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八年级艺术上册全册教案1

第一单元  生活——创造艺术的源泉
主题构思
本单元选取了几组描写生活场景的艺术作品构成主题内容,旨在使学生以感性方式认识到:艺术作品能反映生活,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惟一源泉,从而启发学生从生活中去寻找艺术,粗浅地了解“艺术源于生活”这一本质特征。这对于“艺术”第一课是十分必要的。
“艺术”究竟是什么?这一答案历来不同。唯物主义的艺术观告诉我们:艺术是生活的一面镜子,产生于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艺术现象,一开始就是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而出现的。正因如此,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内容也只能来源于实际的社会生活。离开了社会生活,艺术也就不存在。然而艺术不是被动地反映生活,而是经过艺术家的头脑的加工制作,并融入了艺术家的思想情感,艺术作品比现实生活更典型,更集中。
以上这些艺术的基本特征,在本单元的构建中是以形象生动的艺术品体现出来的,学生通过学习,能在潜意识中对艺术有了基本的认识,而不是通过理论性的说教阐述这些观点。本单元在“课”的主题选取及内容的选择上有以下意图:
1.选取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与音乐、艺术作品。如第一课《乡韵》中《故乡是北京》与《上海本是好地方》反映了北京与上海的民俗风情,南北呼应,相映成趣,同时也反映了本土文化,上海地方特色。
2.选取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的艺术作品。如《故乡是北京》的京腔与《上海本是好地方》中的小调说唱,一听就感到非常贴近生活。又如第三课中的《收获》,选取了一组反映丰收的民族舞蹈,风格性很强。
3.选取各时代较经典的作品,尤其是富有时代气息的作品。如歌曲《中国娃》、《一二三四歌》。
4.选取具有综合性艺术文化价值的作品。如大型服饰舞蹈《金舞银饰》,它融音乐、舞蹈、服饰、模特表演于一体,是比较典型的艺术的综合表现形式,同时具有民族的风格。

第一课    乡    韵
教学目标
1.通过听、唱、看、演等实践活动,领略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及浓郁乡情,体会到音乐是历史的写照,生活的反映,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2.通过《故乡是北京》、《智斗》等歌曲与戏曲,感受音乐民族气息与地方色彩,准确表达歌曲《中国娃》民谣风格,做到自然、亲切、愉快、明朗,充满童趣;通过一系列创造性活动,加深对民族音乐在产生、发展、曲韵风格表演特点等方面的理解。
3.了解戏曲、京剧的形成发展,对戏曲行当、脸谱及角色特点有个初步感性认识。
教学内容与教法建议
一、音乐长廊
(一)欣赏:
1.内容介绍:   《故乡是北京》
创作于1988年,并于1989年元旦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元旦晚会上由女高音歌唱家李谷一首唱。歌曲由著名歌词作家阎肃作词。歌曲运用中国曲艺中的“不说那……”、“只看那……”这类排比句,展现了北京种种具有中国古典特征的景致风貌,表现了故乡人对北京深挚的情感。旋律以京剧曲调为素材,与歌词完美结合,民族风格浓郁,像一杯浓烈的醇酒,沁人心肺。
歌曲分为aba三部分。头、尾是一个类似京剧中紧拉慢唱的散板段落,自由、豪放,也有点类似引子与尾声的作用。中间部分运用了流水板体的节奏及委婉的拖腔,跌宕起伏、潇洒流畅,如在向人们娓娓诉说,亲切而自然。这首歌词问世后,相继出现了许多用戏曲曲调写的歌曲,俗称“戏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首歌开拓了歌曲创作的新途径。
《上海本是好地方》
这是一首用沪语演唱的歌曲。创作于1997年。歌曲旋律采用了上海及江南地区的小山歌、小调等音乐素材,具有典型的江南音乐的风格。在许多乐句中的旋律接近口语化,叙说性较强,类似上海的说唱。
整个歌曲篇幅较长,共有四个部分,中间有两次转调,它像一位音乐导游,罗列了上海的各旅游景点及特色产品。本教材选取了第一部分。
(附歌谱)
2.教学建议:
(1)可用“你去过北京吗?”、“你认为上海有哪些变化?”等问题作导入,让学生认识生活。可以让去过北京的同学谈谈对北京的感受。通过独特北京文化来加深对此曲内涵的理解。
(2)听歌曲后可引导学生仔细听辨歌曲中描绘了什么景色及生活场景?哪些是你所熟悉的?
(3)引导学生听辨歌曲的音乐素材是什么?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素材。词曲的特点如何。
(4)可从《我是中国人》等大家熟悉的京歌或现代京剧导入本课内容。
(5)引导学生从伴奏乐器、节奏节拍及频繁的短过门等特点感受此曲的京韵风格。
(6)带领学生哼唱其中几句好听的旋律,以增强对歌曲的感受。
(二)歌唱:   《中国娃》
1.歌曲分析:
这是一首带有中国民歌风格的通俗歌曲,通称为“民通”歌曲。歌词纯朴、直率,真诚地表露了华夏子孙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及习俗的热爱。旋律采用了陕北民歌的素材,但有很大的创作成分,有歌演体的风格,其中装饰音、儿化音的运用使歌曲的韵味十分具有乡土气息。
歌曲的主要部分是“主唱”段。头与尾的“童谣”是伴唱,这是流行歌曲的常用手法。主唱部分为展开性的二段体结构,调式是六声徵调式,旋律明朗,流畅。
2.教法建议:
(1)为使学生准确把握歌曲的地方风格,可放送一下通俗歌曲《黄土高坡》或一些有名的陕北信天游。
(2)尽管歌曲具有“黄土高坡”的粗犷,而且音域较宽,调性较高,但高音部分还是要避免大喊大叫。
(3)歌曲中的倚音、波音、滑音是很具地方色彩的装饰音,尽量要把它表现好。
(4)歌曲的节奏清新明朗,内容很具生活化,故可把歌曲处理成有简单动作和情景的表演唱,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5)由于调性关系,伴唱部分可由老师弹奏或听录音,学生可不唱。

