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
单元复习
【单元知识网络】
【专题归纳整合】
1、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它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两个概念: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则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一切受制于中央。这样,这一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两个基本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2、自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②能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
(2)消极作用:①容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在思想方面,钳制了人民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③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自始至终相伴而存在;以明清时期为界,明清以前以积极作用为主,明清时期消极作用占了上风。

【单元质量评估】
一、选择题:
1. 商朝人崇信各种鬼神,认为神灵主导着人事。在诸神中祖先神最为尊贵。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①商朝社会弥漫着神秘色彩  ②对后世形成的宗法制有一定的影响
③祭祖现象可能已经存在    ④王权只有依附于神权才能使统治稳固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选c。主要考查商朝政治的特点。本题可用排除法,④说法有些绝对化,可排除。因为稳固统治可以有多种手段,依附神权只是其中之一,并非“只有依附于神权才能使统治稳固”。
2. (xx•安徽省巢湖市高三模拟)xx年初山东淄博陈庄遗址出土一件青铜器,上有“丰般作文祖甲齐公
尊彝”铭文(图2)。(“丰”:国名,“般”:人名,“作”:制作,“文祖甲”:对先辈的尊称,“尊彝”:泛指祭祀的礼器。)这件青铜器及铭文可用于研究
    ①西周分封制                        ②当时的冶铸业
    ③秦朝郡县制                        ④隶书的特点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a。本题可用排除法作答。题中铭文书写方式非隶书,可排除④;由“丰”国的存在,可知当时分封制依然存在,故③错误。
3. 《三字经》中所说“周辙东,王纲堕。”透视出的深层政治信息是
a.统治中心实现转移          b.宗法分封制度走向解体 
c.君主权威发生动摇          d.社会伦理道德面临崩溃
【解析】:选b。“周辙东,王纲堕” 指的是周平王东迁洛邑建立东周后,王室威望低落,纲纪和政治地位每况愈下。诸侯们各自为王,为了扩张势力彼此干戈相向,天下从此变得纷乱不堪。
所以反映出:当时宗法分封制度走向解体。
4. 西周宗法制度是国家权力继承和分配的重要基础,强调“亲亲”、“尊祖”与“敬宗”,希望凝聚宗族
力量。但宗法制度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可能无法继续维持统治秩序。下列哪一现象可以说明这种变化?
a.宗庙祭祀活动频繁,规模日大,导致民穷财困
b.邦国各自发展,亲戚关系日远,甚至相互兼并
c.强宗大族垄断土地,使政府无法获得足够税收
d.公卿大夫世袭,握有政权,促使官僚体制发展
【解析】:选b.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宗法制度发展到一定程度,无法继续维持统治秩序其原因主要是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发生变化的结果。符合这一原理的只有b.
5. 《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
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大小轻重……”这反映了当时
 a.周王室衰微,王命不行        b.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c.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       d.列国内乱,诸侯兼并
【解析】:选c。 “鼎”作为一种礼器在西周时期是王位和权力的象征,楚王问鼎意在向周王室发出挑战,企图夺取王位,反映了这一时期分封制受到破坏,王权衰微。
6.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以王位世袭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b.以禅让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c.以分封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d.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解析】:选d。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主要是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其中宗法制是里,分封制是表。
7. 读右图,公元前221年,我国政治文明历程出现拐点,有关说明错误的是
a.从分裂割据到实现统一 
b.从分封制发展为郡县制
c.从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
d.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
                                                                   
