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教版九年级政治下册全册教学设计2

(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板书)
1、思考并讨论
(1)有人认为现在只要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就可以高枕无忧,不必再学习了。这种看法对不对?说说理由。(教材p21)
(2)对于现在提倡的“终身学习”,你是怎样理解的?(教材p21)
2、归纳小结:随着科学的进步,知识的增多,技术的更新,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不断发生变化。人们当初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已远远适应不了社会的发展,我们必须根据具体情况不断学习,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那种一次“充电”终身“放电”的状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进入了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因此,终身学习既是个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板书)
三、导 出
1、概括:升学 选择学校、专业;就业 注意职业观、职业选择、终身学习
2、结语:在当今社会,终身学习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终身学习,能使我们克服工作中的困难,解决工作中的新问题,满足我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能使我们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还能充实我们的精神生活,不断提高生活品质。
 同学们 ,初中毕业在即,我们将面临人生中一次重要的选择:升学?就业?我们将在选择中通往不同的道路。让我们变学习压力为学习动力,从容做好选择的准备。(板书)

附:板书设计

陕人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第三课远离违法犯罪
 
第三课 远离违法犯罪
课标要求
1.体验行为和后果的联系,知道每个行为都会产生一定后果,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2.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自觉抵制“黄、赌、毒”和“xx”邪教等不良诱惑。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责任意识、法律意识,自觉抵制不良诱惑,远离违法犯罪。
能力
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和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
知识
知道每个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后果;了解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的区别;认识 “黄、赌、毒”和“xx”邪教的严重危害性。
教材内容要点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抵制不良诱惑 远离违法犯罪
教材与处理分析
导语
导语有三层意思:首先指出丰富的现代社会生活中,夹杂着无数诱惑;接着指出青少年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中的某些人,因抵挡不住诱惑而行为失范,甚至触犯法律;最后点出本课的主题,为了自己的健康与幸福,为了社会的和谐安定,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抵制不良诱惑,远离违法犯罪。
情景再现
本栏目包括一个引言和两个目,两个目分别是“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和“抵制不良诱惑 远离违法犯罪”。
引言用形象的语言告诉我们:虽然我们向往自由,但自由不是绝对的,我们的行为总会对他人,对社会产生一定影响,从而引入本课第一目: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第一个目“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含两个 。
第一个 指出了行为和后果之间的关系。首先点明,行为和结果之间具有一致性,每一种行为都会导致一定的后果。接着以例说明,个人的行为不能危害自己、危害他人、损害公共利益。
第二个 通过故事及情景设置,引导学生具有责任感,做一个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为此,要善于分辨是非善恶;对自己的行为要自省自律,避免做错事;做了错事要勇于承担责任;要加强自我训练,养成对行为负责的习惯。
第二目“抵制不灵诱惑 远离违法犯罪”含两个 。
第一个 通过情景及相关案例的设置,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以及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的关系,即:一般违法与犯罪有区别,一般违法可能演化为犯罪,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第二个 着重讲解“黄、赌、毒”和“xx”邪教等不良诱惑的危害性,从而提高学生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远离违法犯罪。
阅读与活动
阅览人生
通过阅读《战胜不良诱惑》使学生从中领悟到:不良诱惑虽然像病毒,但只要我们结合自己实际,用科学的态度,坚强的意志,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方法对待它,就一定能摆脱不良诱惑的侵蚀。
感悟名言
通过阅读名言,感受对行为承担责任的重要性;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杜绝不良嗜好、抵制毒品、远离违法犯罪。
活动体验
通过《战胜不良诱惑》的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不良诱惑的危害性,并从情感上打动学生,提高战胜不良诱惑的自觉性。
点睛之笔
点出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内容及本课的主题:每个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后果,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要自觉避免违法犯罪;自觉抵制“黄、赌、毒”和“xx”邪教等不良诱惑。
教材重难点分析
(一)行为和结果具有一致性,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行为和结果具有一致性,每个人都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是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这一重难点的解决,是达成第二目“抵制不良诱惑,远离违法犯罪”的目标的基础和前提,因此这一问题的解决直接决定着第二目的升华。行为和结果是具有一致性的,因此在做出行为之前一定要考虑后果。正因为这样的原因我们作为社会中人一定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要具备强烈的责任感。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身边的事例,用事实说话,让学生从情感上意识到对自己行为负责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二)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的关系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的关系”也是本课的教学中难点。一般违法和犯罪是有区别的,二者在所违反的法律、对社会的危害、应受到的惩罚等方面有着严格的界线,但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一般违法行为如果把握不好则会演化为犯罪行为。
在教学中,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解决得好与不好,直接决定着本课难点“抵制不良诱惑”处理得成功与否。
(三)“自觉抵制不良诱惑,特别是‘黄、赌、毒’和‘xx’邪教的诱惑”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这是本课教学的落脚点和归宿。首先,正如教学所说社会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也夹杂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诱惑。青少年在面对这些不良诱惑时,由于抵制力不强,社会经验不足,自控能力差,极易在诱惑面前素手就擒,走上邪路。因此引导学生抵制不良诱惑,对他们端正人生方向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其次,抵制不良诱惑是远离违法犯罪的必备条件,如今青少年犯罪率急剧增长,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青少年受到社会中严重不良诱惑的影响,因此,帮助青少年树立抵制不良诱惑的意识,有利于控制青少年犯罪的发生;再次,在教学中应特别强调“黄、赌、毒”和“xx”邪教的不良诱惑。在七年级、八年级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过有关抵制不良诱惑的问题,九年级我们再来探讨这个问题就需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将其上升到另一个高度,将不良诱惑和违法犯罪联系在一起。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大量事实让学生感知黄、赌、毒和“xx”的危害性,以及这些不良诱惑和犯罪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自控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抵制不良诱惑,远离违法犯罪。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上)——让学生体验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知道每个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后果。要规范自我行为,在做出行为之前一定要考虑其产生的后果。
第二课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下)——培养学生强烈的责任感,使学生认识到“人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
第三课时:“抵制不良诱惑 远离违法犯罪”(上)——引导学生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的区别”,认识二者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第四课时:“抵制不良诱惑 远离违法犯罪”(下)——引导学生认识“黄、赌、毒”和“xx”邪教等不良诱惑的危害性,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不良诱惑、远离违法犯罪。