二、艺术天地
(一)音乐与戏剧: 《智斗》
1.内容介绍:
唱段选自现代京剧《沙家浜》。剧情:抗战时期,新四军某部在转移时,留下以指导员郭建光为首的18名伤病员,在地下党联络员阿庆嫂的掩护下,隐蔽在芦苇荡中养伤,汉奸部队忠义救国军司令胡传魁和参谋长刁德一勾结日本侵略军搜捕新四军,阿庆嫂以“春来茶馆”老板娘身份与他们周旋,进行机智的斗争。郭建光等18名战士伤愈后。在地下党的配合下,一举消灭了敌人。
2.教学建议:
(1)《沙家浜》是现代京剧的典范之作,其唱腔、伴奏等风格与京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可以融会贯通地来体味戏剧音乐的特点。
(2)《智斗》是《沙家浜》中著名的唱段,可让学生先听、看,并有条件可分角色学唱几句。分清行当,体验韵味。
(3)在欣赏了解现代京剧的同时,可拓展欣赏传统京剧。
(二)音乐与舞蹈:  《金舞银饰》
1.内容介绍:
大型服饰舞蹈,由上海歌舞团创作并演出。这是一个十分有创意的舞蹈,编者把中国传统的服装、舞蹈与音乐融为一体,在赴法国演出时共有演员100多名,展示服装1200多套,优美的舞姿、多彩的服装、壮观的布景、绚丽的灯光展示了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美不胜收,折服了以“时装之都”著称的巴黎。全剧分为:序幕——亘古回音;第一章  唐朝——琼宫神韵;第二章  宋朝——市井风情;第三章  戎马生涯;第四章  乐舞升平;第五章  清朝——礼仪华章。
2.教学建议:
(1)《金舞银饰》是一种融合音乐、舞蹈、服饰、舞美等各种艺术与历史文化于一体的新型艺术品种,是理解音乐通融性、相关性典型体裁,教学时,不要仅仅将目光停留在音乐与舞蹈的关系上,而应以一带面,告诉学生综合性艺术的特征。
(2)可让历史知识丰富的学生介绍一下历代文化,以更好地理解服饰文化,让擅长舞蹈的同学学跳影象中的舞姿;让有音乐特长的同学比较一下历代音乐的风格。
(3)可自编自演有简单背景的,融音乐、舞姿与现代服饰于一体的《时装秀》。
三、创造与拓展
题(一)
1.答案