秦朝疆域图
【解析】:选d。公元前221年嬴政并吞六国,完成统一,建立秦朝。确立了以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为主要内容的中央集权制度。d项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反映了王位世袭制取代原始社会的禅让制,是指夏朝的建立。
8. 《汉书•地理志》言:“秦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
县,荡灭前圣之苗裔,靡有孑遗。”这说明秦朝采取
a.皇帝制度       b.郡县制       c.统一度量衡    d.世袭制
【解析】:选b。  从材料可以看出秦朝吸取周灭的历史教训,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9. (xx•浙江元济高中高三模拟)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
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以下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武帝为削弱相权,任用亲信朝臣,在内廷设置处理国政的中朝
b.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        
d.元朝废除尚书省和门下省,而将尚书省的六部移至中书省,并掌理一切政务
【解析】:选c。 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10. 唐朝主管财政的宰相皇甫鎛奏请减少内外官俸,诏书下达后被事中崔祐驳回,皇帝最终采纳了崔祐的
意见。崔祐所属的部门应是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参知政事
【解析】:选b。 结合门下省的职责是封驳审议分析可得。
11. 两汉的“七国之乱”与唐朝的“安史之乱”
① 都是地方势力恶性发展的结果
②都由中央“削藩”直接引起
  ③叛乱平定后,中央集权都得到强化
a.①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③
【解析】:选a。两汉的“七国之乱”是由中央“削藩”直接引起,叛乱平定后,通过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而唐朝没有。
12. 为解决“相权”对“皇权”的威胁,中国历代统治者采取了许多措施。下面有一组关于汉代以后,历
朝限制丞相权力的说法。根据你的理解,存在明显错误的是
a.为了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汉武帝频繁任免丞相
b.汉武帝破格选用身份低微的士人,形成“中朝”
c.唐朝推行“三省六部制”,以此分割和限制相权
d.宋代废除丞相,为减轻帝王工作压力,设参知政事
【解析】:选d。 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是否牢固,宋代设立参知政事为副宰相,目的为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13. 小华找来《康雍乾三朝实录》《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三本书,计划写一篇小论
文。下列最可能成为这篇论文题目的是
    a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b明清的君主专制
    c浅议焚书坑儒
    d清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解析】:选d。雍正帝设军机处,专制皇权空前强化;康熙帝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
14. 权力的高度集中是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这造成深远的历史影响包括
① 君权与相权矛盾重重                   ② 中央与地方斗争激烈
② 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④ 是造成官僚政治腐败的重要因素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解析】:选d。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要理解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要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及君权与相权的关系两方面、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去考虑。
15. 若你想做有关明代内阁的研究,最有价值的资料应该来自
    a.记录片         b.《明史》记载     
  c.民间传说       d.经过证实的带有“票拟”和“批红”的奏章
【解析】:选d。最有价值的资料应该是第一手材料——历史遗物、遗迹。
16.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由于其出身草莽,自小颠沛流离,且又当过和尚,即位后且残杀功臣,其长相
如何在民间有多重版本,而大体可分为两类:①宫廷版:方面大脸,慈眉善目 ②民间版:五官不正,相貌丑陋 (见下图),对此表述恰当的是
 
a.图①符合朱元璋真相            b.图②符合朱元璋真相
c.图①图②都毫无史学价值        d.真相有待科学考证
【解析】:选d。对历史人物的判断要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在宫廷版的画像自然是慈眉善目;由于朱元璋从出身草莽到为强化皇权残杀功臣,民间也有丑化其的因素。
17. 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a.罢设丞相,缓和君臣矛盾 b.各机构平等,避免权力集中
 c.各机构相互制约强化君主专制 d.各部权力分明,提高效力
【解析】:选c。明初废丞相,六部皇帝听命于皇帝,各个衙门分工不同,管理较细,形成了相互之间的牵制,但是正时都由皇帝亲自处理。
18. 下列各图反映的重大历史活动,哪些是专制决策的结果
 
①长城          ②大运河              ③十三行               ④票号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选a。  ①②③是秦、隋、清朝为加强封建统治而兴建。④是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19. 请根据下述图片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映皇权和相权之争始终贯穿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之中
b.反映的趋势是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最终被废止
c.反映的发展趋势易形成暴政,压抑民主政治
d.反映了秦朝、唐朝、元朝、明朝四朝的中央机构的设置情况
【解析】:选d。  材料反映的是秦朝、唐朝、明朝和清朝四朝中央机构设置情况。
20. 到清末为止,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就政体而论,两种主要形式是
a、分封制和中央集权制              b、皇帝制和中央集权制
c、分封制和皇帝制                  d、分封制和郡县制
【解析】:选a。秦以前的政体大体是分封制;秦之后是中央集权制。

