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次定律”的探究式教学设计

“楞次定律”的探究式--江苏省射阳中学 蒋红

一、--的思考

“楞次定律”是高中物理电磁学部分的重要内容,传统的--是:教师演示实验 学生观察实验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楞次定律 讲解例题 课堂训练 课后巩固,按照这样的流程操作,虽然也能让学生学会如何应用楞次定律来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但不难看出这种教学模式仍为“师传生受”,学生还是被动地接收知识,即使学会了,也不能算会学,而且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亦难以得到进一步培养。面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为营造一个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笔者结合平时的实践,对本节内容采用“探究式”教学,即:“创设一个问题情景 学生讨论 猜想 设计实验 探索实验 分析实验现象 得出楞次定律 课堂讲练 巩固练习”。这种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引导他们自己获取知识,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

1.展示情景,提出问题

这一环节,教师要选用最简单的实验装置,最明显的实验现象,先让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解释教师用来作为铺垫的实验现象,然后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另一个问题情景,去激发学生思考。

如图1,a和b都是很轻的铝环,a环是闭合的,b环是断开的。

问题1:当条形磁铁的任一端分别靠近a环和b环时,环中有无感应电流?为什么?

问题2:当条形磁铁的任一端靠近a环和远离a环时,分别看到什么现象?这种现象说明条形磁铁在靠近或远离a环时,与a环间是“引力”还是“斥力”?

问题3:能否根据“吸引”和“排斥”来判断当条形磁铁的某一端在远离和靠近a环时,环中感应电流的方向?

2.讨论猜想,设计实验

这一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

(1)当图1中条形磁铁n极靠近a环时,与a环“排斥”,能根据什么原理判断此时a环中感应电流的方向?

(2)当条形磁铁的n极靠近和远离a环时,穿过a环的磁通量是怎样变化的?而在这两种情况下产生出来的感应电流方向相反,能否说明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通量如何变化有关?

(3)如果想采用实验法来研究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通量如何变化的关系,那么该怎样设计实验呢?

在学生充分讨论之后,教师引导学生选择实验器材,要求能连接成最简单、最合理的实验装置,最终选择如图2所示的装置,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实验步骤、观察实验现象、做好实验记录等,确保实验的实效性。

3.分组实验,探索研究

学生分成两人一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当条形磁铁n极或s极移近或插入线、离开或从线圈中拨出时感应电流的方向,并将实验结果填入学生预先设计的表格中。

4.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凡是由磁通量的增加而引起的感应电流,感应电流激发的磁场就阻碍原磁通量的增加;凡是由磁通量的减少而引起的感应电流,感应电流激发的磁场就阻碍原磁通量的减弱,最终总结出楞次定律内容。

5.检验结论,加深理解

如图3,金属棒ab在裸露的金属框架上作切割磁感线的运动,试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用楞次定律判断的结果与用右手定则判断的结果完全一致,说明右手定则是楞次定律这一规律中的一个特殊情况。

6.巩固练习,迁移应用

如图4,水平放置的条形磁铁n极附近,有一闭合的线框abcd竖直下落,保持bc边在纸外,ad边在纸内,试判断线框经过图中ⅰ、ⅱ、ⅲ位置时感应电流的方向。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步骤。

三、--的评述

新的物理课程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能充分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精心设计好课堂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处于最大限度的主动激活状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自主构建知识结构,使他们参与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能力,当然是一种值得推进的教学法。不过,要成功地运用这种教学法,教师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经验和理论,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平时多参加教研培训,及时“充电”、“加油”,功到自然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教案   物理   高中物理   高二物理   楞次定律   磁通量   环中   条形   感应电流   磁铁   现象   方向   教师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