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5—11课)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5—11课)
一、教学目的
[知识目的]
1、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2、 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及经济发展的过程;
3、 掌握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的历史情况及影响;
4、 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5、 知道甲骨文、金文,了解先秦的科技、文学艺术成就,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为线索对学生 应掌握知识作识记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能力目的]
1、 通过本单元历史事件发展经过的学习,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进程、人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和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培养掌舵和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2、 通过对本时期著名历史人物的学习及评价,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 通过对本时期文学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并认识到我国家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2、 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在学习及生活中要有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兴人是兴国的关键,通过对古代科技、文化成果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并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通过夏、商、西的更替及本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基本对中国奴隶制社会作了一个大概的学习,通过春秋战国的学习,对奴隶社会的结束和封建社会的开始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本单元这短短的几课时里,不但对我国古代奴隶制文明的辉煌灿烂进行了讲述,也对奴隶制文本质及奴隶的悲惨命运作了全面的学习,同时对推动时代发展的关键及新旧时代的更替的残酷战争也进行了学习,最后对本时期的文化的发展,使学生们真正了解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学、教师重点提示、难点重点讲解等多种方式,从多种角度来训练、培养学生利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来学习历史、解决历史问题的初步能力;
  2、在学习过程中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和良好思维品质;
  3、在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书写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
1、 我国的夏、商、西周主要制度、兴衰过程;
2、 司母戊鼎及青铜文明;
3、 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4、 先秦的文成就及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及影响。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方式与方法]  学生自学、教师指导、分组讨论探究、综合启发等教学方式
[教具]教材、教参、地图册、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四、教学过程:
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第五课  夏、商、西周的
兴亡
 一、夏朝
1、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
2、都城:阳城   3、建立人:禹 
4、夏朝国家机构的建立与作用
5、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6、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
1、商汤灭夏:公元前16XX年
2、商汤作为:任用伊尹等措施;
3、盘庚迁殷:
4、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暴君),酷刑“炮烙”
三、西周
1、周国的发展:(学生自学找出周国强大的过程)
2、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3、西周分封制。
4、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暴动,赶走了周厉王,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师:提出本课提纲,学生阅读课本,找出此部分知识,进行识记,并分组进行检查
师重点强调:

(“公天下”变“家天下”)

(学生阅读课本小字内容,了解桀的暴政,为商汤灭夏作好辅垫作用)
(学生阅读课本进行自学,找出商灭夏及商迅速强大的原因)
(教师点拔,商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学生阅读课本内容,了解纣的残暴酷刑及灭亡的必然性)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引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就“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人民的反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先分组讨论。

(此为本课重点,要求学生对分封制的内容及作用要进行熟练识记并理解)

第6
课   灿
烂 的
青 铜 文 明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出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的图片

2、出示一组“三星堆”文化图片
3、陶瓷业: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青瓷
玉器制造业
二、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1、夏商周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2、设置二个动脑筋题:
(1) “谈谈你所认识的青铜文化”,
 学生讨论,教师讲述了解夏商周青铜器的高超技艺,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出此时期的青铜制造业并非一枝独秀,而是全面发展,并体会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艰辛,通过实践提高感性认识。

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得出当时的农牧业已相当发达的结论,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

组织学生讨论:全面了解青铜文化,认识是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

(2) “你认为谁是辉煌灿烂青铜文化的创造者?”
 夏商了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明确青铜文明代表夏商西周高度奴隶制文明。(讨论过程中了解奴隶悲惨的生活)

第7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春秋争霸
东周分期:春秋和战国

(一)第一霸主齐桓公
① 齐国东方,盛产鱼盐
②用管仲,改革内政
③"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

(二)、晋楚争霸 
1、晋国强大原因
2、晋楚争霸过程
3、争霸战争的影响

二、战国七雄:
1、三家分晋
2、田氏代齐

3、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4、长平之战

三、课堂小节:出示历史歌谣,小节本课。 
教师讲述王室衰微这一时代特征,可举出具体、生动的事例加以说明,并指导学生思考王室衰微与诸候争霸之间的因果关系。

过渡提问:假如你是齐桓公,应该怎样作才能成就霸业?请同学们充当谋士,为齐桓公献计献策。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然后做一概括总结。

过渡:齐桓公以后即起参与争霸的是晋国和楚国。晋楚数次联合盟国在中原地区的对决,先后持续百余年,是春秋时代最壮观的景象。

1、学生阅读课本找出本重点,争霸过程中的重大战役,可让学生概述争霸战争的过程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
2、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内容了解南方其他国家加入战争的情况。

(教师讲解过渡)春秋时期的两百多年间,诸候们打了四百多场大战。到春秋末期 ,初期的一百多个诸候国锐减到二十几个了。到战国时期主要只有七雄,(出示春秋战国形势图。)
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地理位置,说出有什么特点?(教师总结口诀:"齐秦楚燕赵魏韩,东西南北到中间)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内容,指出战国时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由家乡梓童山的鬼谷洞,引出军事家孙膑庞涓,学生了解桂陵、马陵之战。