陕人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第三课远离违法犯罪
第一课时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上)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意识。
能力
培养明辨是非和严于律己的能力。
知识
知道行为和结果具有一致性。懂得个人的行为不应危害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
教学重点
认识到个人行为不能有害于自己、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
知识要点
1、行为与后果具有一致性:良好行为产生良好的结果;不良行为导致不良后果。⑴在社会生活中,每一种行为都会导致一定的后果;
2.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应考虑到行为的后果;
3.社会生活中,对个人的行为的要求:不能随心所欲,应考虑行为的后果,个人行为不应该有害于自己,不妨碍他人的自由和权利,不损害公共利益。
教学方法及媒体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讲述或多媒体展示)
弗莱明是一个穷苦的苏格兰农夫,有一天当他在田里工作时.听到附近泥沼里有人发出求救的喊声。于是.他放下农具,跑到泥沼边,发砚一个小孩掉到了里面,弗莱明忙把这个孩子救了出来。
隔天,有一辆崭新的马车停在农夫家,走出来一位优雅的绅士,他自我介绍是那被救小孩的父亲。绅士说:“我要报答你,你救了我儿子的生命。”农夫说:“我不能因救了你的小孩而接受报答。”
就在这时,农夫的儿子从屋外走进来,绅士问:“这是你的儿子吗?”农夫很骄傲地回答:“是。”绅士说:“我们来个协议,让我带走他,并让他接受良好的教育。假如这个小孩像他父亲一样,他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位令你骄傲的人。”
农夫答应了。后来农夫的儿子从圣玛利亚医学院毕业,成为举世闻名的弗莱明•亚历山大爵士,也就是盘尼西林(青霉素)的发明者。他在1944年受封骑士爵位,且得到诺贝尔奖,那个被农夫救起的孩子就是英国著名的政治家丘吉尔。
一个农夫的善良行为,竟然给世界带来了如此重大的影响……
教师:同学们,每个人的行为都会导致一定的结果。农夫的好行为带来了好的结果,那么我们应怎样来认识自己的行为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新课。
引人本课课题: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上)
二.展开
一  行为和结果的一致性
教师: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这样一组情景。
多媒体显示:
情景一:上学途中,面对他人的善举,我们应该
情景二:上学到校,面对学校的老师,我们应该
情景三:在教室里,面对同学的请教,我们应该
情景四:放学路上,面对有人的恶行,我们应该
情景五:回到家中,面时父毋和长辈,我们应该
教师:请同学们分别针对以上五种情景用两个词语准确的表达你应该有的行为.
学生:情景一我们应该支持和赞扬,情景二我们应该礼貌和尊敬。情景三,我们应该主动和耐心;情景四,我们应该阻止和举报;情景五,我们应该孝顺和体贴。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样做必将得到老师的赞许,同学的拥护,家长的夸的认同。同时,这样的行为也是我们积极倡导和鼓励的,并能得到良好的评价,会带来良好的结果。
得出结论:(一)良好的行为产生良好的结果(板书)
教师:然而,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现象。
(鼓励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进行讨论,允许多角度,多样化回答。)
教师:扰乱课堂秩序,肯定惹来同学们的谴责和老师的不满;妨碍他人休息,必将引起他人的厌恶和愤怒;文明的言语,突显自己的肤浅和缺乏修养;不遵守交通规则,轻则遭到交警的警告和老师的批评,重则容易导致严重的交通事故,于人于已都是一种损害;顶撞父母,让父母伤心怄气,导致家庭不和等。由此可见,不良的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是消极的。
得出结论:(二)不良的行为导致不良的后果(板书)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 的相关内容
教师:在社会生活中,每一种行为都会导致一定的后果,对同一事物,我们不同的人可能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行为和后果之间具有一致性。
得出结论:(三)行为和后果具有一致性(板书)
教师:其实,任何一种行为都能够导致多种不同的后果,都会对自己、他人、社会产生多种影响,请同学们结合教材25页本目的第二个令的内容,列举一种行为,并设想这种行为可能导致的多种后果。(方案一:可以让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列举行为,并分析两种不同性质的行为导致的后果有什么不同.方案二:教师列举一正一反两种行为,如合理上网与迷恋上网,让学生去分析可能导致的不同后果以及对自己、他人、社会的不同影响)
教师:看来同学们都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行为和后果具有一致性,良好的行为产生良好的结果,不良的行为导致不良的后果。由此可知,个人的行为对他人、集体、社会有两种不同的作用,良好的行为对他人、集体和社会起积极的促进作用,不良的行为对他人、集体、社会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一个 第一个 下雷锋的事迹。
教师:雷锋只活了22岁,为人民工作的时间只有7年,他不辞辛苦,尽心尽力地为人民奉献最多最好的服务。群众说:“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雷锋没有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行动,他的伟大寓于平凡的服务人民的行动之中。
教师:如果我们都像雷锋、魏青刚那样,社会将是什么样的面貌?(教师可以将学生按人数分为几个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每个小组推选一人发言)
学生回答:略。
教师:同学们谈得都很好,如果我们大家都像雷锋、魏青刚那样,我们这个社会就会充满温情,充满了爱,就能够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风气,这不正是《爱的奉献》里所唱的那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所以历届国家领导人都号召全社会成员向雷锋同志学习,所以每年中央电视台都要进行“感动中国”系列人物先进事迹的报道和评选。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我们在向他们学习的同时,更应该规范自己的行为,充分考虑行为的后果,而不能随心所欲。
(四)对个人行为的要求(板书)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二个 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可以着到这样的镜头,的内容,分析每一个镜头行为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危害。(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自由发言)
 教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明确规定以下行为是不良行为,请同学们分析这些行为又将给自己、对他人和社会产生什么样的不良影响。(继续加强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行为的后果对自己、他人、社会的影响)
 学生发言:略
 教师总结:由此可见.在一个道德和法治的社会,一个人的行为不能随心所欲,应考虑到行为的后界。个人的行为不应该有害于自己。不应该妨碍他人的自由和权利,不应该损害公共利益。这就是对我们行为的要求。
 教师:孟子说:“吾日三省吾身”。那么也请同学门反省一下.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行为是我们不应该有的?结合你自己的日常行为习惯,对自己提出几点要求。
(不要求学生谈及反省的行为,以保护其自尊和隐私,但应该引导他们对这些不良行为能正确对待和控制,以规范自身行为)

