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第9课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课标要求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两次工业革命的条件、过程及影响,工业时代经济组织的形式及作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影响。通过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点,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发展的史实,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经济要发展,科技要先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正确认识世界市场的形成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和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教学重点、难点
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垄断组织出现的影响;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影响。
教学方法
1、 用设置情境,设疑引思,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模式,由浅入深,逐层递进,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能力,升华情感。
2、 采用多媒体软件教学,直观形象地展示两次工业革命成果、过程,创设情境,时空结合让学生感受工业革命成果对社会及人们生活带来的冲击。
3、采用模仿性学习方式,教师讲解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教师讲解第一次工业革命、工厂制度的确立,学生自主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及大企业时代到来等部分内容。
4、结合课本上的图片、文字资料,以及课前搜集的工业革命前后的相关数据资料,让学生合作探究,对比分析,从而认识到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世界联系的加强。从而加强对论从史出、史由证来、史论结合的基本能力的培养。
教具制作
自制教学课件。
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图片、数据资料。         板书设计
                   第9课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第一课时)
工业革命的含义、原因(为什么首先在英国发生)
蒸汽时代的到来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第一次工业革命)  代表性发明及影响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与第一次相比有何特点)
进入电气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第二次工业革命)  代表性的发明及影响
                                                工厂制的确立
(第二课时)                                      中小企业为主
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时代的到来   所有权与经营权统一
自由主义
工业时代的                                    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生产经营
  经济组织                                      所有权与经营分离
第二次工业革命——大企业时代到来   联合、规范
                              与政府关系密切
影响                                                国际化国际联合企业、跨国公司
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三个阶段)
国际贸易的发展
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世界市场的形成方式         人口和资本的流通
武力威逼
世界市场的形成的影响及表现教学过程
一.蒸汽时代的到来
1.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
(1)18世纪中期,英国社会稳定,人口、资本流动自由,经济稳步发展。
(2)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和殖民战争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国外市场的需求日益扩大,于是各行业兴起了技术革新的热潮,导致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2.工业革命的重大成就
(1)机器的发明
①棉纺织业 织工约翰•凯伊发明飞梭,加快了织布的速度,引起该行业技术发明的连锁反应: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水力织布机相继研制成功。
②冶金业 铁匠达比父子发明并改进焦煤炼铁法。
③采矿业 锁匠托马斯• 纽可门研制出蒸汽抽水机,用于排干矿井里的积水;化学家汉弗莱•戴维发明了安全灯。
④交通运输业 工程师约翰•麦克亚当发明碎石路;到处掀起开凿运河、疏浚河道的热潮。
(2)动力机器的革新:工业革命中影响最深远的成就是瓦特制成的“万能蒸汽机”。它的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到蒸汽时代。
(3)工业布局的变化:蒸汽动力的出现,最终使工厂摆脱了水力条件的限制,工业化速度加快。
(4)交通运输业的革命:蒸汽动力的使用,带动交通运输业革命,人类进入铁路运输时代。
影响:一方面,铁路的兴建普遍加快了工业革命的进程。另一方面,铁路旅行的盛行不仅加剧了整个社会流动的速度和规模,还对当时的社会关系造成了冲击。这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工业革命对社会变迁的巨大影响。
3.工业革命的扩展
工业革命在英国开展了近半个世纪以后,开始向欧美大陆扩展。在各国随后的工业革命中,纺织业和铁路业成为两个领先的部门。
【深化•拓展】
工业革命的爆发需具备哪些条件?
提示:资本、技术、市场、劳动力、安定的社会环境、国家政策的保护。
(1)资金——海外贸易、殖民掠夺、贩卖黑奴,为英国积累了巨额财富。
(2)市场——殖民扩张和殖民战争。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3)原料——国内资源丰富,海外掠夺。
(4)劳动力——圈地运动,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流入城市,成为自由劳动者。
(5)技术——手工工场时期的积累。手工工场时期培养了一批具有熟练技能的工匠,他们成为工业革命中的技术革新力量。
(6)国家政策保护: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能为资本家带来利润的技术革新。
二.进入电气时代
1.标志
以冶金、内燃机技术、发电机、电动机、合成化工为标志,其中最突出的标志是电力的广泛应用。
2.突出特点
科学成了技术进步最重要的推动力。科学家进行系统研究的科研机构取代了发明家孤零零的阁楼或工场,一些重要发明大多直接来自科学家的实验室,而不是个别发明家的经验积累。
3.主要成就
电力得到广泛应用,内燃机成为一种新的动力机,化学领域新材料层出不穷,炼钢技术突飞猛进。具体表现为:
(1)交通领域 德国工程师戴姆勒和狄塞尔分别在!##$年和!#%&年发明了以汽油和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不久,人们将内燃机技术应用于交通事业,创制了汽车、飞机等新型交通工具。
(2)化学领域 德国化学家李比希最早提出使用有机化肥,他的再传弟子柏琴发明了人类第一种人工合成染料。德国化学家雷佩发明了合成橡胶、合成油漆及多种塑料。
(3)钢铁部门 先后出现了多种以发明家名字命名的炼钢法:英国的贝塞麦的酸性转炉炼钢法、德国的西门—马丁的平炉炼钢法、英国的吉尔克里斯特—托马斯的碱性转炉炼钢法。
(4)电力的发明及应用 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工业生产的面貌,而且还直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使人类迅速跨进了电气时代。
(5)电讯事业的发展 早在发电机产生之前,人们就已经发明了有线电报。在电气时代,电话和无线电报出现。
(6)新兴工业部门的产生 在电力的生产上,发电、输电形成配套的生产系统,一大批生产发电机、电动机、输电线、变压器等相关器材的新兴工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在电力的应用上,电报、电话、电灯、电梯、电影放映机等新兴电器相继问世,电报电话公司、电影公司等企业纷纷建立。
