识扩展

知识熟练教师演示例题,使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更熟练。1、演示例题:求1 2 3 4…… 100的值?2、提出问题:如何修改程序,求下列式子的值?1+3+5+……99=?学生上机练习(任务五、六):1、1+3+5+……99=?2、补充并调试程序p51,3,4

知识熟练提高

新课转折*(以下部分为选学内容,供选学用)引导学生体验程序,引出do while/ loop的作用。private sub form_click()guess = inputbox("请输入一个整数密码:", "密码")password = "123456"if guess = password thenprint "yes!your are win"end ifif guess <> password thenprint "again please!"end ifend sub与private subform_click()do while inputpassword <> "123456"inputpassword = inputbox(" 请输入密码,", " 输入密码")loopprint "输入密码正确!"end sub学生体验比较程序的功能,并体会do while/ loop的含义。(任务七)

新课转折与知识渗透

新课讲授解释do while/ loop意义:当〈条件〉成立,执行循环体,否则退出循环,执行loop下一个语句。学生观察并思考

知识形成

学生熟练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读程序,进一步学习知识。读下列程序并写出结果:(任务八)p51,1(3)(4)

知识熟练

提高练习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比较do while 与for/next 。修改程序用两种循环求和(任务九)2+4+8+……+100=?

知识整理与提高

课堂小结教师对循环语句的两种形式进行比较,并形成知识。说明:若知道循环次数,一般使用for/next循环;若不知道循环次数,用do while循环。学生思考

知识形成  3.教学评价评价标准设计:完成基本任务80%为及格,完成全部任务100%为良好,在扩展上能有所创新为优秀。课堂评价表设计:学生完成如下实践并填写课堂自评。实践内容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评价技能掌握情感态度任务一思考修改程序:如何画圆心在点(2500,2500)半径为200cm 的圆?private sub form_click()r = 200circle (2500, 2500), r,rgb(255,60,60)end sub任务二修改程序,画圆心在点(2500,2500)半径从100 1000的10个同心圆。任务三分组体验步长,初值,终值以及循环体的执行。分组体验下列程序:(一)程序一private sub form_click()r=1000for i=100 to 1000 step 50  r  = r+500circle (2500,2500),rnext  iend sub(二)程序二private sub form_click()for i=1000 to 100 step -50 r  = r+500circle (2500,2500),rnext  iend sub(三)程序三private sub form_click()for  i=1 to 10 step 0.5  r  = r+1000circle (2500,2500),rnext  iend sub(四)程序四private sub form_click()for i=1 to 20  r  = r+1000circle (2500,2500),rnext  i提高任务四修改程序,画二十个半径相同,y轴固定为1500,半径为1000的20个圆提高任务五修改程序求1+3+….+99= ?的值提高任务六补充并调试程序p51,3,4任务七体验密码程序(一)并比较private subform_click()do while inputpassword <> "123456"inputpassword = inputbox(" 请输入密码,", " 输入密码")loopprint "输入密码正确!"end sub任务八写出程序的结果:p51,1(3)(4)提高任务九修改程序,用两种循环语句求2+4+8+…..+100=?4、教学资源:网络教室,小程序。六、教学反思:本节书是整章书最难解释的部分,即使部分学生暂时理解了,也都是模仿。很多学生很难建立循环语句执行的物理模型。

第7节  《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教学设计一、学习者分析: 通过整章的学习,学生对程序设计有一定的了解,对程序的结构种类,算法流程都熟悉了,本节通过实例来学习程序设计的一般步骤。二、教材内容分析1、本节的主要内容及在本章中的地位:知识的小结整理提升。2、教学重点、难点:  程序设计的算法。重点:程序设计的步骤难点:算法的实现3、课时安排:一课时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程序设计三种结构,并能画出它们的流程图。(2)初步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步骤;(3)初步学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计算机解决的算法,并能画出流程图。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实例的展示和演练,让学生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和思考能力。四、教学理念和方法    通过教学实例的展示和演练,以教师主导,学生体验思考,分层设置教学难度等方法来完成教学内容。五、教学过程设计1、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以实例分析深入展开、小结归纳,将程序设计步骤与基本方法进行呈现。2、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教学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引入教师通过做一个猜数的游戏,猜得对有奖。(p56猜数程序代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游戏引起学生兴趣

新课讲授教师分析游戏程序。提出问题一:程序用到什么语句?整个程序是什么结构?学生回答(用到解释,赋值,输出,判断,循环等语句。综合结构。)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指出知识综合运用就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提出问题二:能否画出流程图?

学生试图画流程图(任务一)

复习程序编写的三种结构,并引导学生归纳程序编写的一般步骤。教师分析流程图,并复习程序的几种结构。说明:事实上,任何计算机程序都可以由这三种结构组合而成,我们主要灵活运用好这些基本结构,就可以编写各种各样的程序,解决许多实际问题。

学生思考并分析程序的流程图。提出问题三:如果要你编写这个程序你怎样做,第一做什么?第二做什么?教师归纳程序设计的一般步骤。

学生回答并思考新课展开教师演示修改程序,开扩学生思维。dim x as integerdim guess as integerrandomizex = int(rnd(10) * 100)n=0do while guess <> xguess = inputbox("请输入你猜的数字(0~100)", "猜数")n=n+1if guess > x thenprint guess; "太大了!"elseif guess < x thenprint guess; "太小了!"end if  end if  print "你已经猜了"; n; "次"  loop  print "恭喜你,猜对了!"修改程序,统计猜数的次数。(任务二)

扩展思维能力。并复习循环语句。

知识提高通过完成在“使用猜数程序前添加输入密码验证”的程序修改,进一步了解程序的分块结构。修改程序,在使用猜数程序前添加输入密码验证。(提高任务三)

拓展知识

小结教师小结程序设计的一般步骤.课本p56。学生思考。

形成知识3.教学评价:评价标准设计:完成基本任务80%为及格,完成全部任务100%为良好,在扩展上能有所创新为优秀。课堂评价表设计:学生完成如下实践并填写课堂自评。实践内容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评价技能掌握情感态度任务一学生试图画流程图任务二修改程序,使程序在用户猜对时显示共猜对多少次?提高任务三修改程序,在使用猜数程序前添加输入密码验证。添加以下程序段:do while inputpassword <> "123456"inputpassword = inputbox("请输入密码", "输入密码")loop4、教学资源:教室网络。预先编好的小程序。六、教学反思:   本节是整章知识的复习和梳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饱含激情,将教学情景设置层层推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功感,并引导学生把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2

标签:教案   信息技术   初中信息技术   程序设计   程序   半径   表达式   语句   顺序   结构   教师   知识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