学生读课本简述战争过程及结果

春秋诸侯齐首霸,尊王攘夷管助他,晋楚争霸在中原,此时旧制如碎瓦。战国七雄并立打,桂棱马棱留史话
第8课 大变革的时代
 一、大变革时代背景
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提高。奴隶生产积极性不高。

2、都江堰:战国李冰
(奴隶主大量开垦私田,改变剥削方式,成为新兴地主。
统治者统治面临危机。) 

二、商鞅变法
1、背景---
2、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3、变法的内容,课本把它归纳成为三条。
4、变法意义: 学生阅读课本,找出春秋中后期出现铁农具,战国广范使用。
教师讲述,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学生自主学习,找出并识记关于都江堰的知识点
教师可适当作检查

接上学习

此内容为本课重点,学生重点识记,教师重点检查,可分小组进行提问或默写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回答课本动脑筋;引导学生回答出商鞅变法的意义

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文字的演变
1、 甲骨文:商朝的文字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称为“甲骨文
2、 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
 4、小结:随着书写工具的变化,字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展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书法条幅,
 
二、 天文、历法和医学的成就
1、夏朝的历法的发明、商朝历法的特点、战国24节气 
2、 扁鹊
名医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

三、 屈原
  1、《离骚》诗歌赏析,
2、 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

四、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1、思想:
2、教育:
3、文化:
《诗经》《尚书》《春秋》《论语》
 1、先展示各种文字—--陶器刻符、甲骨文、金文、竹简、帛书(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

学生感受书法艺术美,陶冶了情操,同时对文字字体演变有了简要的了解)。

过渡:随着对天象的观察,我国的历法发展起来。

从生活入手,让学生了解历法和24节气,并让学生深入思考他们的作用。让学生课下继续搜集24节气的谚语。

补充扁鹊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赏析屈原的《离骚》
体会屈原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受到启迪。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对

 2、思想家老子: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它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 (指导学生阅读老子插图及说明文字,了解老子生平)
3、百家争鸣: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墨家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
儒家 孟子 反对一切战争,主张轻徭薄赋,实行仁政
道家 庄子 主张“无为而治”
法家 韩非子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兵家 孙武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列表让学生看书来回答表内内容,也可先问学生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是什么,最后拿出事先准备的表格来总结。
 
五、知识小结
六、课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要求臣下勤恳办事,“有功于民”的是(    )
a.商汤    b.盘庚    c.商纣    d夏禹
2.下图是“夏桀把人当坐骑”,它反映的社会情况是(    )
a.是一种体育活动  b.奴隶地位低下   c.夏桀残暴无道  d.没有交通工具
3.西周与商朝相比,政治上最突出不同的是(    )
a.实行王位世袭    b.残酷压迫奴隶和平民
c.实行分封制      d.强化奴隶制国家机器
4.使用“炮烙”等酷刑,说明(    )
a.奴隶主对战俘处理的残酷     b.奴隶反对奴隶主发展手工业
c.奴隶主具有独创性          d.奴隶主阶级的残忍
5.今天的家禽家畜主要品种都有的时间是(    )
a.商朝  b.西周    c.春秋  d.战国
6.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是(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7.下列器具中,夏朝人不曾使用的是(    )
a.青铜器  b.陶器      c.铁器   d.玉器
8.下图是曾在城濮大战中大败楚国,做了中原霸主的是(    )
a.齐桓公  b.宋襄公     c.秦穆公     d.晋文公
9.战国初期,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是(    )
a.晋国    b.齐国     c.宋国  d.吴国
10.对齐桓公的“尊王攘夷”口号的正确理解是(    )
a.抵御少数民族入侵以维护国王的尊严    b.以“尊王”为旗号发展齐国势力
c.听从周王号召去攻打少数民族          d.尊重齐王,进攻楚国
11.对都江堰性能说法最全面的是(    )
a.便利交通   b.防洪灌溉    c.灌溉    d.防洪
12.齐桓公与晋文公的相同点有(    )
①都注意发展生产 ②都注意训练军队 ③都利用“尊王攘夷”的口号 ④都是春秋时期的霸主 ⑤都善于使用诱敌深入战术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②④  d.②③④
13.下列人物与事件没有直接联系的是(    )
a.晋文公与城濮之战    b.墨子与百家争鸣   c.秦孝公与商鞅变法    d.孟子与《道德经》
14.我国使用牛耕最迟在(      )
a.春秋末年    b.战国初年    c.春秋初年     d.战国末年
15.封建社会形成后,社会主要矛盾是(    )
a.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    b.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c.奴隶主阶级与奴隶之间的矛盾    d.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
16.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最根本因素在于(    )
a.人民群众的拥护        b.秦孝公的支持
c.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    d.符合地主阶级愿望
17.我国古代“钟鼓之乐”盛行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战国
18.下图是墨子和弟子在一起的想像图,墨子给大家宣传他的主张是(    )
 
