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必修《中国石拱桥》说课稿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来自官当中学的参赛选手,我说课的标题是《中国石拱桥》。我说课的内容包括: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等。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中国石拱桥》是篇事物说明文,它是按总分总的结构顺序来说的。先总说石拱桥的特点,接着以赵州桥、卢沟桥为例具体说明久、美、坚的共同特点,最后说我国石拱桥取得的光辉成就。全文条分缕析、井然有序。本篇课文是八年级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说明文,因此要作好说明文的入门指导工作。

  2、教学目标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课文特点以及初二学生开始学习说明文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理清说明的顺序。

  (2)学习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3)了解我国桥梁建设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激发学生赞赏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力量的感情。

  3、教学重点、难点

  (1)说明事物应抓住事物的特点。

  (2)选取代表性事例说明事物。

  二、教法与学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演示、投影、创设问题情景法、讨论法、归纳法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达到不但使学生爱学,还要使学生会学,为了提高课堂效率,适当辅以多媒体技术,尝试一种较为宽松的学习方法,使语文学习具有开放性。

  三、教学设计

  本节课我遵循“教学——探究——归纳——应用”的原则,为了落实教学的重、难点我的教学将按照“整体感知——研读品味——自由探讨——拓展延伸”这一流程进行。

  A、整体感知:

  (一)导入新课

  展示课件:教师出示一组桥的图片,让学生自由说出桥的名称

  ……是啊,桥的出现,方便了交通,美化了我们的生活,让学生自然、亲切的走进语文课堂,创造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

  (二)教师配乐范读课文或听录音

  朗读要求:①明确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②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1、石拱桥的特点是什么?

  2、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点?

  3、本文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听读之后,学生讨论明确三个问题,教师用投影片或课件显示。

  B、研读品味:

  本文先概括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一般特点,又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做了具体说明。那么作为杰出代表,它们又各有什么特点?作者又是怎样介绍的呢?(自然过渡到赵州桥的学习)

  研读④⑤小节赵州桥部分。展示课件:赵州桥图

  创设问题情境:

  1、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赵州桥的四个特点)

  2、以上四个方面的特点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结合“不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分析。

  3、这两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哪些说明方法?

  4、画出赵州桥平面示意图,标上各部分数字,评选十篇优秀作品展示,找出五篇较差的作品,让学生互相纠错,找出存在的问题。(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有的可能画在两端,进而让学生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完成以上问题。讨论的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及归纳分析问题等方面的能力;绘制平面图,培养了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享受成功的欢乐。

  教师多媒体投影明确:(重点解决第1、2问)

  弓形独拱

  拱肩加拱结构坚固(而且)

  拱圈拼成

  (展示28道拱圈剖面图)

  结构匀称形式优美(不但)

  教师用课件显示赵州桥的'特点

  C、自由探讨:

  1、运用学习赵州桥的方法,小组互动,分析作者是怎样介绍卢沟桥的?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明卢沟桥的特点?

  (教师用课件展示卢沟桥的图片,让学生对照图片,参考课文内容来介绍。对学生说明文的口语训练)

  用课件展示卢沟桥的特点。

  2、讨论:从内容、顺序及说明方法比较卢沟桥与赵州桥的异同点。

  教师小结:以上我们通过介绍赵州桥、卢沟桥的特点,进一步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下面进一步分析中国石拱桥取得成就的原因。

  D、拓展延伸:综合学习实践活动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介绍自己所喜欢的书或笔。

  这一环节的安排不仅起到了复习所学内容的作用,还训练了学生说明文的写作。

  附、板书设计

  石拱桥的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赵州桥(独拱)

  中国石拱桥

  卢沟桥(联拱)

  长虹大桥

  解放后

  双曲大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教案   语文   说课稿   石拱桥   赵州桥   卢沟桥   中国   说明文   课文   课件   教师   方法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