4.影响
电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技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第二次工业革命因为有了电力这种高效、便捷的能源作为动力,达到了空前的广度和深度,给人类文明带来深刻的影响。
【深化•拓展】
科技革命对各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影响。
提示:第一次科技革命因为主要在英国,所以工业革命完成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当时法国因为各种原因,新技术和新机器的发明与推广比较困难,工业革命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美国则借助移民带来的技术和引进英国技术,不断产生新的发明,工业革命较快地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和德国的科学技术发明和应用较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工业生产总值分别跃居世界第一、二位。而英法等国,不愿更新设备,导致其经济发展速度减慢,工业生产分别被美德赶上和超过。
三.工业时代的经济组织
1.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1)现代工厂的出现!在工业时代,工厂制度成为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制度下的工人,一方面受严格纪律的约束,另一方面又受到精密分工的机器的支配,成为机器的附属品。但工厂制度的建立适应了机器大生产的要求。
(2)中小企业的大量存在。在工业时代早期,中小企业占多数。企业主既是资本所有者,又是企业经营管理者,他们雇佣上百个乃至上千个工人进行生产。
2.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1)大企业时代的到来
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生产和资本出现集中趋势。同时,产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兴工业,如电力、石油工业,从一开始就需要巨额资金。于是,大企业时代到来了。
(2)大企业的代表
美国的摩根、洛克菲勒、梅隆、杜邦等“八大财团”,日本的以家族财阀为中心的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四大财阀”,法国的“二百家族”以及德国的通用电气、西门子电气、莱茵—威斯特伐里亚煤业等都是规模空前的大企业,它们控制着一个或多个部门的生产与经营,甚至掌握着该国的经济命脉和国家机器。
(3)大企业的影响
大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企业日趋国际化,出现了国际联合企业、跨国公司等新的经济组织形式。
【深化•拓展】
工厂和工场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提示:工厂是指直接进行工业生产活动的单位,通常包括不同的车间,其特点是使用机器进行大规模生产;工场是指手工业者集合在一起生产的场所,特点是借助简单工具进行手工生产。工厂制度是适应机器大生产的需要而出现的新的生产组织形式。
四.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1.时间
19世纪末20世纪初
2.主要方式
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动,武力威逼
(1)国际贸易的发展
①工业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工业革命后,欧美工业化国家生产出数量巨大、种类繁多的产品;同时,由于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国际贸易得到很大发展。
②交通运输的改进和通讯技术的发明“缩短”了世界的距离,进一步刺激了国际贸易的增长。
③自由贸易政策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加速发展。这一时期的贸易增长主要发生在欧洲内部。此外,欧洲与海外殖民地及其他地区之间的贸易也有一定的发展。
④英国是#$世纪国际贸易的中心,处于“世界工厂”的地位,随着欧美其他国家相继实现工业化,它们开始分享英国这一世界贸易中心的地位。
(2)人口和资本的大规模流动。19世纪,大约有6000万人离开欧洲到海外定居。这些国际移民给移入国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和先进的制造业技术。这种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3)资本输出达到空前规模。资本输出,即对外投资,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达到空前规模。它加强了欧美投资国与资金接受国之间的经济联系。
(4)武力威逼,甚至直接殖民统治。欧美工业国在向海外扩张的过程中,还经常动用武力逼迫一些落后国家满足它们通商、投资的要求,甚至直接实行殖民统治。
3.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表现
(1)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除了日本,亚洲国家大多成为欧美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大陆领土基本上被瓜分完毕,赢得政治独立的拉丁美洲各国在经济上又重新受制于列强。
(2)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坚船利炮,把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网撒向全球的各个角落。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了。
【深化•拓展】
我们应如何认识世界市场形成的作用?
提示:(1)一方面使当时作为先进生产方式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国际化,打破了世界上落后国家和地区的自然经济和闭关自守状态,向全世界传播了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促进了世界贸易和生产力的发展。(2)另一方面,世界市场是在西方国家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中形成的,不仅使亚非拉国家遭受不平等交换的剥削,而且把它们变成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附庸。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历史,也就是工业国剥削农业国、西方统治东方的历史。小 结
[学生对各小目作总结,教师引导作结]
两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由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飞跃。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经济组织发生变化,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在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中,中国社会经济也受到冲击,这是我们下一节课要讲的内容。
巩固练习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首要标志是(   )
a、科技的发展突飞猛进      b、电力取代蒸汽广泛应用于生产
c、新发明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d、人类跨入计算机时代
2、下列关于铁路运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18xx年,约翰.迈克亚当成功研制出了第一台蒸汽做动力的火车
b、铁路集中了工业革命的多项成果
c、铁路的兴建加快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d、铁路旅行的盛行对当时的社会关系造成冲击
3、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   )
a、社会生产力获得极大提高
b、整个革命进程时间缩短
c、先进国家几乎同时进行
d、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4、“珍妮纺纱机”成为工业革命序幕的原因是(   )
a、是最早的机器 
b、以水力做动力
c、引起棉纺业发明机器的连锁反应
d、推动了其它工业部门使用机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2

标签:教案   历史   高中历史   高一历史   工业革命   世界市场   英国   蒸汽   工厂   机器   工业   时代   经济   世界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