二、材料解析题:
21. 古代中国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创设了若干制度。这些制度反映了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二十六年……遂并天下……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王)武(王)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相攻击如仇雠(仇敌),诸侯更相诛伐(混战),周天子弗(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甚足易制(容易控制)。……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1) 秦王赢政即位那一年(即秦王赢政元年)是公元前246年,那么材料中“二十六年”指哪一年?(1分)李斯主张建立郡县制,根据材料,指出他的理由是什么?(2分)

材料二: 汉武帝创始了一条新的法制,即派遣中级人员(六百石俸禄)巡行郡国,察考大吏(二千石俸禄)的成绩和罪恶,随时向中央快速汇报,这种官职叫“刺史”。
注:“石”为粮食重量单位,品级高的官员俸禄高,汉代俸禄折算成粮食。
                                                         ——赵俪生《赵俪生文集•第三卷》
材料三: (西汉)成帝末,翟方进、何武乃言:“《春秋》之义,用贵治贱,不以卑临尊。刺史位下大夫,而临二千石,轻重不相准。请罢刺史,……”而朱博以汉家故事(指汉代的传统制度),置部刺史,秩卑而赏厚,咸劝功乐进(指为获皇帝赏识,积极性高)。……”于是……复置刺史。                                  
——顾炎武《日知录•卷九》
(2) 请将材料二和材料三进行对比阅读,然后用材料二中的信息解释材料三中“以卑临尊”的含义。(1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解释刺史“秩卑”有什么积极作用?(2分)
材料四: 古代战争水平不高,崇山峻岭、长河大川都是天然的防守工事。因此如岭南山地,如四川盆地,如山西高原,都是地理条件极佳的割据区域。……元代的省……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一一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一一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
            ——周振鹤《犬牙相入还是山川形便?——历史上行政区域划界的两大原则》
(3)根据材料,判断元代行省划界的原则是什么?(2分)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采用这种划界原则的原因。(2分)
(4)根据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控制演变的特点。(3分)

解析:本题以有关不同时代地方制度的材料创设情境,考察各朝代的地方行政或区划制度:秦朝郡县制、西汉的刺史制度和元朝的行省制度。第(1)问的材料很容易理解,纪年的转换掌握方法就很容易,就是246-26+1=221。关于李斯主张郡县制的理由,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很容易解答。第(2)问解释“以卑临尊”在材料二中能直接找出答案,“秩卑”的积极作用材料三也能找到答案。第(3)问原则的解答可结合材料的出处,原因在材料可找到。第(4)问在总结上述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
(1)公元前221年。(1分)   分封制下诸侯混战,天子失势;(1分)郡县制有利于集权。(1分)
(2)“以卑临尊”指用六百石监察二千石。(1分) 秩卑的官员积极性高;(1分)便于控制。(1分)
(3)犬牙相入。(2分) 使地方割据缺乏好的地理条件(1分);加强中央集权。(1分)
(4)中央对地方进行多层级管理(地方行政区划)(1分);中央对地方官员进行多渠道控制;(1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1分)

22. 14分)阅读材料:
材料一:秦朝官僚机构示意图:
   皇 帝

       御史大夫           丞相           太尉
   
奉常  郎中令  卫尉  廷尉  典客  宗正  治粟内史  少府  太仆

材料二: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省,中书省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三:“(明)太宗皇帝入继大统,首擢翰林编修,初建内阁于奉天门,简任翰林之臣七入其中,所职代言,属时更新,凡制造……咸属焉。”              魏千志《明清史概论》

材料四: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赵翼《薝曝杂记》
请根据上面材料,结合所学内容回答:
(1)秦朝、隋唐、明朝、清朝的中枢权力机构各是什么?(4分)
(2)中枢权力机构的发展演变有什么规律?(2分)
(3)材料一的制度有什么特点?(2分)
(4)材料四中的机构的主要职能和作用是什么?(4分)
它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2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教材的重点知识。四问都可以通过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组织答案。

【答案】
(1)秦朝:三公九卿;隋唐: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4分)
(2)相权日益削弱并最终被废除;皇权日益加强(2分)
(3)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互相配合、互相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2分)
(4)职能是迅速将笔录的皇帝旨意传给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大臣去执行;(2分)
作用是使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2分)
反映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2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教案   历史   高中历史   高一历史   郡县制   宗法   皇权   秦朝   丞相   中国   政治制度   皇帝   古代   中央   制度   地方   材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