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第二课时)(附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通过观察,识别动植物细胞的结构。
  2.能力:发展创新思维能力――不完全归纳法;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动参与讨论、交流、探究,学会合作。
〖设计理念〗

  1.以探究活动为教学的核心;
  2.注重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思维能力、认知结构三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3.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4.努力营造积极友好的学习氛围。
〖学生状况分析〗

  通过小学《科学》课的学习,学生已初步知道了细胞这个概念。在本课时的前一节课,学生已通过显微镜观察了洋葱细胞、番茄果肉细胞、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对部分细胞的形态结构建立了感性认识。
〖重点目标分析〗

  本节课,通过观察大量的事实材料,采用不完全归纳法,学生应构建如下的认知结构:细胞的基本结构,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异同,细胞的概念。
〖教学重难点及学习策略〗

  1.教学重点分析
  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学习策略:通过大量的事实材料和视频文件加以不完全归纳。
  2.教学难点分析
  非常小的细胞,学生肉眼不易观察到,缺乏经验常识。学习策略:通过观察三维模型和放大的显微图片加以认识。
细胞是生物的基本结构单位。学习策略:通过观察大量事实加以归纳。
〖教学过程〗

??
〖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1.凸显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开课时教师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正课中教师及时组织学生推进学习进程,适时地倡导学生积极充分地肯定自我和他人的劳动成果,使学生塑造了良好的自我形象;结课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2.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整个学习过程始终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核心,七年级四班的40位学生有38人都积极参与活动,知识、技能、情感目标的达成都通过学生的亲身探究而感知,而非教师的告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都乐学不疲、兴趣盎然。
  3.秉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本课不再局限在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而是着眼于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不完全归纳法、演绎法)的培养、情感价值观(合作精神、积极肯定自我和他人、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生命是物质的的唯物观)的形成,能力的培养(大胆猜想、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评价)。
  4.在七年级十二个班中较差的四班教授本课后,全班学生对生物课产生了广泛而浓厚的兴趣,为后期的生物教学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有待改进之处
  1.本课主要探究“细胞结构”这一认知重点,而对“细胞功能”的探究力度不够,在下节课“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单位”中还应重点加以突破。
  2.分组讨论中,四人小组中小组长、发言人、笔录人、评论员的职责应该具体明确。小组长在讨论之初应收集组内意见、确立在讨论活动的各个阶段的讨论主题,小组长应调动各成员积极参与讨论;笔录者应认真记录各成员的观点;发言者在交流讨论结果时要能简明扼要地阐述本组的讨论成果;评论员应对各组的意见进行整理比较,并发表本组的评论。成员间的职责分工是固定下来还是灵活转换,都还有待探索。
  3.对四班另两位未积极参与本课的同学,今后应因材施教,重点培养其对生物课的兴趣。
〖教学点评〗

  1.该堂课结合了学校的外语特色,在学习中穿插补充学习背景知识,使学生更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在探究教学中较好地实现了新课程目标中的三个维度,采用讨论式学习模式,以探究知识为载体,不断发展学生的猜测、推理等创新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发扬团队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学生参与度大,实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目标。
  3.改变传统教学中“以任务驱动学习”的被动学习模式,采用鼓励、激发、赏识、表扬等多种手段,不断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以兴趣驱动探究,学生在不断建立新的认知平衡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因此,该堂课对后续生物课的学习将产生积极的效应。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7

标签:教案   生物   初中生物   七年级生物   细胞   归纳法   结构   生物课   动植物   课时   认知   兴趣   策略   重点   功能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