唱段 剧种 剧目 流传地域 旋律特点
1 越剧 《红楼梦》 浙江 优美舒展、诗情画意
2 黄梅戏 《打猪草》 安徽 柔美婉转
2.教学建议:
(1)两段唱段均为著名剧目的戏曲唱段,可收集此类资料给学生看看、听听、唱唱。
(2)组织不同籍贯的学生用“大家唱”的形式娱乐,要求不能定得太高,只求活跃课堂气氛。
(3)与“创造与拓展”中的《智斗》结合起来,点明音乐与戏剧的关系。
(4)可让学生列举一些他们所熟悉与喜爱的戏曲品种(有条件的可哼唱几句),以此加深他们对音乐与戏剧之关系的理解。
题(二)
1.内容介绍:
《枫桥夜泊》
诗意:
月亮西斜,乌鸦哀啼,满天霜花悄悄飘降。江边幽暗的枫树与泛舟上的灯火遥遥相对,一如愁绪满怀的游子,昏昏欲睡。在这夜深人静之际,故苏城外寒山寺敲起的钟声,飘到我这艘来自外乡的小船之中。
说明: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行旅中的孤寂心理和夜泊时的冷落景色。首句从眼中所见、耳中所闻、身上所感三个角度,描绘了夜泊枫桥的感受。次句又将夜卧舟中,被客居异地的孤寂心理所包围的旅人推入反面。细密的景物编排使读者仿佛显身于幽冷寂寞的水乡秋夜中,心头笼罩上了一层凄凉的愁。然而诗人并未觉得语意已尽,又用疏朗的笔调叙写寺院敲响的夜半钟声,那钟声仿佛打破了夜的宁静,但又令人想见钟声过后更加沉寂的气氛,而这气氛又使诗人在更寂寞的感受中难以入睡。诗篇意境深远,情味隽永,情思与景物交融无闻,历来被人传诵推崇。
《饮湖上初晴后雨》
诗意: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西湖水被浮动,银光闪耀,显得分外美好,细雨霏霏时,湖面上烟雾迷茫,山影隐约,又是一种奇丽的景象。想把西湖比作绝世美女西施,那真是最好不过了。因为它不论是秋冬淡雅的装束,还是春夏浓艳的打扮,都是那么恰倒好处,惹人喜爱。
说明:
苏轼是宋代杰出的散文家和诗人。这是一首著名的描写杭州西湖风光的诗。起首两句,诗人用“潋滟”、“空  ”二词简练而准确地概括了西湖盼雨两种天气下的湖光山色,意境优美,令人神往。末两句更以古人心目中完美的西施形象形容西湖的天然之美,使西湖变得生动可爱,风韵迷人。这一比喻,构思奇巧,独具匠心,成为西湖诗中的名句,西湖也因而被称作西子湖,名传天下。
2.教学建议:
(1)如同配乐朗诵,诗歌的意境要与音乐相吻合一样,这里,古诗的意蕴应与戏曲曲调的氛围相投。根据这两首诗的诗意,所选配的戏曲曲调速度宜慢不宜快,节奏宜稀不宜密,旋律宜悠扬不宜激昂,力度宜弱不宜强。
(2)剧种以南方戏曲为好,如浙江的越剧,上海的沪剧,江苏的锡剧等。
(3)因两首古诗均为七言绝句,所选配的戏曲曲调最好是以两乐句或四乐句为一个乐段的结构,最后要有终止感。
题(三)
1.答案:
(1)周信芳:二堂放子
(2)梅兰芳:霸王别姬
(3)梅兰芳:贵妃醉酒
(4)周信芳:
2.教学建议:
(1)可借助于这些剧目音响(演员嗓音与剧情)来辨认剧照内容。
(2)大部分学生对传统戏曲了解甚少,故在做这个练习前,老师有必要给学生介绍一些名人名剧,戏曲行当、角色、脸谱及流派演唱、表演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音响再来辨认会大大减低难度。关于戏曲知识方面的书籍,可参阅《中国戏曲音乐》、《京剧唱腔》、《辞海•艺术分册》等。
题(四)
1.答案:
(1)张飞(豹头环眼)戏出《三国演义》。见京剧《瓦口关》。剧中张飞勾画三块瓦脸。其谱里通天纹上的菱形墨块勾画的很大,眼窝造型十分讲究,呈现豹头环眼之态,具有勇猛大将的神韵。属夸张性脸谱。(钱金福先生笔意)
(2)关羽(忠勇双全),见京剧《古城会》,故事取材于《三国演义》。关羽揉红脸,再用油黑色勾画眉、眼及其它纹理,突出关羽的卧蚕眉、丹凤眼的关髯公相貌,属寓意性脸谱。(李万春先生笔意)
(3)包拯(白眉横直、月牙向上)白眉平直,逐渐展宽,斜插入鬓,眉心耸起,额头托园月牙,开口向上,此谱线条刚劲,造型犹如“雪山悬月”,生动刻画了人物刚正不阿,执法入山的性格,属寓意性脸谱(侯喜瑞先生笔意)
(4)孙悟空(可趣而不可宗之谱)见京剧《芭蕉扇》,故事取材于《西游记》。红心画作倒挂石榴形,金眼圈勾成佛手,额头画成带叶桃。此谱只供欣赏,属趣味性脸谱。(翁偶虹先生笔意)
2.教学建议:
(1)要讲清每一脸谱的面部特征与角色涵义之间的关系,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形象化记忆。
(2)可在上课前,把脸谱作为一种环境渲染,布置在教室四周,既有趣,又有效。
(3)很多旅游胜地有画脸谱的纪念小品,如饭碗、饭勺等,可收集一些展示出来。

