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案

课题: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

【探究与点拨】一.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                    

2.奴隶社会:                   

(1)发展:产生于        ,盛行于        ,瓦解于        ,废止于       。

(2)实质:名义上为            ,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           ,所以其实质是国家共有名义下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3)特点:                                          

                                                      

                                                     

(4)瓦解的原因和表现:

原因:                                               

表现:                                               

(5)井田制废除的途径

①一是从          上废除井田制。

②二是培植了一批新兴           所有者。

3.封建社会:         

(1)形式:

①君主土地私有制:是由             掌握的那部分土地,其收入主要用于            。

②地主土地所有制:         成为大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          ,引起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经常采取            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            。

③自耕农私有土地:他与地主的区别在于                    

                                                     

(2)发展:宋初,“田制不立”,“          ”,使两极分化激烈。明清时期,      经济繁荣,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3)影响:

①                                                    

②                                                      

二、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1.租佃式经营的含义:                                

                                                    

2.发展

①战国:产生

原因:                                               

②汉代:比较普遍:

                                   的现象已比较普遍。

③宋代:日益普遍化

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           的重要经营方式。地租以实物为主,又有分成租和定额租的不同。

④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

3.影响:使佃农对地主的             关系相对减弱;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1.井田制的出现与瓦解,这两个历史现象哪个是历史的进步呢?试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作简要分析。2. 土地兼并带来什么危害?面对土地兼并带来的危害,如果你是统治者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有没有根治土地兼并的“灵丹妙药”? 【重难点解析】 1.土地兼并和均田制的关系:(1)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为限制兼并,保护自耕农经济和增加政府收入而实行均田制。(2)均田制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兼并的作用。但是未触动占田的大地主利益;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兼并的继续,政府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均田制也无法实行。     (3)总之,土地兼并是均田制实行的原因,又是均田制被破坏的原因,均田制是为解决土地兼并问题而实行的,但是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它。2.租佃农民与自耕农的区别:

(1)背景不同:前者是土地兼并的必然结果;后者是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而产生。

(2)身分、地位不同:前者是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往往靠租种地主的土地为生;后者是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

(3)前途不同:前者在明清时期与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有了较大生产自主权,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后者由于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自耕农经济非常脆弱,严重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能够说明井田制实质的是a.井田的土地归周王所有            b.井田制中有公田与私田之分   c.公田由贵族占有,收获物交给贵族  d.公田由得到份地的农民耕种2.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a.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增加       b.生产力的发展c.各国推行税制改革               d.贵族争田现象严重3.商鞅变法中“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措施的最重要意义是 a.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b.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和灌溉系统         d.扩大了农民的占田份额4.史学家认为,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是一次重大变革,因为 a.承认了私田的合法         b.扩大了作战的兵源c.争取了民众的支持         d.扩大了井田制的规模5.东晋时期,谢安家族有“田业十余处,僮仆千人”。孔灵符“家本丰,产业甚广,又于永兴立墅,周回三十三里,水陆地二百六十五顷,含带二山,又有果园九处”。这些最能说明 a.谢安与孔灵符贪污腐化            b.东晋时期大地产制进一步发展c.贫富分化严重                    d.东晋经济发展迅速

6.统治者经常采取措施限制土地兼并,其最主要的目的是:

a.解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主要矛盾   

b.安抚农民,保证国家税收,稳定统治

c.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             

d.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 7.均田制实行的基本原因是a.大量无主荒地需要开恳 b.土地兼并严重影响国家财政收入c.许多流民需要安置           d.保证国家兵源的需要8.下列能反映秦汉时期已经出现租佃关系的是a.“为田开阡陌封疆”       b.“耕豪民之田,见税十五 ”c.“不抑兼并”             d.“上米贸银,别以下中者抵租”9.从宋代始,租佃经营已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造成这种形式的主要原因a.农民乐于接受这种经营方式      b.土地兼并造成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c.封建人身领队关系的彻底废除    d.商品经济的发展

10.史书记载:明万历年间,福建泉洲府“佃农所获,朝登垅亩,夕贸市廛”。上述材料反映了①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②佃农与商品经济发生了关系③农副产品投入市场④佃农的生产自主权扩大:

a.①②       b. ①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摘自《诗经.小雅》

材料二:有煜(云兴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摘自《诗经.小雅》

材料三:刑侯与雍子争田,雍子纳其女于叔鱼以求其直(在争论中获胜)。及断狱日叔鱼抑刑侯,刑侯杀叔鱼及雍子于朝。

——摘自《国语。晋语九》

材料四:季孙欲以田赋(按田收取地租),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曰:“吾不识也。”

——摘自《左传.哀公十一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种土地制度有什么特点?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反映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是如何发生和发展的?

      (3)材料三说明了这一时期土地关系变化中的一个什么问题?

(4)材料四表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5)这一组记载实质上反映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进程,这一历史进程是什么? 【总结与反思】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b

a

a

b

b

b

b

d

c11. (1)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一切土地归周王所有。

(2)表明在公田以外,出现了私田,先是奴隶主驱使奴隶开垦而成为私田。到春秋时期,铁质农具的使用,使私田的开垦数量越来越多。

(3)在井田制度下,土地不得转让和买卖。材料记载发生了土地争论,表明土地可以转让和买卖了。

(4)表明出现了地租的剥削方式。

(5)贵族掌握土地所有权的井田制日渐崩溃,土地私有制出现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教案   历史   高中历史   高一历史   井田制   均田制   自耕农   佃农   土地   制度   中国古代   地主   农民   关系   材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