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 我们维护正义 教案

第十课 我们维护正义
第一框 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正义充满向往和追求,做有正义感的人的情感。
2、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明确实施正义行为,不做非正义的事,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⑵了解正义与非正义的含义。理解公平与正义的区别与联系。
⑶具有分辨正义行为与非正义行为的认知能力,自觉维护正义的实际行动能力。
3、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案例分析法、情景教学法和活动教学法等方法,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地体验生活,学会判断是否正义行为并汲取榜样的力量,从而自觉追求正义。

教学重点:
对正义全面的认识(含义、表现及作用)。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正义感,尝试做一个正义的人。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活动法、案例分析法等。

教学器具:
多媒体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前置学习】
1、 导入新课:
投影:撒贝宁与《今日说法》。即用法律与正义的关系引入课题。 
思考:
你喜欢这个节目吗?为什么?
教学目的: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找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围绕以下问题,自读课本p108—111内容:
(1)做人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2)什么是正义的行为、非正义的行为?
(3)正义的要求是什么?
(4)理解制度的正义性。
(5)为什么社会发展需要正义?

【协进学习】
1、 投影:任长霞与李真的对比照片。
教学过程:(1)教师简要介绍案例。 
(2)学生对两人作出评价并说明理由。 
教学目的:通过鲜明的对比,激发学生的正义感:对邪恶的愤恨和对正义的渴望。
2、词汇游戏:说出与正义相关的词语。
如:天理、公正、见义勇为……
学生回答:略。
3、案例分析:投影蒋庆及其事迹。
讨论:蒋庆的哪些做法表现了正义?
提到“正义”,你还会想到哪些人和事?为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回归课本:p109第一段即正义与非正义的含义。
4、 活动:我为维护正义出份力。
教师提问:有同学想我不是法官,也不是公安局长,我可以为正义做些什么呢?
放影:我校校运会裁判员和运动员宣誓录像。 
学生讨论:(1)校运会上裁判员和运动员是如何体现正义的?
(2)我们身边可以做的正义的事还有哪些?
教学目的: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体验正义就在身边,能自觉践行。
5、 过渡语:正义除了体现在行为方面,还体现在制度和思想等方面。 
6、(1)学生列举社会生活中的各项制度。
(2)教师引导:制度的正义性在于,它的程序与规则不是为少数人制定的,而是为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制定的。
7、畅所欲言。
(1)多劳多得与交纳个人所得税矛盾吗?为什么?
(2)对一些贫穷地区实行优惠的经济发展政策是正义吗?为什么?
(3)制定这些政策体现了什么追求? 
小组讨论后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归课本:正义与正义制度的作用。正义的制度与公平的关系。

【提升学习】
1、 由学生进行课堂总结。
2、 情感升华。
投影:马丁神父的悔恨诗。见书中p113相关链接 。
朗读并思考:这首小诗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案略。
教师的话: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社会发展需要正义。“正义可能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希望同学们都做一个追求正义的人!
 
教学反思: 

 第二框  自觉维护正义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具有崇尚正直的优良品德,树立以自觉遵守各项社会制度和规则为荣的意识。积极主动追随见义勇为、匡扶正义的时代精神。
2、知识与能力目标:
明确“遵守社会制度规则和程序”及“自觉维护正义”的内涵,了解有正义感的人应该做到的具体要求。
进一步培养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的能力,提高见义勇为精神的践行能力。
3、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方法,让学生在各项活动中获得一种体验,领悟出自觉维护正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而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践行能力。

教学重点: 
正义感的定义,表现及具体要求。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觉维护正义,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教学方法:引导法、讨论法等。

教学器具:多媒体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前置学习】
1、我们应该怎样自觉维护正义?
2、列举非正义的行为。
3、面对非正义行为采取消极的态度会有什么危害?
4、为什么社会需要富有正义感的人?
5、具有正义感的人的特点?
6、怎样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协进学习】
1、案例分析:见教材第112页。
思考:(1)保送为什么要通过综合考试的方式来确定人选?
(2)吴敏得到保送名额会带来什么影响?
学生讨论并说出答案。
参考答案:(1)这样能体现公平和正义。
(2)吴敏得到保送名额是不遵守规则和程序的非正义行为,是可耻行为。她这样做不仅损害了别人的权利和机会,也会使自己今后在班级同学中的威信大大降低,甚至可能会危害整个社会,败坏社会风气。
2、辨别分析:辨别以下观点是否正确,简要说明理由。
遵守社会规则和制度是个人道德素质问题,与维护正义无关。
提示:规则和程序反对歧视,不允许特权。
参考答案:作为社会成员,我们遵守社会制度和规则,就是在维护正义。遵守制度和规则,不仅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素养,也体现出一个人是否有正义感,能否以实际行动维护正义。
3、案例分析:见教材第112页(续)。
思考:(1)小赵的态度会带来什么影响?
(2)如果小孙没有得到他想要的结果,他的行为还有意义吗?
参考答案:(1)小赵对待非正义行为的态度是消极的。消极的态度会助长非正义行为的扩散,损害别人的权利和机会,危害整个社会,损害的不仅是个人利益。
(2)小孙的行为是积极的,即使没有得到它想要的,其行为仍有意义。积极的态度会遏制非正义行为的扩散,保护自身或他人的利益,有利于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教学目的:通过两个同学对待非正义行为的态度对比得出结论,即面对非正义的行为,如果选择消极的态度,无疑会助长非正义行为的扩散,最终损害的不仅是某一个人的利益。
4、判断以下说法或行为是否正义行为。
a、崇尚公平,主持公道
b、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
c、同破坏公平的行为作斗争,对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
d、永远把个人利益作为人生追求的首要选择
e、公民自觉遵守规则和程序
f、树立特权意识,谋求最大利益
参考答案:ace是正义行为,bdf是非正义行为。
5、情境分析题:
材料一  在公车上,市民马某发现有小偷正在偷乘客的东西,大声喊“抓小偷”,并和其他乘客一起制服小偷。
材料二:在放学路上,中学生陈某发现有几个社会青年在敲诈小同学,心想这事和自己无关,悄悄走开了。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马某和陈某的行为是正义行为吗?
(2)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并总结。强调:作为未成年人,要有见义勇为的精神,更要做到见义巧为、见义智为,要尽量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维护正义。见课本p115。
6、 畅所欲言。
安排学生讨论:反思发生在自己身上和身边的非正义行为并想出对策。
教学目的: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从小事做起,养成自觉维护正义的习惯。
过程:略。

【提升学习】
1、 由学生总结本课内容。
2、 活动探究题:
请你以“走进正义,维护正义”为主题出一期黑板报,设计三个栏目,并简要介绍栏目的重要内容。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教案   政治   初中政治   八年级政治   正义   目的   正义感   自觉   态度   规则   能力   制度   社会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