三.小结
 学生总结:略。
 教师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懂得了:良好的行为产生良好的结果,不良的行为导致不良的后果,行为与后果具有一致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三思而后行,应该充分考虑行为的后果,不能随心所欲,我们的行为不应该有害于自己,不应该妨碍他人的自由和权利,不应该损害公共利益。
板书设计

陕人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第三课远离违法犯罪
第二课时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态度,做一个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
能力
培养明辨是非、分清善恶的能力,增强自律、自省能力。
知识
懂得怎样对自己的行为负贵。
教学重难点
明确如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知识要点
我们要具有责任感,做一个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⑴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要善于分辨事情的是非善恶;⑵对自己行为负责,就要在事情发生过程中自省自律,避免自己做错事;⑶一旦做了错事要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⑷要加强自我训练,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态度。
教学方法及媒体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每一种角色往往都意味着一种责任。作为子女,孝敬父母,是我们的责任;作为学生,遵守学校纪律、完成学习任务是我们的责任,作为朋友,忠诚、互助、互谅,我们义不容辞:对于陌生人,虽然萍水相逢,扶危济困是美德.作为普通公民,我们“位卑未敢忘国忧”.作为社会成员,我们应该维护正义、热爱和平、保护环境……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建和谐社会,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享美好的幸福生活。那我们应该怎样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需要探讨的问题。
引人本课课题: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下)
二.展开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下)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二个 第一个 下的材料。我们该怎样去评价小军和小亮的言行呢?
学生:小军偷西瓜和怂恿小亮偷西瓜的行为都不正确,但是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勇于去赔礼道歉,这是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表现。小亮虽然熊够意识到偷别人的东西不对,但没有很好的把握住自己的言行,一味推卸责任,这是对自己行为不负责任的表现。
教师:你谈得很好,一个真正勇敢的人,是敢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的人,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都应承担它的后果,无论事情的好坏。小品中的小军和小亮由于事先都没能充分认清偷瓜行为的好坏,没能做到明辨是非,分清善恶,结果都遭到了严厉的批评。所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就要做到善于分辨事情的是非善恶。
对自己行为负责,要善于分辨事情的是非善恶(板书)
教师: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仅要在事先对事物进行是非善恶的分辨,还应该在行为过程中加强自省自律,避免自己做错事。
教师:教材本目的第二个 中的李某则在行为的过程中不仅考虑到自身行为可能导致的后果,还充分考虑到受伤者因此而可能受到的损失,正是由于他在行为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自省自律,既为他人着想,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同时对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做出了正确的判断,所以才把事情的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又是怎样做的呢?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略。
教师:可见我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就要在行为的过程中学会自省自律,对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正确的判断。                                                                                             
得出结论:对自己行为负贵,要在行为过程中自省自律,并对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作出正确的到断。(板书)
教师:对自己行为负责是一种习惯,是一种人生态度;既然如此,我们还应该加强训练,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就养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习惯,从小就端正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态度。
学生观察教材第一目第二个回第三个.下的图片。
教师:从上面四张图片中,我们看到了什么样的行为习惯?
学生:图片一说明这个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合理安排时间,做到了自律自控,能够分清主次,是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种对学习负责的态度。
学生:图片二说明当我们做错事情时,承认错误是一种负责的表现,而承担错误所造成的后果更能考验我们的勇气。这也教育我们:错了;就要勇于承认,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学生:图片三说明我们应该通过自己的行为对社会负责,保护环境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每一个公民都要树立环保意识,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习惯。
学生:图片四说明我们应该养成遵守交通法规的行为习惯,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对社会负责。
教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除了这些行为以外,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习惯,还可以从哪些小事做起?请举例说明。
学生举例:略。
教师:有一句格言说得好:“播种行为将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将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将收获命运。“所以我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贵,就应该加强自我训练,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习惯和态度。
得出结论:对自己行为负贵,要加强自我训练,从现在、从小事做起,养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态度。(板书)
三.小结
学生总结:略。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就要善于分辨事情的是非善恶,要在行为过程中自省自律,并对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作出正确的判断.要加强自我训练,从现在、小事做起,养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态度。这既是我们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方法指导,又是对我们行为的具体要求。同学们,让我们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承担责任中健康成长,这有助子我们获得幸福的生活和有意义的人生,有利于塑造我们健全的人格和实现远大的人生理想。
板书设计

陕人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第三课《远离违法犯罪》
第三课时 抵制不良诱惑  远离违法犯罪 教学设计(一)
旬阳县神河中学    张兴平