四、音乐小词典
1.内容介绍:
(1)戏剧与戏曲: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样式,它与古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合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综合艺术。故事属于内容;表演属于形式。戏剧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与音乐相结合的,如歌剧、舞剧等;另一类是不与音乐相结合的,如话剧。中国的戏曲有个特定的含义,就是在表演故事的过程中,凡第一人称的表述大都采用韵文体的“曲”(曲子)这种形式为唱词,所以“戏曲”称谓的本身,就体现了音乐在其中的作用,但它又不同于歌剧,它在世界剧坛上是独树一帜的,概括地说:戏曲是产生在中国特定时期、扎根于特定民族土壤,具有特定概念的音乐戏剧样式。这三个“特定”大体可将戏剧与戏曲,戏曲于其他音乐戏剧作出概念上的区分。
(2)京剧:
京剧的缘起,一般要追溯到1790年秋为庆祝乾隆八十大寿,徽班“三庆班”的晋京献艺。尔后其他徽班接踵而来。至道光年间,“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合称为“四大徽班”,在北京扎下了根。
徽班进京之初以扮演旦角为主,表演技巧上吸收昆剧载歌载舞的一套程式,声腔以二黄为主,兼收昆腔、吹腔、四平调、拔子腔等。徽戏的剧本内容丰富,戏词通俗易懂,有齐全的角色,还有一套独特的武打技术,所以在进京之前,它已形成了唱、念、做、打齐全的剧种。进京扎根后更是“色艺最优”。后来又有湖北的王洪贵、余三胜等人进京,带来了已将皮黄结合的汉剧。到了咸丰年间,“和春”徽班解散,“三庆”、“四喜”、“春台”分割由杰出的生角程长庚、张二奎、余三胜当班主,他们均以唱工见长。特征是质朴、高亢、气势磅礴。当然他们在腔调语言、表演上又各有自己的特点。由于他们三人在唱腔上的突出成就,早期以演旦角为主的徽班变成以演老生戏为主,剧目内容从表现一般社会生活进入表现政治事件,艺术的严肃性大大提高。这种从形式到内容的重大变化说明一个以皮黄为主的新兴剧种已经逐渐形成,其词句比昆剧浅显易懂,又比地方戏雅致讲究,受到各个阶层的人士普遍喜爱。因此程、张、余等人可说是京剧的奠基人,尤其是程长庚,被称为“京剧开山祖师”。随着唱腔流派的竟相争艳,京剧逐渐形成为一个剧目丰富、行当齐全、名家辈出、流派纷呈,号称“国剧”,全国性的大剧种。
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经历了笛子——软弓胡琴——硬弓胡琴既京胡几种。京剧的唱腔以西皮、二黄为主,称之为皮黄腔。
2.教学建议:
(1)关于京剧的历史、唱腔、行当、文武场、伴奏乐器和锣鼓经等知识的介绍,力求简单、形象,并以听为先导,不要上成理论课。
(2)如能发现学生中有京剧爱好者,可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其他学生也可发动他们寻找一些材料进行交流。
(3)充分利用课本上的剧照、脸谱,必要时可另找其他剧目彩照,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观看京剧录象或观摩京剧演出。
(4)知识的介绍可与语文课、历史课的有关知识相联系。

第二课  收    获

教学目标
1.通过听、唱、看、诵、做、编等实践活动,感受音乐的欢快愉悦的情绪,并产生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使命感。
2.通过对《丰收锣鼓》及一组少数民族舞蹈的欣赏,想象与感受农村劳作与丰收时的欢快景象,熟悉少数民族音乐的旋律与节奏特点;用富有弹性的声音及欢乐的情绪唱好《土风舞》;围绕“丰收”题材,进行一些编、讲、做的创意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表现力。
3.了解民族管弦乐队,民族民间舞蹈的音乐知识。

