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生活的动物——蚯蚓

一,教学内容分析
《》是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二节中第二课时的内容,学生在第一课时已了解陆地生活的动物在运动,呼吸和对刺激的反应等方面适应陆地环境的特点,因此本节课的设计目的主要是为学生创建开放式的学习平台,对典型的陆地动物——蚯蚓进行实验探究,观察,讨论,交流,总结和归纳,进一步深化理解陆地生活的动物在形态结构等方面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观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
二,教学对象分析
随着教材的改革,初二年级的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学习已有初步的认识,因此对于《蚯蚓》这节课,重点内容已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蚯蚓适应陆地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但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往往对蚯蚓缺少亲切感,女孩子还会有恐惧心理,如果学生因为害怕而不动手,那么实验就无法进行下去,必然会影响学习.因此,如何消除或减轻学生对蚯蚓的恐惧感是本实验成败的一个关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饲养和观察蚯蚓,说出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点. (2)知道蚯蚓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及其对自然界的意义. (3)学会总结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标
(1)探究蚯蚓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提高探究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2)学会通过比较,判断,讨论,归纳等活动来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爱心,树立"动物是我们最亲密的朋友"的观念.
_四,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蚯蚓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
功能特点.
(一)引入
(二)交流饲养蚯蚓的心得
(三)探究实验——观察蚯蚓
(四)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五)总结
五,教学过程
课前通过小调查来了解学生对蚯蚓的初步认知,关心学生的心理状况. 换位思考法: 假设你是蚯蚓, 为什么要生活在潮湿阴暗的地方呢 男女搭配合作饲养蚯蚓, 培养爱心, 帮助减少对蚯蚓的恐惧感.小组合作设计实验, 自主探究, 发挥创新精神.展示蚯蚓,沙蚕,水蛭的图片, 比较和归纳它们的共同特征.观察蚯蚓
目的要求:1,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
2,观察蚯蚓的运动.
材料用具:活蚯蚓,有镊子,棉花,培养皿,塑料板,糙纸,
放大镜,尺子,低浓度酒精.
方法步骤:自己设计,可参照书本15页.
注意事项:1,合理安排时间,实验内容必须包括蚯蚓的外部
形态和运动特点,大胆细心地观察,做好记录.
2,在实验过程中必须经常用湿棉花轻擦蚯蚓体表,
使体表保持湿润.
腹面:
背面:
新发现
触摸后的感觉
运动特点
外部形态特点
爱因斯坦: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陆地生活的动物------蚯蚓
请选出属于蚯蚓的特征
1,靠体表呼吸 2,有口无肛门 3,有一对眼睛 4,有刚毛
5,身体分节 6,昼出夜伏 7,用肺呼吸 8,体温恒定
9,体内无神经 10,体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11,用鳃呼吸
12,有环带 13,体壁能分泌黏液 14,只能按一个方向运动
15,终生生活在水中 16,有肌肉 17,生活在干燥的环境里
18,无脚 19,可分解枯叶,生活垃圾等有机物 20,可药用
蚯蚓
水蛭
沙蚕
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身体呈长柱形,由多个
体节构成,靠体壁和外界进
行气体交换,不能保持恒定
的体温.
你知道了吗
1,你知道蚯蚓对人类和自然界的作用吗
2,你知道为什么蚯蚓要在潮湿土壤的深层穴居吗
3,你知道为什么蚯蚓能在潮湿土壤的深层穴居吗
4,你知道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教案   生物   初中生物   八年级生物   蚯蚓   陆地   环节动物   动物   体表   形态   呼吸   结构   环境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