一、《课程标准》原文: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自觉抵制“黄、赌、毒”和“xx”邪教等不良行为。
二、《课程标准解读》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
1、增强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树立正确、健康的生活态度。
2、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独立思考、自我控制的能力,避免违法犯罪。
3、知道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认识违法犯罪的危害性,了解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认识“黄、赌、毒”和“xx”邪教等不良诱惑的危害性。
三、教学重难点:
1、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关系。
2、自觉抵制不良诱惑,特别是“黄、赌、毒”和“xx”邪教的诱惑。
四、依据《课程标准解读》和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用题:
1、 阅读教材28页的案例,说一说:
(1) 什么是违法行为?
(2) 违法行为的分类。
(3) 列举身边的违法行为。
2、 阅读教材29页(上)的案例,想一想:
(1) 犯罪的含义及特征是什么?
(2) 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3、 阅读29页(下)的案例,讨论:
(1) 徐某的一般违法行为有哪些,犯罪行为有哪些?
(2) 徐某一步步走向犯罪的过程,给我们的教训是什么?
4、 学生阅读教材30—31页相关内容,请学生合作完成:为社区抵制“黄、赌、毒”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
五、依据教学用题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进程:
1、新课导入:出示课题:抵制不良诱惑   远离违法犯罪
展示特别报道(有关近几年我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数据统计)
2、学生自学解决“教学用题1”:
具体流程:出示“教学用题1” 学生自学作答 全班抽查统一答案。
3、教师讲解解决“教学用题2”:
具体流程:出示“教学用题2” 教师讲解 随机抽答 强调总结。
4、讨论交流点拨解决“教学用题3”:
具体流程:出示“教学用题3”,进行自学指导 学生收集整理信息 同桌交流答案 全班抽查统一答题思路 教师总结点拨。
5、 合作点评解决“教学用题4”:
具体流程:出示“教学用题4” 学生合作 教师总结点评。
六、作业设计:
为“抵制不良诱惑,远离违法犯罪”写一则倡议书。
六、板书设计:

 违法的含义及分类
 犯罪的含义及特征
 避免违法犯罪
 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关系

抵制不良诱惑,远离违法犯罪
 提高辨别能力

 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明确“黄、赌、毒”的危害

 自觉抵制“xx”等的蛊惑

教后反思

陕人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第三课《远离违法犯罪》
第四课时 抵制不良诱惑  远离违法犯罪 教学设计 (二)
棕溪初中      邱冬梅
一、《课程标准》原文:
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自觉抵制黄,赌,毒和xx邪教等不良诱惑。
二、《课程标准解读》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
1.自觉抵制不良诱惑,远离违法犯罪。
2.提高自我控制和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
3.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认识黄,赌,毒和xx邪教的严重危害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关系;黄,赌,毒和xx邪教的严重危害性;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四、依据《课程标准解读》和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用题:
1. 快速浏览课本28----30页内容,思考:(1)什么是违法行为?举例说明。(2)违法行为包括哪几类?(3)什么是犯罪?基本特征是什么?(4)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关系是怎样的?
2. 认真阅读课本30----31页内容,思考(1)什么是黄,赌,毒和xx?(2)结合身边的具体事例,谈谈黄,赌,毒和xx的危害。(3)为抵制黄,赌,毒活动拟一条宣传语。
五、依据教学用题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简短演讲,,引入新课:拒绝不良诱惑 远离违法犯罪
(二)学生自学解决“教学用题1”
具体流程:出示“教学用题1” 学生自学作答 全班抽查统一答题思路。
(三)自学、讲述解决“教学用题2”:
具体流程:出示“教学用题2”,进行自学, 学生收集整理信息,思考问题  同桌交流 1 2 3题答案 , 全班抽查统一 1 2 3题答题思路。
(四)巩固练习,总结全课:
具体流程:出示“巩固练习题”  学生自由发言,谈学习收获 ,    教师精彩演讲,总结全课。
六、补充课文正文:
影响青少年吸毒行为的主要因素: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从外部因素来看,我国毒品泛滥,吸毒的状况严重。从内部因素来看,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育的阶段,容易模仿和从众,辨别能力较差。因此,在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下,青少年特别容易沾上吸毒行为。
七.板书设计:
拒绝不良诱惑 远离违法犯罪
1. 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
2. 黄,赌,毒和xx邪教的严重危害性。
3. 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教后反思

