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溶液 教案(新人教版)

第九单元   课题一  溶液的形成

教学目的:

知识和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科学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并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树立学知识、用知识,化学终将走向社会的正确观念。

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1、乳化和溶解的区别

2、如何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

课    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配制硫酸铜、氯化亚铁、高锰酸钾、食盐四种溶液

以上四种溶液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么漂亮,你想到了什么?其实,我们看到的液体都是溶液。

2、讲授新课:

[活动与探究一]

蔗糖溶解在水中

食盐可以溶解在水中

结论

蔗糖消失在水中

食盐消失在水中

现象

蔗糖加入水中

食盐加入水中

步骤

 

思考:如何从微观上理解这一现象?

小结: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运动扩散,并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去了。氯化钠中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运动扩散,也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去了。

思考:我们刚才得到的液体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每种液体各部分一样吗?

放置了这么长时间,你有没有看到哪种液体析出沉?

一、溶液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提问:水具有什么作用?

回答:分散其他物质的作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如水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练习: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

讨论:当衣服上沾上油渍时,用水很难冼去?怎么办?

[活动与探究二]:

难溶于酒精

高锰酸钾

酒精

易溶于酒精

酒精

易溶于水

高锰酸钾

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力也不同

难溶于水

结论

现象

溶质

溶剂

 

解决问题:衣服上的油渍用什么洗去?为什么?

回答:汽油。因为油在水中溶解能力小,在汽油中溶解能力强。

[活动与探究三]

乙醇能溶于水,形成溶液。

分层

不分层

分层

乙醇

结论

静置后

现  象

振荡后

现  象

振荡前

现  象

溶质

溶剂

 

小结:液体与液体可以互溶,当液体与液体互溶时,我们把量多的叫溶剂,量少的叫溶质。

液—液互溶   量多—溶剂   量少—溶质

通常:水是溶剂

想想:大家能否举出溶质是气体的例子?汽水

小结:溶质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

思考:请你能否再举出一些溶液?并指出溶质、溶剂。并谈谈溶液的用途?

讲解:溶液的用途 见课本第27页

总结:略

作业:新学案

教后:

第二课时

1、复习练习: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若不正确,加以改正

1、凡是均一、透明、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2、溶液是均一、透明、无色的混合物。

3、溶质必须是固体。

4、只有水才能做溶剂

5、98%的硫酸溶液中水做溶质,硫酸做溶剂。

6、食盐水和蔗糖水混合后仍为溶液

7、所有的溶液都是由一种溶质和一种溶剂组成的。

8、溶液都是均一、稳定、无色透明的液体。

2、情景引入:

把油放入水中会不会形成溶液?

3、讲授新课:

[活动与探究四]

干净

泡沫仍均匀,不分层

形成均一的泡沫

分层

水和植物油及洗涤剂

不干净

分层

不分层

分层

水和植物油

静置

振荡

振荡

液体倒掉后的试管是否干净

现  象

试管内加入的物质

 

思考:这样的液体稳定吗?  不稳定

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原因:洗涤剂有乳化的功能,它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为大油珠。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因些试管的内壁很干净。

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活动与探究五] 硝酸铵溶于水

现象:玻璃片与烧杯固定在一起

原因:硝酸铵溶解时使溶液温度降低,玻璃片上的水层遇冷结冰,将玻璃片与烧杯冻在一起。

[活动与探究六]

温度升高

放出热量

温度降低

吸收热量

温度变化不明显

结论

溶质溶解后溶液的温度

加入溶质前水的温度

naoh

nh4no3

nacl

水中加入的物质

 

思考:同样是溶解过程,为什么有的吸收热量,有的放出热量? 

溶质溶于水时温度变化的实质: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是在水的作用之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被拆开,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

另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结合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

结论:

不同的溶质,这两种过程吸或放出的热量不同,这就      使溶液的温度发生了变化。有的溶质溶解时,扩散过程吸收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升高,此溶解过程向环境放出热量;反之则溶液的温度降低,此溶解过程从环境吸收热量。

思考:如果没有温度计,你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来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你能设计出几种方案。

可供选择的用品有:

烧杯、玻璃棒、广口瓶、单孔塞、玻璃导管、橡皮管、u型管、玻璃片,nacl、 nh4no3、naoh

总结:略

作业:新学案

教后:

课题二   溶解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          了解溶解度的涵义,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过程与方法

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对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溶解度的学习,让学生关注与溶解度有关的日常现象,如:鱼池缺氧和增氧等,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教学重点:建立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溶解度概念的形成。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  多媒体

课  题:2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一杯水中能溶解多少氯化钠呢?物质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一定量的水中究竟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溶质呢?我们还是让事实说话。

讲授新课:

[活动与探究一]

操作

往20ml水中

加入5gnacl

再加入5gnacl

再加入5ml水

现象

结论

[活动与探究二]

 

操作

现象

结论

加入5g硝酸钾搅拌

再加5g硝酸钾搅拌

……

加热

再加5g硝酸钾搅拌

冷却

提问: 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吗?这个实验事实说明了什么?