教学内容与教法建议
一、音乐长廊
(一)欣赏:
《丰收锣鼓》
1.内容介绍:
彭修文、蔡惠泉创作于1972年,乐曲借鉴我国民间吹打音乐的鼓点和旋法加以变化发展,推陈出新,充分发挥我国丰富多彩的打击乐器的表现功能,既有民族风格又具时代特点。乐曲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在雄壮嘹亮的引子后,展现了一幅热情欢欣、你追我赶的劳动场面,旋律跳荡,节奏明快,情绪热烈;尤其是最后的锣鼓段,以浙江吹打中音色丰富的十面锣鼓为主奏乐器,情绪更为欢腾高涨。第二部分以吹管乐器富有号召性的音调开始,转入弦乐组和笛子先后演奏一歌唱性旋律,表现了人们内心的喜悦;然后笛子与弹拨乐器以轻快的节奏和跳跃的旋律,抒发了人们在劳动时的欢快心情。第三部分再现了第一部分的旋律后,笛子以明亮的音色和散板旋律,展现出优美如画的田园景色;云锣则以柔和的音色和琶音旋律,犹如阳光下的水库粼波。第四部分是全曲的高潮,表现欢庆丰收的宏伟场面。一开始用潮州大锣鼓的打击乐器,并借鉴其“火炮”点子加以发挥,气势磅礴;在变化再现了第一部分的旋律后,打击乐队又选用京剧锣鼓中擅长表现紧张、急促、激烈场面的“急急风”、“马腿”和苏南吹打中的“螺狮结顶”点子加以发展,构成了第三段锣鼓。乐曲在快速强烈的全奏中结束。(摘自《音乐欣赏手册》)
2.教学建议:
(1)丰收喜庆的情绪不光来自于乐器锣鼓,民乐中经常用到的打击乐鼓点节奏及旋法,同样是营造这一情绪的重要元素。可把这三方面的音响单独放给学生听听,加以细致的体会。
(2)欣赏器乐曲,掌握作品的关键性主题颇为重要。因此,要分情况采取适当措施。重要的主题要唱一唱,甚至背下来;一般主题要摘出来听一听(老师哼唱、弹琴或听录音均可)。
(3)作品段落之间的情绪对比较明显,可用色块或图形记号加以表示,当然也可用简单的表情术语加以表述。
(二)歌唱:
《土风舞》
1.歌曲分析:
歌曲为一段提结构,由三大乐句组成,每乐句具有相同的节奏型,节奏明快,结构规整。速度较快,表现了欢乐、活泼的音乐情绪。
“土风舞”是类似于波兰的南部的“克拉科维亚克”民间舞蹈。音乐节拍为2/4拍,舞蹈轻快有力,富有跳跃的节奏感。以对舞为基础,男女舞伴对面而立。舞蹈中常常插以表现男性气概的大幅度跳跃动作。
2.教学建议:
(1)歌曲结构短小,节奏明快,旋律简单,具有外国儿童歌舞的特点,学生在熟练演唱后,可用集体舞的形式来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活跃气氛。
(2)在唱与跳的同时,由于歌曲旋律较简单,还可用小乐器伴奏,使唱、奏、跳达到完美的统一,同时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气氛。

二、艺术天地
(一)音乐与舞蹈:
1.内容介绍:
《农乐舞》:
朝鲜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吉林省朝鲜族地区。形式较自由,人数不限,有的持小手鼓而舞,有的男子头戴“象帽”,帽顶上系一“象尾”(细长纸条),舞时用力甩动头部,从“象尾”绕身体旋转。舞蹈风格健壮活跃,节奏由慢转快,形成高潮。伴奏乐器有小锣、大锣、法鼓、长鼓、喇叭、胡笛等。也有边唱边舞的歌舞形式。
《丰收歌》:
1964年获得第三届全军汇演优秀作品奖和演出奖,1994年“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评比中获“经典作品金项奖”。
《摘葡萄》:
    《摘葡萄》根据新疆维吾尔族的表演性舞蹈《手鼓舞》改编。新疆地区的维吾尔族有着多种形式和特殊风格的舞蹈艺术,大致可分为自娱性舞蹈、风俗性舞蹈与表演性舞蹈三类。手鼓舞属于表演性舞蹈,是20世纪40年代兴起的舞蹈形式,开始流传在南北疆各地民间,后发展成舞蹈节目。表演多由一女子在手鼓的伴奏下进行独舞,有时与手鼓中对舞。舞蹈的特点是动作敏捷,节奏多变,多用高难度的旋转与腰部技巧。舞蹈《摘葡萄》运用“手鼓舞”的表演形式,表现了在葡萄丰收的季节,少女摘葡萄、尝葡萄的喜悦心情。维吾尔族舞蹈的主要特点是身体各部位的动作用眼神配合传情达意。从头、肩、腰、臂到脚趾都有动作。昂首、挺胸、直腰是体态的基本特征。通过动、静的结合和大、小动作的对比以及移颈、翻腕等装饰性动作的点缀,形成热情、豪放、稳重、细腻的风格韵味(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
2.教学建议:
(1)舞蹈是一种形体艺术,所以最好要通过录象、vcd等媒体来进行教学。
(2)以上三部作品都是以农家劳作为题材的,而对于民族舞的欣赏,关键还不在于内容,而在于掌握各民族舞的旋律风格与节奏特点,这里的三部作品的旋律、节奏特点见“创造与拓展”中的题一答案。
(3)从影象中体验音乐与舞蹈是如何在节奏与气氛上丝丝相扣的。