陕人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第三课《远离违法犯罪》
第三课时 抵制不良诱惑  远离违法犯罪 教学设计 (三)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树立正确、健康的生活态度。
能力
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独立思考、自我控制的能力,避免违法犯罪。
知识
知道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认识违法犯罪的危害性,了解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的关系。
知识要点
1.违法行为 
(1)不同的行为产生不同的后果,避免违法犯罪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违法是指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违法行为要承担法律责任。
(3)违法行为包括违反宪法的行为,违反刑法的行为,违反民法的行为,违反行政法的行为。  
2.什么是犯罪    
(1)犯罪是违法行为的一种,属于严重的违法行为。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2)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①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②触犯刑法;③应受刑罚处罚。其中本质特征是:具有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法律标志是:触犯刑法。  
3.对社会危害性较小的违法行为,叫一般违法行为。  
4.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关系:⑴二者都是违法行为,都会给社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都会受到法律的惩处;⑵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一般违法可能演化成犯罪。
教学方法及媒体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改革开放的大潮催生了物质富足、多姿多彩的生活,也夹杂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诱惑。有多少花季少年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经不住不良诱惑而心灵扭曲,行为失范,甚至走向罪恶的深渊。同学们,我们必须明白,不同的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后果,做错事后就要承担应有的责任,同样,违法行为也要承担贵任,犯罪行为还要受到刑法的惩治。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抵制不良诱惑远离违法犯罪。首先让我们进人今天的第一环节“特别报道。
二.展开
第一环节  特别报道
(课前准备:让同学们收集有关青少年犯罪方面的资料)
报道员学生甲: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据统计全国刑事作案人员中,14-25岁的青少年占总人数的60%以上.而其中14-17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占青少年犯罪总比例的89%,
报道员学生乙:目前,全国未成年人在管教服刑的少年犯达1万余人,在劳教所的则更多。
报道员学生丙:如今的青少年犯罪主要以侵犯财产罪为主,涉嫌抢夺罪,抢劫罪,盗窃罪分别占37%.32%,22%,文化程度偏低,初中文化程度占44%,小学文化程度占22%,独生子女未成年犯罪占80%。
教师:同学们,以上这一组组惊心动魄的数据在向我们传递一个什么样的信息?
学生:它向我们展示了青少年犯罪的现状,说明了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已是刻不容缓。
教师:是的,同学们,我们必须明白避免违法犯罪是行为的底线,也就是说我们的任何行为都要严格地规制在法律的范围之内.当我们的行为触犯了法律之时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那么什么是违法行为呢?让我们进入今天的第二环节“热点追踪”。
第二环节  热点追踪
(多媒体显示第一个@第一个.材料)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一下这则材料,找一找社会青年刘某搭乘公交车时有哪些行为你认为是不妥的?
学生:上公交车后不买票,并且拒不补票,进而辱骂售票员,最后因不满众人的谴责而动手打人。
教师:很好,同学们,你们刚刚所叙述的这些正是刘某受罚款和行政拘留的违法事实,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违法行为”。我国法律规定,作为乘客有上车买票、保持车内环境、遵守车内秩序的义务,不得恶意辱骂他人,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更不能在公共场合动手打人.这些行为都是法律所明文禁止的,由此可见,刘某的行为触犯了法律,自然应受到惩罚。从此案例我们可得出:
“违法行为”就是指不履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板书)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一下:在我们的社会中还有哪些行为是属于违法行为呢?
学生:出售质量不过关的产品,抢劫他人财物、强迫他人不得信仰宗教、剥夺他人合法选举权、违法拘留或者违法采取限制他人人身自由的行为,交通肇事后逃逸……(教师可作适当的板书)
教师:同学们刚刚举到的这些都是属于违法行为,下面我们来对这些违法行为作为一个简单的分类。完成这个表格。
多媒体显示:

违反宪法的行为  违反刑法的行为 违反民法的行为 违反行政法的行为 

强迫他人不得信  抢劫他人时物、 出售质量不过  违法构留或者违法 
仰宗教、剥夺他人 交通肇事后逃逸 关的产品      采取限制他人人身
的合法选举权                                自由的行为       