a.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b.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c.各种事物有其对立面,对立面的双方能互相转化d.主张改革,提倡法治
19.对于孔子的“仁”,解释最全面、正确的是(    )
a.人人相互爱护,相互关心b.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减轻赋税
c.人人相互爱护,反对不义战争
d.包含一切美德,统治者要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0.下列思想家属于学派创始人的是(    )
①孔子 ②孟子 ③老子 ④庄子 ⑤墨子 ⑥韩非子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⑤⑥  d.③④⑤⑥
二、填空题
21.夏朝经历了_________多年。最后一个国王_________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22.商朝后期,西边_________流域的周国,迅速发展起来,国君_________重视农业生产,任用贤人_________等,国力逐步强大。
23.商周时期,我国西南地区的“三星堆”文化举世闻名,出土的_________大型_________、_________等,引起中外人士瞩目。
24.公元前770年,_________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时期。
25.战国时期,各国之间战争更为频繁,______、_____等历史上一些著名战争,就发生在这个时期。
26.战国时期_________和_________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27.战国时期,人们用毛笔蘸墨,在_________和_________上书写,随着书写工具的变化,_________也发生了变化。
28.儒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_,他要求统治者用“_________”治国,_________。
29.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和他的主要辅助者,分别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30.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
三、材料解析题
31.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  商纣建造了“酒池”“肉林”和后妃大臣嬉戏游乐。殷都附近还有从全国掠夺来的巨大粮仓。
材料二  周厉王霸占山川林泽,不准平民上山砍柴打猎,下河捕鱼,平民表示不满。周厉王竟派人监视他们的言论和行动,谁有不满,就杀谁。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中的商纣王、周厉王各是一个什么样的君主?在夏朝的历史上也有一个类似君主,他是谁?

(2)他们的做法造成了什么后果?试举两例。

(3)从他们的身上可以总结出什么教训?

32、材料一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引自《汉书》
材料二  “努力种田织布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在战争中立下军功的的人按功劳大小封爵、授田、赐宅、废除没有军功的贵族的特权。”              ——引自岳麓书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至强。                        ——引自李斯《谏逐客书》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商鞅变法的内容(不得照抄原文)

(2)在当时的背景下,在秦国的贵族、新兴地主、平民各自对商鞅变法持何种态度?请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三,指出李斯是如何评价商鞅变法的?对今天的社会发展有何指导意义?

七、板书设计
第五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一、夏朝
1、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    2、都城:阳城    3、建立人:禹
4、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5、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6、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在公元前16XX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
3、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三、 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第6课   灿 烂 的青 铜 文 明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出现青铜器;
2、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3、 “三星堆”文化。
二、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第7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春秋争霸:
1、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分为春秋和战国
3、著名的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4、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5、城濮大战:
二、战国七雄:
1、战国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2、韩、赵、魏三分晋国,后来田氏建立齐国。
3、列举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4、这个时期的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5、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赵国战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第8课 大变革的时代
一、农业的进步:
1、春秋时期,铁器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上开始使用。
2、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3、秦国李冰在岷江修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二、商鞅变法:
1、背景:生产力的发展。2、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3、变法的内容: 土地私有;奖励耕战;建立县制。
4、变法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1、商朝的文字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称为“甲骨文”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3、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
4、历法产生于夏朝,完善于商朝,战国时测出24节气。
5、名医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
6、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称为“楚辞”。
7、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

第十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一、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
1、思想上他提出“仁”的学说。2、对教育的贡献:
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 “温故知新”c:学习的态度要老实
3、他编订了《春秋》4、孔子的弟子编写的记录孔子言行的书叫《论语》
二、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著有《道德经》
三、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墨家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
儒家 孟子 反对一切战争,主张轻徭薄赋,实行仁政
道家 庄子 主张“无为而治”
法家 韩非子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兵家 孙武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附练习题答案:

一、1.a  2.b  3.c  4.d  5.a
  6.b  7.c  8.d  9.a 10.b
  11.b 12.c 13.d 14.a 15.b
  16.c 17.d 18.b 19.d 20.c
二、21.四千 桀
22.渭水 周文王 姜尚 
23.青铜面具 青铜立人像 青铜神树
24.周平王 春秋 战国
25.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26.铁农具 牛耕
27.竹简 丝帛 字体
28.孟子 仁政 轻徭薄赋
29.齐桓公 管仲
30.教育家 政治家 儒家
三、31.(1)商纣王:生活奢侈;周厉王:贪财好利。夏桀
(2)导致社会矛盾尖锐,引起人民的反抗。牧野之战、国人暴动
(3)暴政必然导致国家的衰亡,统治者要勤政爱民(言之有理即可)。
32.(1)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
(2)贵族反对,因为变法废除了没有军功的旧贵州的特权。
     新兴地主阶级支持,因为变法确立了新兴地主的土地私有权。
     平民拥护,因为变法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符合人民的愿望。
(3)使秦国富强起来,为兼并六国,统一大业中国奠定地基础。
     只有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教案   历史   初中历史   七年级历史   墨子   孔子   夏朝   商朝   西周   公元前   青铜   战国   春秋   单元   社会   国家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