小结:说明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是无法无限溶解某种溶质的。而随着外界条件(温度、溶剂的量等)的改变,情况又发生了变化。

讲解: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已经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反之则是不饱和溶液。

引导分析:在这个实验中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从改变温度、溶剂的量引起溶解情况发生的改变上来分析)

小结:饱和与不饱和是相对而言的,在一定程度上它们是可以互相转变的。

只有在指明“一定量溶剂里”和“在一定温度下”“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媒体播放:海水晒盐的过程

总结:略

作业:新学案

教后:

第二课时:

讨论:p35页——在上面的活动与探究中,用的水都是20ml,其中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的质量是否相同?

分析、讨论:由此可见,当要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情况时,最好要注意什么?除此之外,还要附加什么条件?

设问:用一杯水和一盆水来分别溶解糖和食盐,你能判断糖和食盐谁溶解得多吗?

小结:我们把一定温度下,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溶解度。

讨论:20 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这句话如何理解?

分析:溶解度四要素: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质量。

阅读:p36页:溶解度的相对大小。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

p37页:资料

讨论:为什么用银器皿盛放的食品不易腐败?

讲解:我们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测出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读表:p36页表9—1

指导绘图:根据表9—1,绘制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讨论〈投影〉:

1.绘制的溶解度曲线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2.从绘制的溶解度曲线上查出上述几种物质在25 和85 时的溶解度 。

3.从溶解度曲线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小结: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

过渡:前面我们所讲的都是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那么气体是

否也有这样的特点呢?

讨论:1.p38页讨论

2.烧开水时,锅底有很多小气泡,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和压强

讨论:如何增加养鱼池水中的含氧量?

小结:学完本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你能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解决什么问题吗?

课堂练习:课后习题

作业:新学案

教后:

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2、          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2、通过练习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使学生掌握溶液配制的基本步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练习计算的过程中,了解溶液与生产生活的广泛联系,了解学习化学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服务。

教学重点:溶质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和简单的计算以及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教学难点: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的引入。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  多媒体 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活动与探究一]:在三支试管中各加入10ml水,然后分别加入约0.5g、1g、1.5g红糖。

试管编号

溶液颜色比较

溶剂质量/g

溶质质量/g

溶液质量/g

1

2

3

讲授新课:

设问:如何判断溶液的浓与稀?是否精确?

讲解:在实际应用中,常要准确知道一定量溶液里含有溶质的质量。如在施用农药时,过浓会毒害农作物,过稀不能有效地杀虫灭菌。因此我们需要准确知道溶液的组成。

介绍: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很多,我们主要介绍溶质的质量分数:即溶质的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溶质的质量分数= 〈讨论〉

在前面所做实验中,三种溶质的质量分数各是多少?

[活动与探究二]:按下表所定的量配制氯化钠溶液

溶质质量/g

溶剂(水)质量/g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0

90

20

80

设问:

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这样的溶液,我们会配制了。那如果告诉你一定量的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你会配制吗?

投影:欲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该如何操作?请你试一试。

小结:配制溶液的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所需仪器:

量:量筒;胶头滴管

称:托盘天平;药匙

称量

 

溶解:烧杯;玻璃棒

注意事项:(略)

总结:略

作业:新学案

教后:

第二课时:

过渡:在溶液的配制过程中,同学们已学会了使用溶质质量分数的公式,那么你能用公式来解这题吗?

投影: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或要配制一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计算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

例题一:题目略

解: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质量 溶质质量分数

              =150kg 16%=24kg

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

        =150kg-24kg

        =126kg

答:配150 kg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需24 kg氯化钠和126kg

小结:将学生讨论的解决问题方法进行更正、完善,进行板演

投影:

练习题:配制500ml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密度为1.1g/cm3),需要氢氧化钠和水各多少克?

讨论:与例题1相比,两题的不同之处是什么?该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分析小结:共同之处都是要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需溶质和溶剂各多少。不同之处在于本题中涉及到了密度问题。需用到密度公式:m=ρv

评价:引导学生指出错误并及时纠正。

投影: 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例题2:把50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溶液,需要多少克水?

讨论:解这道题的关键是什么?

分析:抓住关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追问:如果把50g换成50ml那么还需什么条件才能解题?

投影: 把溶质的质量分数运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例题3:100g某硫酸溶液恰好与13g锌完全反应。试计算这种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分析:这种与化学方程式结合起来的题目怎样来寻找溶质溶剂溶液的量呢?

解:设:这种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

zn+h2so4=znso4+h2

65       98

13g  x

=

x=         x=19.6g

溶质的质量分数= =19。6%

答:这种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9.6%。

小结:对学生的板演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归纳计算步骤。

注意事项〈投影〉

随堂检测:

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

小结:本课题所学知识主要有哪几个方面?其中计算的类型有哪几种?

回答: 1.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

2.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公式的计算。

3.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4.计算类型有三种

课堂练习:课后习题

作业:新学案

教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教案   化学   初中化学   九年级化学   溶液   溶质   溶解度   溶剂   小结   分数   水中   单元   温度   物质   新人   质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