教师:从这个表格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根据违法行为的不同种类,我们可以把它分成:违反宪法的行为、违反刑法的行为、违反民法的行为、违反行政法的行为。任何一种行为只要触犯了法律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教师过渡: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口号“打击违法犯罪端正社会风气”刚刚我们学习了违法,那么什么是犯罪呢?
第三环节   今日说法
(活动准备:以教材第一个 第二个 的案例为背景,教师选举一名同学扮演主持人,两名同学扮演两位律师嘉宾,其他同学扮演观众)
主持人:观众朋友们,你们好,欢迎收看本期“今日说法”,我是主持人xxx,前不久在xx市发生了这样一起恶性抢劫案件:青年张某为谋取钱时,居然对一对卖废品的夫妇实施暴力,到底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下前方记者发回的相关报道。
记者:观众朋友们,你们好.前不久在xx市发生了这样一起骇人听闻的案件,作案者张某为牟取私利,经周密部署和预谋,决定在x日晚上闯入这家废品收购站夺取钱财,但当他闯入废品收购站正准备行窃之时,无意间被老板夫妇发现,这对夫妇遂上前欲将其抓住,慌乱之中,张某竟抢起莱刀将这对夫妇砍伤,见此夫妇无力反抗,张某从屋里翻出现金3000余元,仓遑而逃……
主持人:刚才大家看到的就是此案的具体案情,对这样一起恶性作案事例,应该如何认定、如何定性呢?今天我们请到演播室的嘉宾是两位资深律师:王律师和张律师,请问两位律师,案件中张某的行为应该如何定性呢?这属于一般违法还是犯罪?
王律师:张某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是犯罪行为。
主持人:为什么呢?
张律师:张某的行为从他开始准备到将人砍伤,最后劫款而逃,这一系列的行为完全符合犯罪的特征,即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刑罚当罚性。
主持人:怎样来理解这三个特征呢?
王律师:首先犯罪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这是犯罪的本质特征。也就是说行为危害社会的“量”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张某的行为不管是从法律的角度还是从社会道德的角度来看,其危害性都是不言而喻的.他的行为不仅以非法占有他人财产.而且还实施了暴力,侵犯到了他人的生命权,这是一种严重破坏社会秩序,败坏社会风气的行为。
其次,犯罪具有刑事违法性,也就是说犯罪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且是一种法律现象.它不但包含了深刻的社会政治内容,而且具有明显的法律形式特征.其行为触犯了法律的明文规定,张某的行为正是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关于抢劫罪的规定。
再次,犯罪具有刑罚当罚性,犯罪和刑罚是紧密相连的。刑罚当罚性是犯罪的严重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的必然结果,刑罚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对犯罪行为进行有效惩治”,如果我们仅仅只是将某一犯罪行为确定为犯罪行为而不予以制载,那就无法体现刑法的威慑力和惩戒性,最终也无法达到规范社会的目的。张某的行为既然违反了刑法的相关规定自然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主待人:根据我国刑法,张某的行为具体地触犯了哪一条规定呢?
张律师:他的行为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3条有关抢劫罪的规定,抢劫罪泛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暴力、胁迫或其他方式强行劫去财物的行为。张某的行为不但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所有权,而且侵犯了被害人的人身权利。同时张某的行为是有预谋、有准备的,是一种主观直接故意,符合抢劫罪的构成条件。
主特人:谢谢两位律师的分析,此案发生以后,得到了当地群众的广泛关注,人们在纷纷议论这种行为的同时,也在以一种舆论力量谴责这种犯罪行径。那在座的观众朋友们对于这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观众甲:张某的这种行为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的,应按法律规定将其严惩。
观众乙:张某的行为是与当今社会文明和谐的气氛相冲突的,我们在谴责这种行为的同时也应加强全民法律意识的培养,做好普法工作,端正社会风气。
观众丙:……
主持人:感谢在场观众的发言,其实,行为和结果是具有一致性的,有什么样的行为自然就有什么样的结果,而且行为人还要对结果承担相应的责任,违法犯罪行为也是一样的.张某理所应当要为其行为付出代价,并接受法律的制裁,经过法院的审理处张某有期徒刑十年,罚款10000元.张某虽然受到了应有的惩治,但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沉思,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和谐、稳定、繁荣、发展是我们追求的共同目标,让我们远离违法犯罪,共创美好未来。
教师:感谢几位同学的精彩表演,刚刚几位同学已经把这个案例剖析得比较清楚了。张某之所以被认定为犯罪,是因为他的行为符合了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即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刑罚当罚性,这三大特征是紧密相连的,缺一不可的,只有三个特征都具备了才能确定为犯罪.
教师板书:犯罪的含义及其特征。
教师过渡: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那么二者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让我们进人第四环节“画中寻理”。
第四环节  画中寻理
(多媒体显示第一个 第三个 )
教师:在这则材料中记载了学生徐某从进网吧到抢劫伤人的过程,下面我们用联环漫画的形式把刘某逐步走向犯罪深渊的历程展示出来。
第一、二幅画与第三幅画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第一、二幅画都是一些危害性不大、情节不太严重的行为,但第三幅画的情节就很严重了,而且触犯了刑法,应该说是一种犯罪行为。
教师:对,其实这组画里就反映了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的区别。如果我们把违法行为按照其对社会的危害程度来分类就可将其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霍违法行为,严重违法行为即为犯罪,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不管从对社会危害程度、触犯的法律、应受的惩罚来说都是不相同的,但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一般违法行为可能就会像漫画中的刘某逐渐演化为“犯罪行为”。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刘某一步步走向犯罪的过程,给了我们什么样的教训?
学生:在生活中我们要坚决杜绝不良嗜好的滋生,远离诱惑,远离违法犯罪。
教师板书:一般违法与犯罪是有区别的,但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三.小结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违法是指不履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根据违法行为所触犯的不同法律,我们可以把它分成:违反宪法的行、违反刑法的行为、违反民法的行为、违反行政法的行为。如果我们把违法行为按照其对社会的危害程度来分类就可将其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严重违法行为即为犯罪,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一般违法可能转化为犯罪。在生活中我们要自觉地杜绝不良嗜好的形成,远离违法犯罪,做一个健康快乐的中学生。
板书设计