三、创造与拓展
题(一):
1. 答案:
舞  蹈 地  域 风  格 情  绪
盅碗舞
长鼓舞
黄土黄
孔雀舞 蒙古族
朝鲜族
汉族
傣族 骠悍有力
飘逸柔美
奔放直爽
矫健婀娜 热烈欢快
优美抒情
欢快喜悦
柔美含蓄
(1)蒙古《盅碗舞》根据蒙古流传民间舞蹈《盅子舞》创编。舞者双手边碰击盅子边舞,双脚一前一后踏动,形成“手在舞腰在扭、眼跟手、脚步稳”的典雅优美的舞姿。
(2)汉族舞蹈《黄土黄》根据陕北秧歌创编,舞姿潇洒、大方、活泼,风格健壮、有力,节奏自由奔放,音乐富有高原音调特色。生活气息浓郁,陕北秧歌是中国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学建议:
(1)从图片上辨别舞种,主要从服饰与造型上去思考。为减轻练习的难度,最好结合音响或影象来加以辨别,这样,音乐与动作也可以作为参考对象。
(2)让擅长舞蹈的同学跳一段或做几个民族舞的动作造型。
题(二):
1.答案不定
2.教学建议:
(1)根据音乐的实践性特点,可有唱、有奏、有讲、有跳、有画、有做(工艺品),也可将它们结合起来进行创编,如配乐、朗诵、背景(指画)演奏、歌伴舞、舞伴歌、小品、情景剧等。
(2)让全班同学享受与点评这些成果。
题(三):
1.答案不定
2.教学建议:
(1)在朗诵所收集的文学作品的同时,最好配上风格一致的音乐,甚至可参照电视里的“电视小说”、“电视散文”以及“诗与画”之类的节目,自己拍摄或选配合适的镜头与画面。
(2)根据音乐非语义性的特点,所选文学作品应以抒情类而不是叙事类为主。
题(四):
1.参考答案:
自制乐器与发声体可有以下一些内容——灌满沙子的易拉罐/被串成排箫式的吃空的口服液瓶/双层对折的沙皮/锅碗瓢盆/串成一圆串的汽水瓶盖/吹胖的气球或塑料袋(击破声)/绷紧的橡皮筋/(手击)课桌椅……
2.教学建议:
根据题目意思,可有两种构思,一种首尾两段a较热烈,中段b较抒怀平稳;另一种首尾平稳,中段热烈。热烈时“乐器”敲击(或摇摆)得紧密、有力、快速;平稳时,乐器则奏得稀疏、轻柔、慢速,并且音色清脆。

四、音乐小辞典
1.内容介绍:
(1)民族管弦乐:
又称民族器乐曲。我国民族乐器伴随着民族音乐的发展而发展,反过来也为民族器乐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古代民族乐器伴随着民族音乐的发展而发展,反过来也为民族器乐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古代民族器乐常和歌、舞相结合,并为礼仪或风俗活动服务,因此,合奏形式比较盛行。古代的器乐独奏、合奏活动在民间很繁荣,尤其是宋代以后,“小乐器”的发展形成许多传统的固定形式,如各类鼓吹、吹打、丝竹乐等。20世纪以后,借鉴了欧洲音乐的创编手法和乐器制造经验,为民族器乐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许多大城市如上海、南京、广州、北京等地相继成立了民乐演奏团体,改编、演奏民族管弦乐曲。1949年以后,民族管弦乐发展更为迅速,许多大型演奏团体相继成立,各地音乐院校也成立了民族器乐、演奏和作曲专业,社会上民族器乐活动也很活跃,这一切都促进了民族器乐活动的空前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在国内外都有影响的演奏家、作曲家、指挥家,以及运用新的技法创作的乐曲。
少数民族乐器也很丰富,早在汉、唐时代经由西域、匈奴、高丽以及印度传入我国的乐器和乐曲,就丰富了当时汉民族的音乐。长期以来,除保留了各自的特点,还不断得到进步和发展。我国民族乐器按发音机制分为:弦鸣乐器(二胡、古琴、扬琴、马头琴等)、气鸣乐器(笛、箫、巴乌、笙、唢呐等)、体鸣乐器(钟、锣、铙等)和膜鸣乐器(鼓类)。也可以按演奏方法分为:吹管乐器(笛、箫、笙、唢呐、管子、巴乌、海笛等)、拉弦乐器(二胡、京胡、板胡、四胡、坠胡、马头琴、牛腿琴(侗)、科布孜(哈萨克)等)、弹弦乐器(琵琶、古琴、筝、阮、扬琴、伽倻琴(朝鲜)、扎木聂(藏)、热瓦甫(维吾尔)等)、打击乐器:掌鼓、大鼓、书鼓、铜鼓、象脚鼓(傣)、锣、八音鼓、写锣、钹、铙、镲、碰铃、拍板、木鱼等。
根据乐队组合方式,传统合奏分为五类:

分  类 乐  种 乐器组合 特  点
吹打乐 西安鼓乐、潮州鼓乐、苏南中鼓、苏南吹打乐 管(弦)乐器、打击乐 乐曲中常有由打击乐单独演奏的段落。风格粗犷、刚劲、热闹
鼓吹乐 冀中管乐、山东鼓吹、山西八大套、辽南鼓吹等 唢呐、笛子为主奏乐器,配合其他弦乐器和打击乐器 打击乐主要担任伴奏和间奏,风格有端庄典雅的,但大都是速度轻快、活泼热烈
锣鼓乐 四川闹年锣鼓、闽台锣鼓、板头锣鼓、舞蹈锣鼓、天津法鼓、晋中锣鼓等 全部使用打击乐演奏 风格大都欢快热烈,也有偏重抒情细腻
弦索乐 弦索十三套、中州古乐、广东客家汉乐等 全部用弦乐器演奏的小合奏形式,一般只用少数几件有地方特点的乐器演奏 风格典雅、细腻
丝竹乐 江南丝竹、广东音乐、二人台、牌子曲、福建南曲、潮州弦乐、河南曲子板头曲、白纱细月等 以一两件弦乐器和竹管乐器为核心的器乐合奏,有时加入轻型打击乐器,如板鼓、木鱼等 风格柔和细腻,多在室内演奏
民族器乐曲的旋律展开,曲式结构有着自己的特点,它与民族声乐曲,尤其是戏曲和说唱有着深远的关系,在展开手法、板式变化、装饰音的使用(润腔),在因不同的语音形成的风格韵味上都有相似或相同之处,有的乐曲甚至直接来源于戏曲曲牌或唱腔。
民族乐曲音乐的展开手法主要有“变奏”、“展衍”两种。
(2)民间歌舞:
与专业歌舞相对而言,概括在民间形成并流行于民间的各种歌舞艺术。大多载歌载舞,诗歌、音乐、舞蹈三者紧密结合。我国各民族的民间歌舞丰富多彩,体裁形式、音乐风格各不相同。汉族的主要有秧歌、花灯、采茶、花鼓等。有的小型歌舞,如采莲船、竹马灯、霸王鞭、小车等,常是秧歌等歌舞的组成部分。此外有风俗性的歌舞,如唱春牛、伴嫁舞等;宗教性的歌舞,如师公舞、单鼓(太平鼓)等。各兄弟民族的主要有:维吾尔族的木卡姆、赛乃姆等;藏族的囊玛、堆谢、锅庄等;蒙古族的安代舞;瑶族的长鼓舞;朝鲜族的农乐舞;高山族的杵舞等。民间歌舞密切联系人民的生活,表现劳动生产,如采茶舞,反映了开荒、锄地、播种、摘茶、炒茶等过程。牧区的歌舞表现了狩猎、放牧、挤奶等劳动生活。也有的反映社会生活,如《凤阳花鼓》等。更多的是反映人民的爱情生活,人民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民间还有许多没有歌唱而纯用乐器伴奏、舞蹈,如汉族的狮子舞、龙灯舞,苗族、侗族的芦笙舞,傣族的象脚鼓舞,景颇族的刀舞等。这些舞蹈虽然没有较高情节,但都具有健美、轻快、活泼和富有特色的舞姿和音乐,反映了人民生活的情绪。歌舞音乐源自民歌,根据舞蹈艺术的规律,产生了新的结构特点,常见的是加引子和过门,以作为舞蹈的准备,或表演动作的伴奏。伴奏乐器有的以丝竹乐为主,有的以打击乐为主,有的甚至全部采用打击乐器,音乐富于舞蹈性,且具有刚健明快、热烈红火的特点。也有一些具有优美抒情的气质。表演人数一般为一男一女,也有单人的,也有多至五、六十人的集体歌舞。
2.教法建议:
(1)无论是器乐还是歌舞介绍,理论上力求精简,而且要结合音响,尤其是歌舞,一定要有影象资料,加深学生的感性体验。器乐也要进行直观教学,尤其是乐器、乐队演出队形,最好能看到实物,听到音响,至少也应看到挂图,这里,根据教材所列乐器,给出《丰收锣鼓》的乐队编制——
管乐器类:梆笛、曲笛、中音笙、唢呐、中音唢呐。
弹拨乐器类:扬琴、琵琶、中阮、三弦、大阮。
打击乐器类:水镲、顶钹、大锣、风锣、十面锣、排锣、云锣、定音鼓、抗锣、大镲、片镲、大斗锣、小斗锣、大鼓、高音大锣、马锣、梆子。
弓弦乐器类:板胡、高胡、二胡、中胡、大提琴、低音提琴。

