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第20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一、学习目标:
1、掌握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及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
2、了解著名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关系。
3、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历史发展影响。
4、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
难点:辩证的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
三、知识要点梳理
1、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

战役名称 时间 地点 交战双方 结果 意义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2、三国建国年表

国名 建国年代 建国者 定都
魏   
蜀   
吴   

3、263年,魏国灭(      )。
  266年,魏国权臣(       )-废魏帝自立,定国号为(        ),仍以洛阳为都,史称(          )
  280年,西晋灭(           ),统一全国。
四、合作展示
1、为什么是曹操而不是其他军阀最终统一北方?
2、曹操为什么在官渡之战中获胜而在占据优势的赤壁之战中反而失败呢、
3、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到底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
五、当堂练习
一、选择题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首诗中的“烈士”指的是谁(   )
a  项羽    b  诸葛亮    c  刘备   d  曹操
2、东汉末年,曹操在封建军阀集团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
a  挟持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
b  实行屯田制,保证军粮供应
c  奖励农耕,得到农民的支持
d  官渡之战打败劲敌袁绍
3、曹操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战役是(    )
a  淝水之战   b  赤壁之战   c  巨鹿之战    d   官渡之战
4在右图所指的古代战争中,来自北方的军队战败的原因不包括(    )
a  北方军队不习水战
b  北方军队以寡敌众
c  北方军队流行疾疫
d  南方军队战术得当

5,关于赤壁之战的下列说法,哪一项是错误的(   )
a  发生在三国鼎立时期
b  发生在三国鼎立形成前的东汉时期
c  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d  赤壁位于长江边上
6三国时,吴国位于东南,其京都建业就是今天的(   )
a  洛阳   b  长沙    c   广州    d   南京
7、三国之前是(   )
a  东汉   b  西汉   c  东晋   d  西晋
8、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情况表述错误的是(    )
a  是东汉末历史的倒退
b  民族融合得到加强
c  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
d  分裂中孕育着统一
9、“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对(   )的评价
a  刘备   b  孙权   c  曹操    d  诸葛亮
10、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时间是(   )
a   220年    b  221年    c   222年   d  230年
11、下列人物不属于三国时期的是(     )
a   曹操   b  刘备   c  孙权    d  诸葛亮
12、促进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著名战役是(   )
a  赤壁之战   b  官渡之战   c  巨鹿之战   d  淝水之战
13、阅读材料题:
                                             材料二:毛玠与太祖(曹操)“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织,蓄军备,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
                                                     ————《三国志》

                                                   材料三:“设使国家无有孤(曹操),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三国志注》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于曹操有关的两个战役分别是什么?结果如何?

(2)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谈谈曹操统一北方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9

标签:教案   历史   初中历史   七年级历史   巨鹿   魏国   局面   东汉   战役   军队   赤壁之战   著名   材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