            陕人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第三课《远离违法犯罪》
第四课时   抵制不良诱惑  远离违法犯罪 教学设计(四)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拒绝不良诱惑的决心,自觉抵制“黄、赌、毒”和“xx”邪教等的不良诱惑。
能力
培养学生拒绝、抵制不良诱感的能力。
知识
认识“黄、赌、毒”和“xx”邪教等不良诱惑的危害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黄、赌、毒”和“xx”邪教的危害性。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觉地抵制不良诱惑。
知识要点
1.“黄、毒、赌“的危害:严重损害社会公德,败坏社会风气。害人害已,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腐蚀人们的思想,同时并发很多社会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危害了社会的安定团结。
2.“xx”邪教,本质:是反科学,反人类,反社会的邪教组织。危害:它宣扬歪理邪说,蒙骗群众,敛财害命,挑动制造事端。
3.我们应怎样做:要在思想上筑起坚固的防线,从自身做起,认真学习有关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放微杜渐,增强自控能力,积极抵制不良诱惑的侵蚀;端正学习态度、生活作风,做一名“四有”新人;相信科学,宣传科学,珍视自己的生命,自觉抵制“xx” 邪教组织的盅惑。
教学方法及媒体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歌曲《播多拉》
(教师在《潘多拉》的背景音乐之下,讲述古希腊神话故事《潘多拉的盒子》)
教师:潘多拉的盒子里的“诱惑”乘着风肆意地蔓延在我们呼吸的空气中,怎样去抵制这些不良诱惑,这是我们青少年避免违法犯罪的重要条件,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这个被打开了的潘多拉盒子……
环节一:潘多拉的盒子之—“黄、赌、毒”
教师:自从色情、赌博、毒品从潘多拉的盒子里跑出来,就一直在世间蔓延。而这三种诱惑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黄、赌、毒”,“黄”指毒品,包括指淫秽的读物音像制品以及淫秽的行为。“赌”是指赌博,赌博成瘾会害人害已,害家害国;“毒”则是毒品,包括鸦片,海洛因、吗啡,以及国务院规定的其他使人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学生:网络上时常会出现很多淫秽的画面。严重地污染了我们的网络环境,特别像我们这样的青少年,意志力薄弱,自控能力差,思想极其易受其侵蚀。
学生:在社会上有很多心怀不轨的人引诱青少年吃摇头丸、吸食毒品,然后为其拓展市场。
教师小结:从同学们的叙述中大家常常地感受到了“黄、赌、毒”的严重危害性,首先它严重地影响了人们身心的健康,腐蚀了人们的思想,同时也并发很多社会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危害了社会的安定团结。
教师总结:黄、赌、毒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它像恶魔一样使无数的人走向不归路,使无数的家庭支离破碎,使无数的青少年走向罪恶的深渊,所以让我们修建起坚固的心灵防线,坚决抵制它们的入侵。
环节二:潘多拉的盒子之—“邪教.
 播放视频资料《实话实说—司马南揭秘xx》。
(该片揭露了xx这个反人类的邪教组织的种种编人伎俩)
教师:从这则材料中我们知道“xx”是反人类、反科学、反社会的邪教组织,它宣扬歪理邪说、蒙骗群众、敛财害命、挑动事端,它腐蚀人的思想,严重地危害了社会的安定团结,而且制造了一起起骇人听闻的命案。
教师: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让我们大家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学生:我觉得“xx”是在泯灭人性,将邪恶注人人的骨髓。
学生:“xx”使人丧失道德、善良、情感。
教师:的确是这样的,拒不完全统计,截止到目前为止,“xx”邪教组织已经残害了1700多人,这个案例再次提醒我们,“xx.仍然在害人,坚决打击xx邪教组织、坚决打击那些反人类和反社会的“xx”顽固分子,势在必行。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第二个 第二个 的案例)
教师:少女走向自焚之路的罪魁祸首是谁?如何才能避免这些悲剧的重演?
学生:罪魁祸首就是“邪教—xx”,要避免类似悲剧的重演,首先作为社会群众特别是咱们青少年一定要筑起坚固的思想防线。抵制“xx”的不良侵蚀.其次,国家应加大对邪教的打击力度,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第三,我们要宣传科学,相信科学,珍爱生命.
教师:说得太好了,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昌明、安定团结、欣欣向荣的社会里,我们要相信历史的脚步始终是向前发展的,正义最终一定能战胜邪恶,像“xx”这样的反人类、反科学、反社会的邪教组织一定会被社会所抛弃、淘汰。
二.小结
环节三:潘多拉的盒子之—“希望”
教师:学到这里.我相信同学们和我一样对“黄、赌、毒”和“xx”等不良诱惑是深恶痛绝的,播多拉的盒子里放出来的诱惑似乎再也无法回收了,但是,潘多拉在打开盒子以后就后悔了,立即将盒子关了起来,把唯一的一样东西关在了里面,那就是“希望”。现代生活多姿多彩,我们虽然没有办法将那些“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诱惑清除干净,但是我们仍然要带着“希望”与那些“不良诱惑,违法犯罪’作斗争,我们希望未来的社会天空会更蓝,空气会更清新。
板书设计
陕人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第四课《人字的意义》
第一课时   面对生命的思索  教学设计