第三课  行    进

教学目标
1.通过听、唱、看、奏、编等活动,领略由规整节拍、结构和均匀节奏带来的音乐的形式美、力量美,从而鼓舞斗志,振作精神,以良好的精神状态面对学习与生活。
2.通过《军队进行曲》、《闪闪的红星》等乐曲感受进行曲体裁那威武雄壮、铿锵有力的情绪特征;以豪迈英武的精神状态演唱《一二三四歌》;通过吹奏、欣赏等实践活动,从速度、力度,尤其是节奏上加深对进行曲的理解。

教学内容与教学建议
一、音乐长廊
(一)欣赏:
《军队进行曲》
1.内容介绍: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作于1818年前后。四手联弹钢琴曲。后被改编为钢琴独奏、管弦乐合奏等。乐曲采用d大调,迅速的快板,2/4拍,一开始奏出一六小节号角性的引子,高亢嘹亮。接着乐曲全奏出进行曲,主题。在后半拍开始的富于跳跃感的伴奏音        衬托下,曲调轻快活泼,充满诙谐欢快的色彩。这一主题在不同的调性上变化重复之后转为g大调,进入中间部,显示出歌唱性的中间部主题a,由单主题的单三部或构成的中间部的主题b,转入同名小调,这是舒伯特作品中常见的作法,它使这一主题由于调式色彩的变换而更加诙谐。
有一改编曲使中间部变得更加柔和流畅。一方面表现在演奏主旋律时多加了一些装饰音,另一方面表现在把伴奏织体,改变得毫无进行曲特点而更加突出了“家庭音乐”的特点。
中间部之后,乐曲按照进行曲常用曲式的惯例在再现开头“号角性引子”和乐曲第一部分主题后结束。
2.教学建议:
(1)进行曲的主题旋律清晰刚强,节奏鲜明匀称,可启发学生标一些操作性活动,如用少先队鼓号队的部分乐器或打击乐配合主旋律的进行;用踏步或队列进行来表现乐曲。
(2)参考教材上的插图,搞一些情景表演。
(3)音与画配对的练习,可通过两种途径来完成:由乐生画与由画生乐。
(二)歌唱:
《一二三四歌》
1.歌曲分析:
是近年来创作的一首比较优秀的,具有进行曲风格的部队歌曲。歌曲为大调式。原1=c,旋律采用民族调式中的五声音阶,徵调式,使歌曲具有中国的民族风格。歌曲结构是不带再现的两段体。第二乐段有较大的扩充。歌曲第一乐段使用较多的八分附点。使旋律刚健有力并有行进感。第二乐段节奏变化,密集后又突然放宽,使旋律富于变化,并音高上扬,显得高亢奔放。在扩充部分加上许多不同节奏的“一二三四”口令词,使歌曲情绪饱满,富有军人的刚强气质,最后以口令作为结束,生动刻划了当代人民子弟兵乐观、豪放的崇高品质。
臧云飞(1932——  )作曲家。山西人。1969年入伍,1979年起在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从事音乐创作。代表作有歌曲《当兵的人》、《珠穆朗玛》等。
2.教学建议:
(1)歌曲的节奏感很强,又有很多衬词,既严肃又活泼,很适合学校团队、班队及体育活动的北京烘托与节律伴奏。
(2)为突出歌曲的英武豪迈,可用打击乐来加强歌曲的节奏感。
(3)合唱部分,除了用掌声伴唱外,还可用跺脚、拍桌、击手等方法来丰富伴奏效果,提高学生的兴趣。
(4)让学生聆听范唱感受歌曲的风格特征。
(5)可以说唱形式按节奏朗读歌词,增强趣味性。
(6)许多的“一二三四”可作为节奏视奏练习。
(7)可用乐器、打击乐,编成器乐合奏。
(8)可随音乐编排队伍歌曲表演。
(9)可根据学生实际演唱水平移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教案   音乐   初中音乐   锣鼓   上册   戏曲   京剧   乐器   舞蹈   旋律   风格   民族   艺术   歌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