一、【链接课标】
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体会生命的可贵。
二、《课程标准解读》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生命的价值,善待生命。
2、能力:提高对生命含义的理解能力,逐步提高保护自己和他人生命的能力。3知识:3、了解生命的含义,懂得生命为什么可贵以及如何善待生命。
三、【教学重难点】
     感悟生命,学会善待生命
四、【教  法】指导法、讲读法
五、【学 法】小组合作法、探究法、情境创设法
六、【教具准备】
教学多媒体课件
七、依据《课程标准解读》和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用题
1、读教材  说收获
阅读文段,我知道了:        ;我有话要说:          ;我的困惑:           。
2、我说生命,名人伟人谈生命。
3、材料分析:你如何评价他们?
4、以“善待他人生命”为题,写一句警示语。
5、当你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你知道应该怎么办吗?
6、对待生命应持生命样的态度?
7、为什么要善待生命?
8、怎样善待生命?
八、依据教学用题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
环节一:情景再现  导入新课
【教学流程】播放录音 提出问题 畅所欲言 教师演讲 导入新课
1、放录音
舟曲灾区1名母亲泥沼中托举4岁半儿子8小时获救
杨露梅一把拉起在身边熟睡的儿子,这时卧室的门已经裂开了口子。杨露梅抱起儿子打算从窗口冲出去,但倒塌的墙体堵住了去路。墙壁和石块开始往下垮塌。杨露梅只得用右手紧紧撑起孩子的腋窝,右膝牢牢抵住孩子的屁股将孩子的脊背靠在冰箱上。顷刻间,泥石流灌了进来,一直埋到了杨露梅的脖颈。母子俩像被浇筑一样双腿再也动弹不得。
2、教师提问:听完故事,同学们有何感想?(生命可贵,我们要珍爱生命……)
3、教师演讲,导入新课: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宝石。生命是一个人能做其他事情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了生命,一切都无从谈起。那么,同学们应如何正确理解生命的含义?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感悟的问题。
环节二:读课文  说收获
【设计意图】解决教学用题1
【教学流程】阅读教材 提出问题 畅所欲言 教师点评
    1、教师布置阅读范围,提出问题,学生思考。
2、交流共享,教师点评。
环节三:体验生命  感悟生命
【设计意图】解决教学用题2
【教学流程】提出问题 合作探究 畅所欲言 教师点评
    1、教师提问:生命是生命?---我来说生命。
2、名言赏析:名人伟人谈生命。
3、教师演讲。
【资源支持】
生命,那是自然付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
                                ——诺贝尔
谁能以深刻的内容充实每个瞬间,谁就是在无限地延长自己的生命。                      ——库尔茨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并热爱生命的人。                
——罗曼  罗兰
一个伟大的灵魂,会强化思想和生命。
                                 ——爱默生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
环节四:材料分析  感悟生命
【设计意图】解决教学用题3
【教学流程】课件展示 学生思考 师生点评 得出结论
    1、展示课件
材料一:张海迪,1955年秋天在济南出生。5岁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到的人生。她无法上学,便在在家自学完中学课程。15岁时,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农村,给孩子当起教书先生。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自学多门外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而《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在《生命的追问》之前,这个奖项还从没颁发给散文作品。最近,一部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即将问世。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
为了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她先后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专著,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
材料二:在海口市一位15岁的中学生陈某,大年初一,用节日亲人给的压岁钱长时间打电子游戏。当晚,回家后又伸手向姐姐要钱。姐姐将此事告知父母。夜里,在他们对其教育时,陈某进入家中卫生间,久久不出。家人发现情况不妙,冲入卫生间发现陈某用两条毛巾将自己吊在水管上。
2、教师提问,思考交流(同桌合作)。
3、师生点评。
4、得出结论:善待生命,身残志不残,自强不息,奋斗不止,顽强拼搏……,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身残的她尚且能够做到这些,何况身体健全的我们呢?
但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不珍爱自己生命的人。有的遇到一点不如意、不顺心,或面对坎坷和曲折,就自卑、自弃,甚至放弃自己的生命。还有许多人也想做到珍惜生命,但他们却不能够了,他们在车祸、病魔、工伤的各类事故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无论到什么时候,都要善待生命;无论到什么地方,都要有好好活下去的想法;无论碰到什么不顺心的事,都要想一想——活着,真好!
环节五:创设情景  展示自我
【设计意图】解决教学用题4、5、6
【教学流程】创设情境 小组合作 思考交流 教师讲述
    1、火场逃生要诀:          
    2、地震逃生要诀:          
3、溺水逃生要诀:          
4、以“善待他人生命”为题,写一句警示语
友情提示:可考虑不同的场合。
例:公共场所——为了他人的生命健康,请勿吸烟。
车厢内——为了你和乘客的生命安全,请勿疲劳驾驶。
学校楼道——为了你和他人的安全,上下楼梯 请勿拥挤。
6、教师讲述:对待生命的态度是善待生命,善待自己的宝贵生命,也要善待他人的生命。
环节六:合作探究  提升认识
【设计意图】解决教学用题7、8
【教学流程】教师提问 小组合作 交流共享 师生点评 得出结论
1、教师提问:为什么要善待生命?怎样善待生命?
2、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提名,代表发言。
3、师生点评,得出结论。
我们的结论:    
善待生命的原因:第一,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具有唯一性、短暂性和不可重复性。第二,生命是一个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提高一个人生存质量的基础,没有生命,人的一切将不会存在。第三,一个人对生命的态度,对自我生命的意识和珍视他人生命的情感,是衡量一个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内容。
珍惜爱护生命:首先,应学会依法保护自己的健康权。其次,必须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掌握一些自我保护常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避免意外和危险的发生,无论遇到怎样的危机和挫折,都不能轻易放弃生存的希望。再次,爱护、尊重他人的生命。当他人生命遭遇困境需要帮助时,应尽自己所能伸出援助之手。
环节七:收获平台  师生小结
1、学生小结:我知道了:        ;我想对大家说:       。
2、教师演讲:世界是多元的,生命是多彩的。不同的人对生命的内涵有不同理解,但生命的可贵要求我们都应该善待生命,不仅要善待自己的生命,还包括善待他人的生命。善待生命,不仅表现在身体健康和顺境之时,还应表现在有身体缺陷和身处逆境之时。善待生命,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掌握一些自我保护常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善待生命,还应爱护和尊重他人的生命。善待生命,不仅是自己和他人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重要程度。
3、诗朗诵:请一名同学朗诵诗歌《追求》
追求
(汪国真)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背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4、老 师 赠 言
拥有健康不一定拥有财富,但失去健康一定会失去财富。
钱是一张一张地挣的,得了重病就得一捆一捆地花。
不要人在天堂,钱在银行。
———要好好保重自己,学会照顾自己
 【板书设计】

 一、生命的含义

二、生命让人留恋,让人依依不舍(怎样对待生命?)

1、善待自己的宝贵生命,决不轻易放弃。

2、善待生命,也包括善待他人的生命。

三、为什么善待生命?
四、生命的价值是什么(人生的意义在哪里?)

【作业】【原创】假若你是一位玉树灾区的一位志愿者,
请你谈谈对生命的看法。
【教学后记】

陕人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第四课《人字的意义》
第二课时  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  教学设计
甘溪初中   赵志新(15292530399)
一、【链接课标】
知道应从日常的点滴做起实现人生的意义,体会生命的价值。
二、《课程标准解读》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2、能力:提高对生命质量和价值的鉴别能力。
3知识:了解生命价值、人生意义的内涵和表现。
三、【教学重难点】
    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不仅在于实现个人的幸福,还包括对社会履行的责任,为社会做贡献。
四、【教  法】指导法、讲读法
五、【学 法】小组合作法、探究法、情境创设法
六、【教具准备】
教学多媒体课件
七、依据《课程标准解读》和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用题
1、读教材  说收获
阅读文段,我知道了:        ;我有话要说:          ;我的困惑:           。
2、我们应如何评价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命价值?。
3、名言赏析:从这段话中,你能领悟到奥斯特洛夫斯基对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理解吗?当今的时代有必要发扬保尔精神吗?
4、阅p37的材料,有人说,图中的主人公都是幸福的人。你认为这个说法有道理吗?为什么?
5、人生的价值不仅在于为自己创造幸福,还在于为别人创造幸福后带给自己更强烈的幸福体验。
6、生命的美好不仅应该表现为个人生活幸福、美满,还应该表现为主动关心、帮助他人,为社会履行责任,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
7、从他们的生命实践中,我们应该学到些什么呢?
8、我们应如何理解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八、依据教学用题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
环节一:情景再现  导入新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教案   政治   初中政治   九年级政治   板书   危害性   邪教   下册   九年级   后果   不良   能力   生命   教师   社会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